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吳氏太極拳有實戰記錄嗎

吳氏太極拳有實戰記錄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08:00:55

吳氏太極拳有實戰記錄嗎(淺述北派吳式太極拳的源流與傳承發展)1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産,被稱為“四大國粹”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列入2020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吳式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點,成為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

一、北派吳式太極拳的源流吳式太極拳和其他拳種一樣,有自己的派系源流。吳式太極拳分南北兩派,北派王茂齋宗師,南派吳鑒泉宗師。吳、王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史稱“南吳北王”。

北京是吳式太極拳的發祥地和重要傳播地之一。北派吳式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王茂齋—楊禹廷—王培生—張耀忠等。--始祖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人。他是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先生的高徒,同為吳式太極拳定型人之一。王茂齋先生在北京廣收門徒,并把太極拳推廣到山東、黑龍江等地。從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吳式太極拳掌門人。他的弟子有楊禹廷、彭仁軒、劉光鬥、曹幼甫等一百餘人。

--師祖楊禹廷,名瑞霖(1886-1982),王茂齋始祖的高足,傳承和發展了吳式太極拳。他首創把現代數學概念納入太極拳,用八方線确定太極拳各式的方位,編出太極拳講義。他七十年如一日,終生不二地在太極拳園地中耕耘、播撒吳式太極拳的種子,從學者數以萬計,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許多人成為當代名人、武術家,如:北京的王培生、李秉慈、翁福麟,北戴河的李經梧,黑龍江的王輝璞,等等。自五十年代起就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直至1982年逝世,享年96歲,是太極拳界老拳師中長壽第一人。

--宗師王培生先生,名力泉,号印誠(1919-2004),原籍河北武清縣小韓莊,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武術家。先後師從八卦、彈腿、形意、八極、通背等拳家學拳。十二歲時拜太極拳一代宗師楊禹廷先生為師。他的拳齡七十餘載,成為酷愛、深研、傳授吳式太極拳的一生。他學識廣博,創編并推出了三十七式太極拳,編著有《吳氏太極劍》《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太極功與推手精要》《吳式太極拳诠真》等書籍,給太極拳愛好者留下了寶貴遺産。1981年5月王培生先生因戰勝日本第一流武術家而享譽海内外,被尊為中國十大武術家之一。《人民日報》、《武林》等十多種報刊争先報道了他的事迹。1984年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成立,任副會長,1989年擔任會長,1994年-2004年擔任研究會名譽會長,1998年評為中國武術八段。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王培生作為北京吳式太極拳掌門人他與上海鑒泉拳社吳英華社長,一南一北相互呼應,形成吳式太極拳曆史上的第二次"南吳北王",對吳式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著名武術太極名家張耀忠,号丹誠(1925--2013)。王培生先生八大弟子之一。1925年出生于山西陽泉的一個武術世家,自幼學習家傳武功,練過抛石鎖、舞鐵棍、八段錦,學過八極拳等。青年投身行伍,學習軍中格鬥術,包括徒手搏鬥、劈刺技術和空手奪白刃等技法。解放後,在北京軍政部門工作,專攻太極拳法,曾習練簡化太極拳劍、楊氏太極拳等。上世紀80年代初拜在太極拳大家王培生先生門下,幾十年專修太極拳、八卦掌、乾坤戊己功等内家拳功,勤習精研,在理論和功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多次外出講學,廣收弟子。同時筆耕不辍,著有《太極拳古典經論集注》《太極玄門劍》《周天太極拳》《精功十三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簡化練法》《太極十三刀》《吳氏太極劍》《氣功穴位指南》《中華武醫穴位治病圖解》《王培生教範八卦散手掌》(合編)等十多部專著。張耀忠先生為中國武術八段,曾任北京軍事體育總校副校長、東方武學館和培生武學館教練、湖北鄂州元極武德館總教練、武當武術聯合會顧問、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務。他數十年來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

二、北派吳式太極拳的特點與健身原理

《中國太極拳劍競賽規則》第17條中規定的“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為“輕靜柔化,緊湊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四句話。這四句話簡單、全面、貼切。王培生先生的入室弟子、北派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中國武術八段張全亮先生,根據王培生先生的拳術理論和動作規範,結合自己多年在練拳和教學實踐中的體悟、研究,對北派吳式太極拳的主要運動特征細化為如下口訣: 端莊平穩,氣度開闊;單腿負重,軌道步型;虛實分清,六球相佐;立圓為主,按竅運身;輕靜柔化,伺機而動;緊湊舒伸,如水洇沙;行雲流水,純以意行;詩情畫意,三才相通。

吳式太極拳,完全練的是頭腦功夫,是充滿哲理,文化内涵極為豐富的拳術。不但有健身、防身的作用,還有很好的開智效果。按照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依照上述要求持久練習,除了可有效提高人體健康水平、防身抗暴能力、技巧外,還會對自身的思想、性格、意識、方法、作風、精神、氣魄等諸多方面的内涵,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張全亮先生把“吳式太極拳的健身原理和實踐”精辟地概括為:松靜減壓,緩慢增力;想穴除疾,細膩化瘀;柔化防衰,觀妙開智;中正安舒,單重輕靈;體腦并練,益壽延年。松靜減壓,緩慢增力。吳式太極拳有獨特的松靜減壓方法,使人的思想放松,使人的關節韌帶上自頸椎頭顱、下至手指足趾節節放松。松,重在于肢體的放松;靜,重在于意念的入靜。

