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半的兒子,是個愛分享的孩子。昨天接他放學時,剛出幼兒園,就被幾個同學圍着了,她們想要兒子書包上的寶石貼畫,兒子大方地都給了。
回家途中,又給他買了一張工程車的貼畫。兒子剛到家,手上的貼畫就被2歲半的妹妹發現了,妹妹指着貼畫想要一個挖掘機,兒子想也沒想就拒絕了,即便我告訴他隻分享給妹妹一個,他也不肯。
看到妹妹已經躺地上哭了,兒子趕緊放下書包,脫掉鞋子跑了出去:媽媽,你哄妹妹,我去讓墨墨看看我的貼畫。默默是我們鄰居家的小孩兒,也是他的好朋友。
等到兒子從鄰居家回來,貼畫又送出去了好幾個。奶奶看到了,邊吵孩子邊伸手去搶貼畫:妹妹才是你的親人,她想要你就給她個呗,你還是哥哥呢,咋就不知道讓着她呢?
兒子憋着眼中打轉的淚水,死死地拽着貼畫不放手。我告訴婆婆别管,讓我來處理。婆婆離開後,我讓兒子坐在我的腿上,告訴他:貼畫是你的,你想分享就分享,不想分享當然可以不分享。奶奶剛才搶你的貼畫,是她做得不對,我們原諒她好嗎?
3歲以下的小孩子護東西、不想分享是正常的,進入幼兒園後,開始在社交活動中學習分享,如果此時依然沒有分享的意識,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好好地引導。
所以,很多家長會認為,當大寶的分享對象是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時,更應該“讓着一些”,否則就說不過去,就是自私。
周末參加了育嬰師的培訓,課間休息時,幾個家長圍在一起吐槽自己的孩子:大寶對誰都大方,隻對自己的妹妹小氣,打也打了,吵了吵了,一點用都沒有。其他家長也随聲附和,說自家也是這種情況,不知道怎麼處理。
根據聊天内容,發現了她們的孩子有個共同點:倆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不大,基本都是<3歲或者3歲左右。
很多孩子和我兒子的情況很像:有分享的意識,對同伴也沒有不妥的行為,僅針對自己的弟弟或妹妹。這種情況,跟“如何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關系不大,是同胞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同胞競争本來就會給父母和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年齡相近的孩子之間,同胞競争的現象會更嚴重。很多父母疑惑:為什麼年齡稍大的孩子會變得讓人“頭疼”?了解和接納較大孩子的想法,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與較大的孩子相比,小寶的探索更容易打破東西或者受傷,所以父母給予小寶更多的關注。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注就是愛。
當影響逐漸變得明顯,較大的孩子也會對小寶感到由衷的嫌惡,當嫌惡偶爾伴随着憤怒時,較大孩子對小寶做出攻擊和自私的行為也不奇怪。
較大的孩子甚至會出現打小寶的行為,會把小寶推倒或者搶走他的玩具,起初小寶會不知所措,遲早他都會因為感覺到疼痛而放聲大哭。
聞聲趕來的父母,可能會對情況進行猜測,得出較大孩子是罪魁禍首的結論,然後較大孩子就會得到懲罰或者批評。
随着局勢的持續緊張,小寶會用越來越快的大哭來回擊,甚至在哥哥姐姐還沒有碰到自己前開始哭。較大孩子對“大哭”帶來的後果領略了很多次,情緒也會逐漸低落。
當小寶2歲後,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到,如何有效地對付哥哥姐姐,如何保護自己,情況可能會出現反轉。所以,傳統的“大讓小”觀念,有時候可能并不合适。
批評和懲罰隻會增加孩子的不快,并不能改善同胞間的關系。兄弟姐妹的相處中,我們能肯定的是,較大的孩子終究會對弟弟或妹妹表現出友愛。這種長期性的棘手問題,不止有“交給時間”這一個方法,父母應該怎麼做,來改善同胞之間的關系呢?
一、理解較大孩子的行為
父母要記住一件事:年齡較大的孩子對弟弟妹妹的不滿一直存在。所以,當沖突發生時,當着較大孩子的面,對小寶過分關心,會讓情況更糟。不僅父母要注意,也要告訴家裡的其他人員注意這個問題。
不幸的是,很多家長都覺得需要幫助的是小寶,并沒有嘗試過幫助較大的孩子,而是對他提出更多的要求。因為他的年齡大,所以家長希望他更理性,做出的行為更明智,結果導緻打孩子不僅沒有得到同情和幫助,還被要求表現的更符合大人的預期。
其實,家長也不是有意對大孩子不公平,隻是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理解孩子的攻擊行為,并不是縱容,父母要讓較大的孩子明白,任何傷害弟弟妹妹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二、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多些關注
确保較大的孩子不會傷害到小寶後,就是解決問題了。較大的孩子迫切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單獨關注,家長每天至少要花1個小時來做這件事。
可以帶孩子去公園走走,也可以陪他玩遊戲,在這段單獨的時間裡,不要讓小寶在場。孩子不會聽大人怎麼說,隻會看大人怎麼做,所以不管你費多少口舌解釋你依然愛他都無濟于事,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理解這種情況,而父母的單獨關注則能讓孩子感受到重視。
随着小寶的年齡增長,從第三年開始,較大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順從、降低對生活的熱情,這是孩子對環境的一種适應,家長不要感到灰心,如果你能積極地應對,孩子就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情況也會改善。
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去外面玩耍,這樣即便家裡有不愉快的經曆,也不會對他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
三、引導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
孩子們相親相愛,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事實上,這種期望無形中加重了較大孩子的心理負擔,産生了對小寶的不友好行為。
比如說,文章開頭所說,孩子奶奶認為:你們倆是親人,就應該分享!所以老人上手直接搶,用強迫的行為,滿足自己心理上“孩子們相親相愛”的預期。我已經感覺到不适,更何況是作為當事人的兒子,強迫孩子相親相愛反而适得其反。
我會引導倆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可以分享、可以拒絕、可以一塊玩、可以遠離彼此,有争吵有矛盾也要道歉,不規定誰必須包容誰,也沒有必須做朋友的必要。
當兩個孩子都完全獨立做自己,他們未來的關系會怎樣呢?近年來,雖然有公布一些同胞關系的研究報告,但相關信息都是采訪獲得的:“我和妹妹小時候常打架,但現在相處很好”、“我不喜歡弟弟,現在依然不喜歡”……
可能這種早期的不友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并不妨礙最終他們成為親密的夥伴!
PS:
兒子告訴我:媽媽,我想給妹妹貼畫,隻是我不想給她挖掘機,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剛才如果妹妹拿到了我的貼畫,她肯定會搶走挖掘機,所以我把挖掘機放在墨墨家裡了。雖然妹妹搶我的東西,我有時不喜歡她,但我很愛她!
天寶媽媽,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小學語文老師,一位有想法的二胎媽媽,用文字傳播家庭育兒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