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最近都看過這樣一則報道: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首鋼一起,實現了一項技術上的全新突破——将一氧化碳合成了蛋白質,不僅是全球首次,而且目前已經形成了萬噸級的工業産能。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将對于環境有害的一氧化碳,通過人工處理的方式,将它們變成飼料的原料之一,更加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變廢為寶”了。
一氧化碳主要來自于哪裡呢?汽車尾氣、化工廢氣、日常生活(吸煙、取暖、烹饪等),在這些過程中,都可以産生一氧化碳。
可以說,一氧化碳是最嚴重的污染源之一,而根據我國科學家給出的數據來看,這項技術如果正式開始量産之後,那麼,或許可以幫助我國早日實現碳中和,同時,也可能會幫助我國不再依賴大豆進口。
看起來的确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在國内,卻有很多網友質疑這項技術,甚至認為報道中的内容,有點誇大其詞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這項技術的?有哪些優勢?
先看看這項技術一開始,是如何在工業生産的過程中被發現的。根據報道,多年前,首鋼的科研人員發現,在乙醇分離蒸餾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粘稠物質”,随後,科研人員将這種物質分離出來之後,就送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希望科學家們可以幫忙搞清楚,這種“粘稠物質”是什麼。
結果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經過研究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卻發現,這團“粘稠物質”,竟然是乙醇梭菌蛋白,是一種比較優質的蛋白質。
要知道,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一些東西卻仍然是依賴進口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飼料生産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大豆。
當然,進口來的大豆,并不會直接被加工進行飼料生産,是要先進行榨油之後,剩下來的雜質,也就是“豆粕”,當它們無法繼續提取豆油之後,就會被用來進行飼料生産。
不過,近年來卻也存在着不少的問題,因為我國對于肉食品的需求很大,這也意味着,畜牧業所需要的飼料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我國的大豆主要依賴進口,所以,就很容易被“卡脖子”,進口大豆的價格,也經常飛漲,從而導緻相關産業的整體價格,都随着飙升。
所以,當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通過一氧化碳可以合成蛋白質之後,特别是這種蛋白質還是由于豆粕中的蛋白質,自然,這對于我國飼料和畜牧業來說,也就等于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了。
畢竟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産生,如果可以将它們全部轉化為蛋白質,那麼,自然空氣污染和進口大豆“卡脖子”等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明明是好事為何被質疑?
看起來的确是“百利無一害”,但是,這條消息被公布之後,卻沒想到質疑聲一片。可能會有朋友覺得,會不會是工業廢氣形成了蛋白質,動物們吃了有害呢?
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在這項技術正式公布之前,科研團隊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而且生産出來的飼料,實驗動物們吃了之後,不僅沒有任何的毒副作用,而且還因為乙醇梭菌蛋白是優于大豆蛋白的,動物們的身體發育也要更好。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為何會被質疑?說起來,這其實與網上的一些媒體在報道的時候,針對這項科研成果,進行了“誇大描述”有關。
首先第一個質疑點,就是我國會因為這項技術提前實現碳中和。然而事實上,卻并沒有這麼簡單。不可否認,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的确對減少空氣污染問題,會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不過,空氣污染卻并不僅有一氧化碳,還包括二氧化碳等其它氣體,隻是單純來減少一氧化碳,是無法實現“碳中和”的。
而且這項技術也做不到100%處理一氧化碳,将它們變成優質蛋白,目前隻能将空氣中20%的一氧化碳回收變成蛋白質,這也意味着,仍然有80%的一氧化碳,是還在污染環境,自然,對于環境的作用,也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大了。
其次,這項技術合成出來的蛋白質,主要是用在了飼料加工方面,而且由于本身乙醇梭菌蛋白是一種合成蛋白,并不屬于天然蛋白,所以,在飼料加工方面,也無法全部用它來代替豆粕,而且動物們也不能過多攝入。
自然,這也就意味着,我國未來很長時間内,仍然是需要依賴大豆進口的,畢竟食用油生産方面,是無法用它來代替大豆的。
這也就意味着,這項技術雖然很值得肯定,而且既然可以量産了,也的确可以改善一些方面,但是,卻并沒有網絡上說的那麼誇張,這也是被質疑的問題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