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德戰争俄羅斯

蘇德戰争俄羅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9:59:21

解密俄羅斯戰鬥民族的軍事傳統、戰略思維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軍隊建設之道!

“軍中三劍客”将陸續刊發《我在伏龍芝學軍事》一書中的精彩章節,敬請關注與留言讨論!

第三十九節:“俄羅斯士兵勇氣和膽量的永恒豐碑”

站在會戰演示現場環顧四周,這是一片地勢開闊、散布低矮丘陵的原野, 各式各樣的紀念設施随處可見。

蘇德戰争俄羅斯(法俄兩國都建了凱旋門)1

博羅季諾會戰博物館

博羅季諾會戰室内博物館位于戰場遺址的中間地帶,它建于 1912 年,面積有 200 餘平方米。館前的小院内兩側各擺放着一排老式直筒短粗火炮,門口中央矗立着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的半身雕像,與其左右面對的是兩位副帥巴格拉季昂、巴爾克萊的半身雕像,據說這是按照當年俄軍的兵力布陣來設置的。館内中央放置着一個标準的大沙盤,上面标記有博羅季諾古戰場的地勢地物,如居民點、河流、道路、樹林和主要交戰場地等。沙盤後牆上懸挂的大幅油畫展示出俄法兩軍激烈厮殺、硝煙彌漫的場面,四周陳列着 19 世紀初俄軍的各種武器、軍服、軍旗和人物畫像,以及繳獲法軍的戰利品, 包括拿破侖從莫斯科撤退途中丢棄的個人行軍床。

博物館每周除周一、周五下午閉館之外對外免費開放。

與室内博物館遙遙相對的是“墳丘”高地,這裡是古戰場的制高點,也是當年俄軍作戰的主陣地,即“拉耶夫斯基炮壘”。

蘇德戰争俄羅斯(法俄兩國都建了凱旋門)2

俄軍陣亡将士紀念碑

高地上聳立着古戰場遺址保護區的主體建築——博羅季諾會戰俄軍陣亡将士紀念碑,它呈八棱柱形,高 27 米,碑頂是一個金色圓錘,碑尖為一個金色十字架。黑色的大理石碑身上鑲着金色,金色碑文簡要記載了會戰過程、兵力對比、傷亡數字和陣亡将軍姓名等情況。

從碑文得知,當年這一高地由拉耶夫斯基将軍指揮的步兵部隊堅守,與法軍展開了殊死較量,交戰異常慘烈,僅此一地雙方陣亡将士就有 2 萬餘人,包括俄軍的炮兵司令庫塔伊索夫少将。1839 年,在博羅季諾古戰場劃定為“國家軍事曆史遺址保護區”之際,“拉耶夫斯基炮壘”高地上築起了高 27 米的俄軍陣亡将士紀念碑,并将會戰中陣亡職務最高的第 2 集團軍總司令巴格拉季昂将軍的遺骸遷葬在紀念碑旁邊。

然而,紀念碑在 1932 年因受蘇聯政治運動影響而遭到人為嚴重損毀,現在人們看到的紀念碑是 1987 年在博羅季諾會戰 170 周年時恢複重建起來的。

在博羅季諾古戰場遺址保護區,現在已經很難尋覓到 1812 年俄軍構建的堅固堡壘和野戰工事遺迹,“二戰”中蘇聯紅軍抗擊德軍的殘留碉堡也僅剩一兩處。

後人不同時期修建的各種紀念設施有 300 多處,各具特色,如 1820 年建造的圖齊科夫教堂、庫圖佐夫和拿破侖的指揮所,以及俄軍參戰軍、師、團等紀念碑。1971 年,在拉耶夫斯基炮壘以北建成了載有 T-34 坦克實物的紀念設施,坦克上“為祖國而戰”“為斯大林而戰”白色字樣非常醒目。碑文表明, 1941 年 10 月,蘇軍第 5 集團軍在博羅季諾村一帶為保衛莫斯科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激戰六天六夜,傷亡約 1 萬人。

蘇德戰争俄羅斯(法俄兩國都建了凱旋門)3

莫斯科的凱旋門(姜學慧 提供)

在莫斯科市區,緊鄰勝利廣場的庫圖佐夫大街上有一座高大宏偉的凱旋門,它是為紀念1812 年俄國軍隊大敗拿破侖軍隊而修建的。1814 年,為隆重迎接戰勝拿破侖軍隊的俄軍将士從西歐遠征歸來,根據沙皇指令搭建了一個木制的凱旋門。1834 年,重建了一座石制的凱旋門,後經 1936 年、1966 年大的改造修飾,如今已成為莫斯科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築之一。

有趣的是,對中國人更耳熟的法國巴黎凱旋門,也是為紀念同一場戰争而修建的。那是拿破侖為慶祝 1805 年 12 月與俄奧英第一次反法聯盟的奧斯特利茨戰役勝利,于 1806 年下令建造的。兩座凱旋門的造型基本一樣,而同一場戰争竟然有兩個慶祝勝利的凱旋門,這不能不說是曆史老人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莫斯科的凱旋門高 28 米,基座上豎立 6 組 12 根圓柱,門頂是一尊手執月桂花環、背生雙翅、驅駕六套馬車的勝利女神塑像,門楣裝飾有抗擊拿破侖軍隊入侵的俄羅斯 44 個城市的城标。門柱之間,有 4 尊俄羅斯士兵塑像,它們身披盔甲,或手拿長槍、利劍和盾牌,或手執月桂花環和橄榄枝,手臂上刻有“驅逐法蘭西、解放莫斯科”的字樣。

