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
“平日有磕碰的一踢泯千愁,素昧平生的一踢相往來。而且活動工具簡單——一個毽子,活動場所平易近人——一塊空地,想踢就踢,十分草根兒。”
介休的早晨,隻要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亮光,信步戶外,穿梭古城,你總會看到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自發的組織在一起圍着小小的毽球前後左右、高底起伏的飛揚。無論汾秀公園、北壇公園、世紀廣場還是新城公園、東城公園、綿山公園甚至好多居民小區、公司企業的廣場都有幾堆毽球粉絲在享受你來我往的樂趣。周一到周五大家分片包點早早聚攏開秀自己的腳上技巧,上班族到時間依依的不舍撤離,不上班的照舊繼續陶醉。雙休日各大公園更是暴滿,上班的、不上班的全部甩開膀子上下翻飛,上班族的弟兄姊妹甚至還會借雙休好好過一把瘾,有的相約一天三出勤,早上踢了下午踢,下午踢完晚上接着踢,遇到刮風下雨還要找室内場館繼續踢。熱情之高,空前浩蕩,追捧精神,無與倫比,不踢到前心後背汗漬成圖、不踢到滿頭秀發揮灑汗珠決不“輕輕的我走了”。
隻踢還不算完,大多毽友還會踢完後坐在一起一邊擦汗一邊探讨踢球的技法,概而言之,有如下幾種。
一是盤踢。即用踝關節内側踢毽,可單腳持續踢,也可雙腳輪流踢。盤踢是踢毽入門的基礎,沒有很好的盤踢基礎,其他一切踢法都無從談起;二是磕踢。磕踢是用膝關節将毽子磕起,适用于毽子下落時距離身體很近的情況,是盤踢的有益補充。剛開始可以用手接毽,輔助練習,熟練後即可以磕踢、盤踢交替進行;三是拐踢。就是用踝關節外側踢,當毽子距離身體較遠時,可以擡起大腿用踝關節外側去接踢。這種踢法能夠照顧到身體外側和斜後方的很大範圍;四是繃踢。即用腳背踢,這個動作要特别掌握發力細節,發力精準到位還可救起即将落地的毽子。要領是大腿向前擡起,上身略微前傾,小腿向前擺動,髋關節、膝關節放松,在踢毽子的一刹那踝關節發力将毽勾起。
就毽論技還不算,許多骨灰級的毽球粉絲談完技法還要談心得,大談特談這項運動的來龍去脈和自身心得。
據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衆贊歎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并将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經過曆朝曆代演變,1984年,原國家體委将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組織了全國毽球邀請賽。
談到心得,大家都是一句話:“踢毽子好呀”!第一可以健身,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靈活腿腳,增強應變能力,促進健康,延緩衰老;第二可以增長技藝,這項運動畢竟也是一項國家體委正式舉辦的比賽;第三可以陶冶情操,關鍵是有個正當的愛好就減少了不良習慣的侵蝕,八小時之外融進踢毽隊伍總比陷入麻将和飯局要好的多;第四可以廣交朋友、增進友誼,隻要“臭味相投”就可以走到一起,不管是不是同事、同學、戰友、親朋,平日有磕碰的一踢泯千愁,素昧平生的一踢相往來。
特别要隆重推出的是,踢毽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可以一個人單獨踢也可以多人踢,而且活動工具簡單——一個毽子,活動場所無所謂——一塊空地,想踢就踢,十分草根兒。現在肥哥胖妹也比較橫行霸道,看到别人穿着閃亮的衣服合體合身,自個心中很是有些“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的小情懷,建議一個字:“踢”,因為踢毽子還能減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