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包墳四言八句吉祥話順口溜

包墳四言八句吉祥話順口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0 18:10:23

包墳四言八句吉祥話順口溜(喪事34)1

告即禱告。禱的本義是"告事以求福也",祈禱以降福的意思。告的本義是告慰、告喻,告語以溝通的意思。所以,禱告就是通過特定言語語彙溝通交流,以祈求神靈祖宗降福佑護。接地氣通俗地講,告廟就是與祖宗神靈說話。

禱告是祭祀禮儀和喪事禮儀的基本程序和法定要求,所有規模性的喪祭儀禮活動,都必須禱告。禮儀的核心是儀式,即通過特定儀式實現禮儀要求。規範的喪祭儀式至少有四個環節:一是置供,二是請祝,三是禱告,四是行禮。置供就是置供品牲飨等。請祝就是安排主持人,即司禮人員,古法的祝即巫祝。禱告就是特定儀式的說辭。行禮就是鞠躬磕頭等。

按喪禮的規範文本《儀禮》《禮記》《朱子家禮》的設定,喪事有一道規定程序,叫"動柩朝祖",即在出殡之前,需要将棺柩拉到祖廟告拜祖宗。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三千多年,官方給定的規範的喪禮,都是有"動柩朝祖"的。"告廟"是明清之後由民間形成的喪事習俗,是對"動柩朝祖"的簡化操作。就是說,一般居民人家,沒有家廟,隻好在家庭特定地方,直接立祖宗牌位以告拜祖宗。

"告廟"起于何時,很難稽考。大體上講,"告廟"大約清朝中後期才有,而且是從民間興起的。明清小說中,《金瓶梅》為明代中後期作品,寫李瓶兒喪事用四個回目,沒有告祖宗家廟。《紅樓夢》為清代早期作品,有三回内容寫秦可卿喪事,後面還有是老太君喪事,都沒有"告廟"情節。

包墳四言八句吉祥話順口溜(喪事34)2

關于告廟,有幾個問題必須明确。

1、告廟對象

告廟的核心對象是祖宗,即家廟裡供奉的列祖列宗。絕不是西方佛祖菩薩,南天玉帝神靈,也不是城隍老爺、土地公公、關公大聖、媽祖娘娘等。所以,喪事活動中,有家廟祠堂的,到家廟祠堂告廟;沒有家廟祠堂的,立祖宗牌位告廟。土地廟、城隍廟、關帝廟、和尚廟等等,都不是告廟對象。

一般農村家庭,家裡供奉祖宗牌位的,請祖宗牌位告廟;家裡沒有祖宗牌位的,可以現時制作祖宗牌位告廟。祖宗牌位的一般寫法是"×氏門中先遠曆代昭穆宗支之位"。

一般習俗,告廟不動棺柩,但必須動靈位(和遺像)。

2、告廟地點

喪事活動中,主家有家廟或祠堂的,應當到家廟或祠堂按要求上廟;沒有家廟或祠堂的,應當擇地告廟。

一般來說,在家庭住所或靈堂後面(北面),選擇岔路口較為開闊的地方告廟。告廟活動的基本法則應當清楚,兇禮等陰事活動,也就是祭靈或者祭鬼,為什麼選擇在家庭屋房的北面,是因為家南為陽,家北為陰,隻能以陽鎮陰,不能以陰沖陽;為什麼選擇路口進行,按一般說法,正常的鬼走路,不走路的鬼不是好鬼,不走路的鬼是魂沒歸位的野鬼;為什麼要在岔路口也有說法,一般認為,鬼不撞人,人會撞鬼,在岔路口比較容易破讓。選擇開闊地是因為上廟人多,需要大一些的地方。

3、告廟設置

告廟前要先置廟,即搭建必要的棚屋,進行必要的遮擋,然後将祖宗牌位和逝者的靈位、牲飨和供奉等移至該地,形成家廟。現時城鄉喪事活動,有的簡化程序和操作,擡上供桌,捧上牌位,拿一條席子将供桌圈上,即算家廟,然後告廟,行禮。條件環境雖差一些,也可以,意思到了就行。

喪事活動中,告廟是較大規模的喪事禮儀的開始。一般情況下,喪事主家要在入殓以後或開吊以後告廟,即喪服人員基本到位以後告廟。

4、告廟告語

告廟的禱告語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逝者位份;二是逝者生平和事業功業;三是祈福語詞。

告廟主持人應當行祝,即作為"祝"(司禮人員)應當先行行禮,鞠躬祭拜或叩拜祖宗牌位和逝者靈位。

關于逝者位份。告語中必須明确逝者位份,即逝者在列祖列宗中的序位。一般來說,較為規範的位份是"×氏×宗第×代孫×××(逝者名諱)"。逝者為女性的,用其丈夫位分,後加"之妻×××(逝者名諱)"或"之正室×××(逝者名諱)"等語詞字樣,即"×氏×宗第×代孫×××(逝者名諱)之正室×××(逝者名諱)"。丈夫在世的,應當省略丈夫名諱,直接用婦人丈夫的序齒位分,即"×氏×宗第×代之長媳×××(逝者名諱)"。

關于生平事業功業。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卒時間;二是家庭社會貢獻;三是德行操守。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參照"訃告"或悼詞等。從來源上講,現在喪事活動的告别詞和悼詞,就是從古法喪事告廟的告語告辭傳承演義而來。

關于祈福語。都是些溢美好話,如"現告慰×氏列祖列宗,希祖宗神靈佑護本家興旺昌盛,子孫繁盛安康"等。告廟結語應當有"嗚呼!""嗚呼尚飨!"等語詞。

包墳四言八句吉祥話順口溜(喪事34)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