蘇德戰争俄羅斯(法俄兩國都建了凱旋門)4

莫斯科的“1812 博羅季諾會戰全景畫”展館

在凱旋門西側,穿過庫圖佐夫大街,有一座外表由藍色玻璃裝飾的圓形建築物,這就是建于 1962 年的博羅季諾會戰全景畫展館。

該館旁邊聳立着庫圖佐夫騎馬的高大青銅塑像。展館共分為三個部分:一是 1812 年俄羅斯衛國戰争序言。二是拿破侖軍隊入侵俄羅斯簡要過程。三是博羅季諾會戰全景畫,畫布圍成半圓形,長 115 米,高 15 米, 近處擺放實物,畫中人物按真人比例塑造,并輔以聲光電的同步襯托與演繹,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震撼力,生動地再現了 1812 年俄法軍隊在博羅季諾村附近鏖戰場面。它是由俄羅斯著名畫家弗朗茨·盧博于 1912 年繪制的原創作品,畫面上共有3000 餘名将士,個個栩栩如生,在廣闊的原野上殊死拼殺,場面宏大,戰火紛 飛,氣勢磅礴。參觀者置身其中,環視四周,頓時會産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關于博羅季諾會戰、庫圖佐夫元帥的曆史地位與作用,俄羅斯先前早有定論:庫圖佐夫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和民族英雄,他所指揮的博羅季諾會戰取得了偉大勝利,對扭轉 1812 年衛國戰争局面甚至赢得反法戰争勝利都具有戰略轉折意義。

1812 年 12 月,庫圖佐夫被晉封為斯摩棱斯克公爵并榮獲一級喬治勳章,一個月後又被授予元帥軍銜。1813 年 4 月在俄軍追擊拿破侖軍隊的途中,由于年老體衰加上過度勞累,庫圖佐夫病逝于普魯士的一個小城“本茨勞”(今波蘭的博萊斯瓦維茨),他的遺體經防腐處理後運回聖彼得堡,安葬在喀山大教堂。

俄羅斯的普希金、萊蒙托夫等著名詩人都在詩中濃墨讴歌過博羅季諾會戰,普希金贊譽庫圖佐夫是“俄羅斯的救星”。

世界文學泰鬥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問世與傳播,更使庫圖佐夫、博羅季諾會戰的名聲遠揚、影響擴大。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反映了 1805—1820 年間俄羅斯社會重大曆史事件,包括俄國抗擊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争。為了真實地描繪這場戰争,托爾斯泰不惜乘坐馬車從家鄉圖拉來到博羅季諾村一帶,實地查看地形,走訪參戰老兵,收集一手資料。小說以會戰陣亡的俄軍職務最高的巴格拉季昂将軍為原型塑造了小說主要人物安德烈·包爾康斯基,成為 19 世紀初俄羅斯理想主義英雄人物的象征。同時,這部經典著作也是人民戰争的偉大史詩, 廣大民衆、基層官兵視死如歸、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使俄羅斯經受住了戰争洗禮,具有較大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

1880 年,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了《1812 序曲》,用于紀念俄羅斯軍民抗擊法國入侵者的輝煌事迹。

在蘇聯大部分時段,庫圖佐夫也是被視為民族英雄、卓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鐵站和軍艦等,還設立一級、二級、 三級庫圖佐夫勳章,用于表彰功績卓越的英雄人物和集體。

然而,有關博羅季諾會戰、庫圖佐夫元帥的評價也有波折和争議。特别是俄國十月革命後一度将出身貴族的庫圖佐夫說成是“地主資本家走狗”,認為他才能平庸,貪酒好色,與拿破侖戰争中消極被動,緻使博羅季諾會戰傷亡慘重,失利後又将莫斯科城拱手“讓給”入侵者,緻使莫斯科焚毀殆盡。

受此影響,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博羅季諾會戰遺址保護區受到大肆破壞,俄軍陣亡将士 紀念碑、圖齊科夫教堂等許多紀念設施遭到不同程度損毀,“博羅季諾會戰日” 的正式紀念活動也被迫中斷。

在西方,對庫圖佐夫、博羅季諾會戰的評價普遍較低,認為庫圖佐夫不如同一時代的俄軍将領蘇沃洛夫,甚至比參與指揮博羅季諾會戰的巴格拉季昂、巴爾克萊等将軍能力還低,博羅季諾會戰沒能達成阻止拿破侖占領莫斯科的主要目的。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專家學者對庫圖佐夫、 博羅季諾會戰有了全面的客觀評價。主要觀點認為,庫圖佐夫打破了拿破侖不可戰勝的神話,拯救了俄羅斯民族,他在博羅季諾會戰後放棄莫斯科是為了保全俄軍主力,從而為日後伺機反攻、驅逐并戰勝法國入侵者奠定了基礎。同時, 庫圖佐夫也有許多失誤,與拿破侖作戰缺乏主動進取精神,傷亡過大,博羅季諾會戰在戰術上是失敗的。但這些失誤并不否定庫圖佐夫、博羅季諾會戰的主要功績,從戰略上看,庫圖佐夫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天才,博羅季諾會戰是拿破侖走向頹勢的轉折點。

2012 年 9 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紀念 1812 年衛國戰争勝利 200 周年活動期間,專程前往古戰場向博羅季諾會戰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并發表講話稱,在俄羅斯曆史上隻有兩次戰争可稱之為衛國戰争,它們決定了俄羅斯、歐洲和整個世界的命運。博羅季諾會戰是“俄羅斯士兵勇氣和膽量的永恒豐碑”。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遼甯大連。軍事科學院戰争研究院研究員,居住于北京海澱。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工作。主要研究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世界智庫和俄羅斯軍隊等問題。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由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文經作者授權轉發自中國軍網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