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

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6 05:52:51

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随州市地域廣闊,北與河南省接壤,南與荊門、京山、鐘祥相鄰,南北相距近200公裡,各種民俗與習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傳統喪葬的習俗為例,南北差異就很大不僅如此,相鄰的鄉鎮也有不同,隻是差距略小而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随州傳統喪葬與習俗)1

湖南和廣東喪葬習俗的不同

随州市地域廣闊,北與河南省接壤,南與荊門、京山、鐘祥相鄰,南北相距近200公裡,各種民俗與習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傳統喪葬的習俗為例,南北差異就很大。不僅如此,相鄰的鄉鎮也有不同,隻是差距略小而已。

筆者知道最多的當屬随中一帶的喪葬習俗與禮節,當然,前面說過,民間習俗因地而異,雖然是相鄰的鄉村因為繼承老一輩的傳統不一樣,喪葬習俗與禮節也就會有不盡相同的地方。

屍首的停放

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因病去世,還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不管逝者屬于何種方式死亡,如果在家裡斷氣,那麼,逝者的屍首(棺椁)就會很自然地停放在家裡(堂屋正中),一般情況下,如果逝者有幾個兒子,會選擇停放在長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誰生活便停放在誰家的。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斷氣,則他(她)的屍首就不會停放在堂屋裡,而是在院子或場子裡搭一個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幹脆将其屍首停放在外面,如果這個時候強行将屍首停放在室内,會不吉利。當然,如果孝子盡孝,像這種情況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須要有一個儀式:孝子先行禱告一番,禱告内容大體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諒之類的,然後将逝者臉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進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

逝者去世之後,他(她)的部分衣物會在逝者去世當日燒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過的床鋪草。燒床鋪草和衣物的時候有講究的,一是看燃燒時的煙霧飄向哪個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個方向,也有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煙霧飄散的越遠,逝者的子孫的幸福就會越長。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燒後的灰燼中間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積越小,證明逝者的後代就會越發(财),反之,就會變得貧窮,因此,在燒床鋪草和衣物之前,孝子們一般會人為地把中間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同時,家人們在當晚還要防止貓狗什麼的踩到灰燼,因為有灰燼上是什麼動物的腳印逝者來生就會變成什麼動物一說,所以家人當晚會盡量避免這些動物踩踏灰燼。

洗澡和穿戴

逝者在入殓前按照風俗要讓他(她)幹幹淨淨地走,所以要給逝者洗臉洗澡,說是洗臉洗澡,其實就是走過場,用熱水浸過的熱毛巾,首先在逝者的臉部上下左右抹三下,接着是逝者的前後胸,也是各抹三下,這樣,就算洗完澡了。洗澡一般由逝者的子女來完成,也有請左右鄰居的老者來完成的。給逝者洗完澡以後,并不是立即入殓,還要等逝者的姑娘女婿買來壽衣,穿戴整齊,這些壽衣一般是不用扣子的,都是用白線相連,逝者的雙腳要用白線連在一起,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逝者“走得太快”,其中包含着逝者家人對其不舍之意。等逝者所有的子女來見過“最後一面”後才開始入殓。

入殓和蓋棺

入殓一般由經驗豐富的人來操作,首先是在棺材頭部的地方放三塊步瓦(過去手工制作的一種瓦),腳頭放兩塊,然後,在棺材底部撒上一層火灰,撒完火灰後,就鋪上姑娘女婿随壽衣一起帶回來的“褥子”,墊在棺材底部,請來幫忙入殓的人将逝者擡起,頭腳都枕放在棺材内部剛放好的瓦上,蓋上“被子”, 再将沒有燒掉、稍微好一點的衣服放在棺材裡面靠近棺材壁的地方“壓棺”。做好這一切後,幫忙的人就會讓逝者的親朋來看一眼,這個時候,逝者的子女免不了要大哭一場,一旁的人就會勸他們不要哭,同時告訴他們盡量不要把眼淚流落到逝者身上,那樣逝者來世會變成瞎子的。等大家都看過,幫忙的人就會拿一張草紙(俗稱錢紙)将逝者的臉部蓋上,然後大家吼上幾聲,将棺材蓋擡起蓋上。然後在棺材頭部點上蠟燭或油燈,燈的正中放上一個香爐,再在棺材底部點上一盞燈(有條件的多用香油燈)。

