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陶瓷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國家的代表。我們國家還因為它被稱為china,因為在唐朝時期,我國的瓷器就已經風靡全世界,外國有中國瓷器貴如黃金之稱,所以瓷器漸漸的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陶瓷在不僅在我國古代很流行,而且世界聞名,象征着中國文化,所以,瓷器的英文就被稱為"China"。
我們所了解的陶瓷僅僅是陶瓷,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陶和瓷是一體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兩個種類的合稱。人們總是把陶與瓷放在一起讨論,稱之為"陶瓷",因為無論是陶還是瓷,都是被稱為是火與土的藝術。
其實他們還是有區别的,用陶土燒制而成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皿叫瓷器。陶瓷歸為陶器,是炻器和瓷器的總稱。
陶器和瓷器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最直接區别在于吸水率,陶的吸水率在10%以上,瓷的吸水率低于0.5%。
陶瓷,陶瓷,這個順序就暴露了陶器和瓷器的先後順序,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因此瓷器的發明,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到了陶器生産的影響。雖然瓷器收到了陶器的影響,但他們倆無論是物理性能,還是化學成分來說,都有本質的不同。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的燒成溫度普遍都低于瓷器,燒制陶器最低甚至能夠達到800℃以下,最高可以達到1100℃這樣。
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基本上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硬度不同 陶器燒成的溫度比較低,結束燒制後坯體還沒有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比較悶,胎體硬度稍微差一點,是可以用鋼刀劃出一道道溝痕來的。
瓷器燒成溫度就比較高了,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非常清脆,胎體表面比較難劃出溝痕。
3、 使用原料不同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是不是隻要溫度夠高,陶器也能燒成瓷呢?
其實,還真不一定。
因為決定最終出窯的到底是陶還是瓷的,除了火地因素,還有原材料土的因素。
陶器的原材料比較廣泛,就比如紅土、沉積土、黑土等天然粘土都可以作為陶土使用。但需要注意土質中砂的含量,含砂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燒制的結果,砂太多胚體松散難成形,不含砂又會導緻土質過硬,燒制過程中容易破裂。
瓷器就講究多了,隻能用高嶺土。因為隻有高嶺土可以在高溫下燒成瓷,溫度不夠的話,燒出來就是陶。
陶器一般黏土就可以燒制而成,燒成溫度隻要控制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之間,都能成為陶器,古代的白陶就是這樣燒成的。
瓷器的原材料就比較講究,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隻有用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之下,才會被燒制成瓷器。
四、透明度有所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會出現半透明的情況。
但是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表面釉料不同 陶器可以選擇挂釉和不挂釉這兩種,如果挂釉的話,陶器的釉料在燒成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就可以熔融。
瓷器是需要挂釉的,而且釉料有還不同,第一種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起,一次燒成,第二種是在高溫素燒胎上挂上低溫釉,再進行二次低溫燒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