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是竹子的一種,墨畫的竹子,相傳始于唐代吳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鄭闆橋都是畫墨竹的名家。北宋畫家文同作品。圖中竹竿像弓,彈性十足、竹葉如劍、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畫幹
畫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決定了畫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筆要挺撥,一竿直上幹淨利落,不可呆滞停頓。先出主竿控制好畫面,再用稍微濃點的墨畫出分枝,小枝能決定竹葉的位置,雖然很多小枝稍最後蓋都被竹葉所覆蓋,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馬虎。竹葉的表現多以“個”“介”字為基礎,運用這個程式不能過分刻闆,既要有排列,也要有長短變化進行打破,這樣一組葉子才能生動。
使中鋒,如寫篆。中間提,兩頭按。節節出,斷中連。兩節處,留節眼。中漸長,根梢短。隻彎節,不彎竿。逆鋒上,勢沖天。兩竹立,分濃淡。三竿竹,交擦安。勿對節,莫排竿。忌均長,忌勻短。間粗細,不成竿。似鼓架,最難看。
畫節
畫節法古人分類歸結起來,不外乎“上彎型”與“下彎型”兩類,亦古人所講八字法與乙字法。作者在畫2米以上高度的竹竿時多在竹竿頂部用上彎法,底部用下彎法,以符合透視規律。
中國畫重在筆墨氣韻,特别是小幅畫于透視并不深究,故一幅畫中常隻用一種畫法,以使畫面統一。節與節之間要有大小、詳略之變化,不可面面俱到、雷同呆闆。竹節用墨濃于竹竿。
竿立定,墨半幹。以隸法,把節點。醮濃墨,寫弧線。兩頭重,當中彎。勿太直,直則闆。勿太彎,彎則軟。忌節大,似套環。忌節小,似勒線。
畫枝
一般情況下,竿離地五節始生枝,竹枝為互生,畫時須注意出枝的長度、方向。畫枝要挺拔勁健,行筆要快,筆意連綿。枝上又生小枝,自内向外畫的小枝,古人名之“迸跳”;自外向内畫的小枝,古人名之“垛疊”。畫時要兼而有之。竹節生枝不必節節出之,根據畫面章法可省略。
點完節,把枝添。似草書,勢連綿。行筆疾,運筆端。中鋒枝,勁且圓。拖筆枝,更挺健。墨色潤,不宜幹。比竿濃,比葉淡。葉着枝,枝着竿。葉少仰,葉多彎。老枝瘦,新枝圓。内畫出,名併跳,枝梢尖。外畫入,叫垛疊,枝梢圓。
畫葉
寫葉以中鋒為主,中側互用,要有起、行、收的過程。起筆宜輕,行筆爽利,實按虛出,不可稍有遲滞。古人總結寫葉法不少,人字、個字、介字、分字的組合重疊以及魚尾、驚鴉、落雁等,雖分類繁多,但都以個字為基礎。
墨竹葉,最為難。墨宜飽,勿滞粘。近者濃,遠則淡。運指力,腕臂懸。下筆快,莫遲緩。起筆圓,收筆尖。用力處,葉中間。用中鋒,葉渾厚。用側鋒,葉勁險。忌柳長,忌桃短。一葉仰,如彎月。二葉仰,魚尾般。三葉仰,如飛雁。相交錯,成一片。畫偃葉,三筆個。四筆分,五筆破。疏不空,密不亂。兩片葉,勿并聯。三四葉,忌井川。多種竹,四時觀。
關注【書畫指南】公衆号獲得更多免費資源。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免費書法課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