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于明末清初,山西的蒲州(今永濟)、陝西的同州(今大荔)河南的陝州(今陝縣)的黃河流域三角地帶就有一種土戲形成并流行。開始人們稱它為“亂彈”或“土戲”,又因以棗木為梆,擊節演唱,所以又稱為“梆子腔”。蒲縣柏山廟的石碑中,從康熙至乾隆、道光各朝,有不少關于亂彈、土戲職業戲班演出活動的記載。
康熙四十七年(17080孔尚任在他的《平陽竹枝詞》中有:“亂彈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信亦難,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的記述。
嘉慶、道光以後,蒲州一帶的亂彈逐漸分為南路和西路兩大派。南路戲以芮城為中心,主要劇目有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共廿四本,其中多由昆曲移植而來,如《紅梅閣》《十五貫》等,其特點是唱詞少,多由四六句構成唱段,語言隽雅,情節奇巧。唱腔表演也較文雅,男角演唱不用假嗓,唱腔多級進,少大跳。西路戲以蒲州(今永濟)中心,平陽(今臨汾)屬之,劇目豐富,唱詞較多,并有大段唱腔,文詞通俗上口,表演粗犷火爆,重唱功、做功和特技的運用。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蒲州梆子,因發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陝西省、甘肅省西北一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于表現慷慨悲壯的曆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筆者拍攝了一組圖片供大家欣賞。文字來源于網絡
蒲州梆子分須生、老生、小生……
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等腳色行當,其表演藝術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傳統。
正旦小旦老旦
鮮明的特點是火爆奔放,剛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細膩,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現人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