松與靜,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互為因果,使人體達到心靜體松,氣斂神凝,沉着從容,縱橫開合,鼓蕩飛騰的虛靈境界。在松靜的基礎上進而求緩慢,式勢都要圓緩運身,徐徐用力,要内實精神外示安儀,牽動往來氣貼背,引領精血入骨髓。從而使心靈進一步得到淨化,大腦得到休整,四肢百骸血脈暢通,五髒六腑功能協調,修複各種因抑郁、焦慮、失衡所帶來的心理和生理的功能性障礙,使人體的各種組織系統的紊亂失調能得到緩解、康複。

想穴除疾,細膩化瘀。拳論講“以心行意,以意引氣,以氣運身”。 王培生先生通過數十年的實踐研究,認為練拳時把意念放在穴位上,意動氣随,按竅運身,對健身和技擊有獨特的效果。從而提出了“按竅運身”的理論。“想穴除疾”,是張全亮先生對王培生先生的“按竅運身”理論的升華。按竅運身,就是在運動時要想穴位,用穴位領着身體走。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師風格特點的吳式太極拳獨有的特點。練拳時觀想穴位,不但細膩柔和而且具有明顯的防病治病效果。技擊時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按竅運身”的提法把這一要求從理論到實踐都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簡單化了,并提高了太極拳運動對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柔化防衰,觀妙開智。拳論講“腰折百回若無骨,撒遍全身都是手”。柔韌性是人體健康指數的重要标尺。人體關節、韌帶、肌肉、皮膚等結締組織具有柔而韌的彈性和伸展能力,不但是生命力旺盛的重要标志還是技擊決勝的重要條件。吳式太極拳以柔化為主,意在傾力提高防老抗衰,防身抗暴的能力。所以拳式運動強調缱鯦輕柔,圓活無滞。“觀妙開智”具有兩重意思,一是行拳時悉心内觀體内循環之妙,二是運動中松靜體悟宇宙運行之息。柔化與觀妙,健體與開智,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中正安舒,單重輕靈。中正安舒,單腿負重,軌道步型,是吳式太極拳最顯著的一大特征。心守中而神内斂,頸椎、脊椎、腰椎、尾椎四椎垂直,心平氣和,身架端正,行拳規行矩步,不偏不倚,身法中正,安适舒坦。吳式太極拳的單腿負重的軌道步型,進退轉換靈活,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上下起落,屈伸開合,都能做到不努氣、不遲滞、不勉強,自然活脫,圓潤輕松,靈活多變,重心左右轉移快速敏捷,而且始終保持身體不偏不倚,中正安舒。體腦并練,益壽延年。吳式太極拳有人稱之為“長壽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吳式太極拳特别強調體、腦并練。練拳時一方面強調單腿負重,放松入靜,緩慢輕柔,去意如水,“以腰使手走螺旋”以加大腰腿的運動強度,提高其穩健輕靈的能力。常言說“人老先從腰腿見”。拳論講“每練數年不能運化者,必于腰腿求之。”“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另一方面是強調“用意不用力”,強調博聞強記,要求背拳論、背歌訣、背動作名稱,強調博覽群書,勤思善悟,即可提高拳術水平,亦可有效的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吳式太極拳内外兼修,腦體并練,具有健腦益智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活血壯腎促進周身血液循環,養氣潤肺提升呼吸系統功能,通經活絡增強經絡系統功能,身心合修達到生理心理都健康之功效。這對于預防老年性疾病尤其具有深不可測且奧妙無窮的影響力。

吳式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和技擊作用已逐漸被人們所了解,越來越受到太極拳愛好者所喜愛。

三、北派吳式太極拳在東豐的傳承發展

吳式太極拳是傳入東豐縣曆史最早,參加習練人數最多的主體拳種。吳式太極拳能夠在東豐縣傳承,源于東豐縣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關景明先生。八十年代初,關景明先生在北京有幸接觸到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耀忠先生,拜張耀忠先生為師,成為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弟子(印誠門第二代)。1989年,張耀忠先生應弟子關景明先生誠邀,千裡迢迢到東豐授拳、講學,直至1996年。數年間,義無反顧、樂此不疲的傾心傳授吳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

張耀忠先生在東豐系統地傳授了王培生先生創編的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技擊擒拿術、太極八法、八卦散手掌、吳氏太極推手、吳氏太極十三刀、吳氏六十四式太極劍、太極玄門劍、三才門乾坤戊已功及張耀忠先生自創的周天太極拳十八式等。七年間,經張耀忠先生先後輔導和受益的吳式太極拳愛好者達數千人。張耀忠先生東豐的入室弟子有:關景明、劉鳳堂、嚴振範、蓋和林、武文海、烏鐵成、于德發、袁洪範、張仁芝、逄成軍、劉立成、卞克儉、徐凱、張宏遠等,共14位(第六代、印誠門第二代)傳人。

經過幾代傳承,東豐縣已經成為吳式太極拳(印誠門派)在東北地區兩大基地之一(另一處為公主嶺市),全縣習練吳式太極拳多達數千人,堪稱名符其實的“吳式太極拳之鄉”。2014年,東豐縣申遺項目“吳式太極拳”,被批準列入遼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如今,在東豐縣内的每一個武術習練站點都有吳式太極拳愛好者的身影,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太極十三刀、太極劍、以及張耀忠先生自創的“周天太極拳”十八式等功法被廣為習練,吳式太極拳已成為東豐武術健身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我們相信,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在廣大武術愛好者和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吳式太極拳一定會在“全國武術之鄉”--東豐縣這片沃土上得以更好地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吳氏太極拳有實戰記錄嗎(淺述北派吳式太極拳的源流與傳承發展)2

烏鐵成,号隆鋼。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武術六段,太極拳段位制考評員,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印誠門第二代)傳人,東豐縣武術協會副主席兼太極拳推手研究會會長,遼源市吳式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東豐縣吳式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遼甯本溪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高級顧問,東豐縣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