下祭與選址

這裡所說的下祭是指逝者去世後,家人會遍邀所有的親朋好友,不管是還在來往的還是已經沒有來往的,特别是逝者在世時已經沒有來往的親戚,都邀請來祭祀逝者。接到通知的親朋好友就會買花圈,帶上香紙鞭炮到逝者家中去下祭,在離逝者家不遠的時候開始放鞭炮,逝者的子女聽到鞭炮聲,就會知道來客人了,逝者姑娘、侄姑娘等女眷圍着棺材嚎啕大哭,請來的唢呐手鼓起腮幫子拼命吹,迎接客人的到來。孝子孝孫會留一兩個在屋裡,等客人來了,跪在棺材的一旁,面對前來對逝者行跪拜禮的人回拜,以示講究和禮貌。其他孝子孝孫則排着隊,挨個向前來祭祀的人行跪拜禮。然後就有專門的人向他們每人分發一條“孝袱子”(約兩尺長短的白布。孝子孝孫孝女孝婿和外孫的孝袱子一般是與裝殓逝者的棺材等長)。

客人來了,都會帶香紙,這個時候,棺材前面或屋外放一個瓦盆用來燒紙,盆底裝少許水,防止将盆燒炸裂。棺材的下方還會放一些“鼓頭棒”,因為這種棒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用棉花和擺布纏成形如打鼓棒一樣的東西,故稱“鼓頭棒”,其數量與逝者孫子數量相等。

與此同時,前來“擡重”(出殡時擡棺材)的人就會在逝者家人的陪同下,到山上選逝者落葬的地址,這些人除了逝者的“未亡人”之外,有的還會請和尚、道士、風水先生等來為逝者的墓穴“看風水”。

守夜和封“子口”

守夜,一般是由孝子孝孫孝女孝婿們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守在棺材兩旁,或坐或躺,他們的任務是每隔一個小時就放一挂鞭炮,放鞭炮的時候姑娘們還會哭上幾聲,一則證明“有動靜”,二則有人說如果不哭逝者下輩子會變成啞巴。守夜的人可以輪流睡覺,但要時刻保持有人清醒,因為他們除了放鞭炮哭泣以外,還有防止香燒盡、紙燒滅、燈油完,随時添香加紙注油的任務。到了轉鐘後或天亮前,擡重的人就會陸續來到,準備封子口了。

所謂的封“子口”,就是把棺材蓋子徹底封死,“子口”即棺材口。在此之前,棺材蓋是用錢紙随意封着的,等逝者的相關親屬到來之後,擡重的就會打開棺材蓋,這是見逝者最後一面的機會,所有的人都會圍着棺材轉,向死者的遺體告别。這個時候,哭得最歡的當屬逝者的姑娘,她們會爬在棺材邊沿,希望多看一眼。但擡重的這個時候顯得十分的“無情”,他們發一聲喊,拉開爬在棺材上不忍離去的人,強行将棺材蓋蓋上,釘上抓釘,整個封子口過程完成,人們再想見到逝者,隻有在夢裡了。

出殡與下葬

出殡是整個喪葬過程的重頭戲。出殡的時間一般選取在早上(未出30歲死亡的稱之為“短陽壽”,有的地方會選擇在下午匆忙埋掉)。擡重的人先在大門外擺上兩條闆凳,然後進屋,棺材兩旁各站四個人,用手捧起棺材往外擡。門框的兩邊分别會站兩個人,手拿紅色被單罩着門框,目的是為防止棺材上的“黴氣”粘在門框上,棺材擡出門後,早已經安排好的人便在第一時間将停放棺材的房間打掃的一塵不染,其寓意大體也是除去“黴氣”。

棺材放在大門外的闆凳上後,擡重的就會往棺材上部綁“通杆(直通棺材前後的樹幹或檩子。随南部分山區的通杆綁在棺材底部或腰部,既棺材底與擡重人的肩持平,這樣便于上山。)”、“橫柚(綁在通杆下面)”和扁擔(和通杆平行,在橫柚的上部),綁好這些後,他們還會把一根長長的白布繞回纏在棺材頭部,這樣便于孝子孝孫們“拉纖”。擡重人做這些事的時候,孝子孝孫們就會整整齊齊地跪在棺材前面,等到這些工作做好了,就準備出發,孝子孝孫們會一一輪流給擡重的人跪拜行禮,然後,擡重的人發一聲喊,這就開始正式出殡了。

