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随,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
古代木有電,但并不意味古人就不能享有自動風扇,冰箱、空調這些設施。他們甚至還有中央空調……
我們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與古人共消酷暑,享受絲絲清涼透徹脊背!
“空調房”:貴族享受 你值得擁有
如今天一熱我們就躲進空調房享受涼風,其實古代也有“空調房”,名曰:“涼屋”或者“涼殿”。
唐代宮廷涼殿常傍水而建,采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産生風力将涼氣送入殿中。并用水車把池水運到屋頂的水罐中,讓水從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環,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得到降溫。《唐語林》卷五記載禦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到了宋代,涼殿四周還擺上各種花卉,冷風送香,妙不可言。
最奢侈的當然是唐代顯貴楊國忠,人家的涼殿不用水降溫,而是用冰。每到夏天,他就取大冰塊,雕琢成假山模樣,放在宴席四周,客人就算喝酒,也凍得直哆嗦。夏日冰塊在唐代屬稀有之物,楊家竟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自動風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往今來消暑第一神器,排在納涼兵器譜首位,其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撼動。它外形多變,卻萬變不離其宗,輕輕一搖風自來;它功能多樣,可以扇風蔽日,斜斜一擋,更添嬌羞;文人寫詩作畫,既消暑又增雅趣;俠客用作兵器也十分順手,“香帥”楚留香少了它,傾慕的姑娘恐怕得少一半……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為了祛暑,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豈非吊扇的鼻祖?不過操作的那位仁兄可就有點慘了,肯定是汗流浃背。
冰:透心涼 齊分享
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早在商周時期,富貴人家就已經懂得貯藏冰塊。湖北曾出土一件戰國時期的“銅冰鑒”,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綠色的“冰箱”。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内出現了可移動式“冰箱”:即貯放冰塊的木櫃,上面镂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後來傳至民間,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既有冰箱,自然不缺冷飲。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米酒。唐代時出現了專業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杜甫有詩雲:“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制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馬可·波羅将制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後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淩”。
春秋戰國時期,冰鑒是青銅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同時,冰鑒的蓋子上也多也幾個孔。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做冰箱,還可以通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當然,這樣冰塊的消耗量也會更大一點。同樣的問題,冰窖貯冰這種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所以,一般的大戶人家,采用了另一種冰箱空調一體化的設施:深井。
在皖南西梯有座老宅子,叫青雲軒,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這種設施。
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由于地底相對恒溫,冬暖夏涼。隻要把這個蓋子打開,夏天就會有冷氣冒出,冬天 則是暖氣。除了給房子降溫,還可以把食品放進井裡冷鮮保藏,又是家裡的一個天然冰箱。據說,這法子,早在三國時期曹操築邺城時就廣泛使用了。
竹夫人:紅袖添香也添涼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東坡大驚,佛印笑着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内放兩個小球,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扇子:扇不離手
蒲扇、團扇、折扇、羽毛扇……
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離不開這件納涼神器。
玉枕:一枕最幽宜
“竹夫人”也好,“百花娘子”也罷,涼則涼已,總有點男權色彩的意味,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選擇就透出一種女人的清雅。《醉花陰》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長長的白晝過後,躺在玉枕上,夜半醒來,竟涼意寝身。
這個玉枕,其實是青白釉瓷枕,也是古代的一種夏季納涼的寝具。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來清涼沁人,中醫認為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功效,這使它成為夏季首選的寝具。瓷枕中數北宋定窯孩兒枕最為罕見,一小兒頭枕雙臂,俯卧床榻,樣子十分憨态可掬。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嬰兒枕。
心靜:我不能穿越你别蒙我
在白居易看來,避暑不是躲避暑熱,而是直面它,化解它。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禅師不出房。非是禅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禅房,暑熱雖在,但隻要心靜身體就涼快。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确實值得現代人借鑒。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隻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的态度。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僅限于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在最短時間内删除,并緻以歉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