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為法不應起執著,對無為法亦不應執著,“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在講般若中沒有一點兒保留,保留一點兒就是流轉生死的根子。四谛也是緣起性空,不應在上面起執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證得一個果位,求得道。《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得”有具體的東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執著,不定法中亦有一個“得”,衆生總以為是實在的東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緣起性空,“得”也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總之應了知“得”是緣起性空,這就是無執著的“得”、“智”。
學修不應太着急,對于所學修的法不應起執著,修行的心不應太急切,但不精進也不好,佛對弟子講,修行應如彈琴一樣,心太切,如弦繃得太緊了,就容易斷,應不過緊不過松,還應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會出毛病,佛法無多旨,真正用于修行成就的法門用不了多少,萬法歸根到底都是說“一切法無我”。
如果太精進了會把身體搞垮,反而達不到自己的願望,不應急于求成,應發長遠心,學法應如其次第地學,猶如學走路的人一樣,開始不緊不慢地走,才走得遠,才能到達目的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無所得”——本來就沒有可得的,《般若經》說對一切不得起執著,對一切法不起執著就無挂礙。執無為法,或三寶、般若都不應該,執任何一法都是挂礙,衆生的挂礙、恐怖就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我”就是挂礙的根子,“無我”了就無挂礙了,無挂礙就無恐怖,菩薩發心度衆生,他不怕流轉生死,因為菩薩在不斷放下對“我”的執著,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令一切有情獲得覺悟。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沒有“我”了,就不會有挂礙,無挂礙就不會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般若的究竟是無我慧,般若離颠倒。
颠倒有四種:無常常倒,無我我倒,苦為樂倒,不淨淨倒。
(一)無常常倒: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但衆生都執以為常恒不變,就叫無常常倒。如“無常頌”中所說,知道自己要死,但總是想我還不得死。
(二)無我我倒:衆生把五蘊假合的軀體以為是我。這就是無我我倒。
(三)苦為樂倒:世間皆是無常幻化,但衆生是以苦為樂,如結婚,世人以為快樂,而根本就是苦。
(四)不淨淨倒:淨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淨的,但衆生卻以為是淨,對身體起執著。
這是四種颠倒。
“夢想”:衆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如夢境一般,但卻以為是真實的,夢見可怕的心生恐怖,夢見歡喜的就高興,世間上沒有一樣是實在的。
“想”: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證了阿羅漢就滅受想定。證到般若遠離颠倒夢想,菩薩證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衆生,說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發度衆生的菩提心,我們每天念的《羅漢儀軌》和大藏經中的《法住記》,都說佛法未來,在世間上時興時衰,都是由于十六尊者住持,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衆生,各在佛前發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處。
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雲南省)入定,從定力延長生命,住持正法,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我們應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發了菩提心,在法華會上得到佛授記以後都要成佛,是大乘人,是大菩薩,都發了大乘心,以定力住世,現住聲聞相。《羅漢儀軌》中有頌文“調伏自在現住聲聞身”。
“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