出殡送葬的隊伍很長,走在最前面的人跳着挖鋤、鍬、燒紙錢的盆子以及裡面的灰燼、錢紙,他的任務是沿途丢買路錢,放鞭炮。緊接着是花圈,花圈的後面是“帳子”(過去有人過世一般送的禮品就是布料,在這裡稱之為“帳子”),帳子的後面是逝者的孫子輩的拿着鼓頭棒,緊接着就是拉纖的孝子們,他們在棺材的前面會盡量走得慢一些,擡重的因為身上負重,希望快一點到達目的地,于是一個阻,一個推,他們是互為“矛盾的”。棺材的後面跟着的是女眷們,他們的任務就是哭,再後面就是敲打鑼鼓家什和吹唢呐的。

到達目的地之後,擡重的放下棺材,孝子孝孫們便對着棺材下跪,擡重的就會修繕墓穴,據說這是規矩,哪怕墓穴修得再好也要修繕一下。墓穴修繕好了,擡重的人就逐步解開棺材上的“通杆”等物,用最大的力氣把它們扔的最遠,這有兩個說法。一是讓孝子收撿這些物件時吃點苦,二是想讓逝者的靈魂走得遠一點,早點投胎。棺材落入墓穴之後,開始放鞭炮,等鞭炮聲一落,孝子孝孫們就會用衣兜兜土,掩蓋棺材——做個樣子而已。于是,擡重的就開始正式掩埋棺材了。此時,無關的人已經漸漸離開,孝子孝孫們給擡重的逐一行跪拜禮,千叮咛萬囑咐,希望他們把墳做大一點,然後撿起擡重的人扔出去的物件回家。

“複山”與燒七

逝者下葬的當天晚上,孝子孝孫們再到墳上去一趟叫“複山”,複山的時間一般定在轉鐘之前,孝子孝孫們會帶上吃的喝的,鞭炮紙錢等一應物件來到逝者的墳前,輪流向逝者敬酒,然後大家就地坐下來,喝着酒,吃着點心,吃罷,就開始燒紙。燒紙的時候,大家會躲得遠遠地,據說燒紙的火熄滅後能看到逝者的魂魄前來“撿錢”,等逝者把“錢”撿的差不多了,就開始放鞭炮。放罷鞭炮,整個喪葬才真正結束。

燒七,即每七天給逝者燒一次紙,燒夠七次就是燒百日,除此之外,還有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以及出靈等,這些都不是本文要說的内容,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不同的喪葬習俗

要說不同的喪葬習俗,随北的小林鎮和淮河鎮不得不說,這兩個鎮幾乎深入到河南省的“腹部”,這裡的一些民間喪葬習俗又有不少沿襲了河南的民間習俗。這裡老人過世後,先是請道士前來,超度逝者的亡靈,随同逝者家屬選取落葬地點,在逝者落葬的前一天,由道士開路,孝子挑着兩隻水桶緊随其後,所有來參加逝者葬禮的人跟随道士和孝子來到逝者經常取水的水井,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孝子孝孫孝女孝媳們圍着水井跪下,待道士做法完畢,由孝子将兩隻水桶放在水井裡各取井水半桶挑上,沿着第二天出葬的線路,将水送到落葬點。據說這樣做一是怕逝者到“陰間”沒有水喝,提前給他(預備);二是逝者生前一直飲用這口水井的水,去世後為了能讓他(她)不忘子孫,福蔭後代,讓他(她)繼續飲用這口水井的水;三是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不管是陽間還是陰間都難以生存,加上人在娘胎裡的時候都是由水包裹着的,這樣做是為了讓逝者在投胎轉世時不至于缺水。究竟哪種說法正确,無法考究。

這裡還有一件讓随南人不可思議,但細想起來又覺得在理的特别的喪葬禮節。在随中南,披麻戴孝的一般是逝者的晚輩,如孝子孝孫孝女孝媳以及逝者的外甥等,而這裡如果逝者為女性,而且在妯娌裡面又是排行老大,那麼她的小叔子(丈夫的弟弟)需像孝子一樣披麻戴孝,其恭敬程度與相關禮節與孝子一般無二。據說這個禮節源于宋朝的包文拯包公,據民間傳說,包公是吃嫂子的奶水長大的,故在“嫂”字後面添上一個“娘”字。而包公敬嫂如娘,嫂子百年之後,包公為嫂子披麻戴孝,因此,河南民間有嫂子過世之後,小叔子們便師從包公,為嫂子披麻戴孝的傳統。小林和淮河兩鎮與河南省接壤,受河南民間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也沿襲了為過世的長嫂披麻戴孝的習俗。了解了這些,這裡的人為過世的長嫂披麻戴孝就不足為怪了。

——原創文章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