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現代首飾加工業的興起,手工制作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我縣卻有這樣一位老銀匠——陳寶海。30多年裡,他默默鍛造和傳承着珍貴的老手藝,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賦予了銀塊生命力,用一錾一錘的雕刻與捶打诠釋着“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工匠精神。
沿着中央大街的市場入口行走不過二三十米的距離就到了陳寶海的手工銀飾店鋪。他的鋪子不大,隐藏在一個烤餅店内的角落裡,一張堆放着二三十件工具的老舊實木桌子便是陳寶海的工作台。
陳寶海今年63歲,二十四、五歲時就跟着師傅學習銀器制作技藝,1985年在寶清“回春堂藥店”開了自己的首飾鋪,是現在寥寥可數的傳統銀器制作工藝匠人之一,主要打制金銀手镯、項鍊、長命鎖、戒指等。
“當時走上手工制作銀飾這條路完全是迫于生計,自己也沒想到一幹就是這麼多年。”陳寶海一邊專注地制作項鍊,一邊與記者交談。 “手工制作銀飾工序十分繁雜,打制一對最普通的光面銀手镯一般也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聊起打制銀器的工序,陳寶海滔滔不絕。
記者了解到,客人送來的銀料,陳寶海首先要稱重,并在一個小本子上記錄好重量。用料很重要,将銀料盛入特制的小缽中熔化成液體,然後将凝固的熱銀錘打緊實,煅打成所需的形狀。僅這一道工序,就要反複敲打半個多小時,隻有不斷地敲打和燒制,才能使銀子逐漸成型。銀飾成形後,還要用自制的瑪瑙刀刨光和清洗才能更加閃亮。
“嘭嘭嘭”,陳寶海邊講解邊示範起來。鐵錘敲打着銀塊,發出铿锵的聲音。他一手揮着鐵錘,一手緊握鉗子,把銀塊打成扁的、方的、長的……從選料、熔化、煅打到打磨、雕刻、焊接、清洗,每一道工序他都極力做到精益求精。不起眼的銀塊,在看似并無章法的敲打下,慢慢蝶變成了一隻優雅、锃亮的完美銀飾。
在與記者閑談間,陳寶海右手使用鑷子夾取一個個小銀環,小心翼翼将它們連接在一起,左手持焊槍伴随着左腳不斷的踩壓風筒,手裡調整着火焰焊接的位置,精準的使用火焰最尖端的部分,一條嶄新的銀項鍊呈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銀原本的顔色”,在陳寶海手掌裡的銀鍊,通體銀光閃閃,宛若星空般亮澤。
作為銀匠,最複雜和考究技藝的環節就是錾。陳寶海介紹,“銀匠在錾刻圖案時并沒有任何範本,工藝的精細靠的就是心中有圖,手中有數。用力過大容易将銀片錾通,力道不夠又不能将紋理的層次感突顯,這是檢驗一個銀匠師傅技藝是否成熟的标準之一。那些需要用刀具劃刻出各式圖案的銀器很費時間,比如做一把銀钗,就我這個熟手,也要花兩到三天的時間。”
“如何來評定一件制作精良的銀飾,就拿這個長命鎖舉例,從設計來看,造型優美流暢,裝飾完美,各種關系處理得當,稱之為‘巧’。從做工來講,詳略得當,達到了審美的愉悅,就可以說‘工滿’了。”陳寶海拿起一件制作精良的手工長命鎖向記者介紹道。
在陳寶海的眼裡,每件作品,都是生活的印記,要細細打磨生活的美好。他說:“做這個活沒有特别的訣竅,靠的是手上功夫和耐心,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學會,隻有不斷錘煉,日積月累。完成一件好的銀器往往需要很長的工時,有時是幾天,有時甚至要幾個月。作為銀器制作藝人,不僅需要有能夠堅持長時間打磨、雕刻的臂力,還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他在用雙手觸弄和制造這些物品時,總是注入了最獨特的想法和審美,把自己的祝福夾在裡面。30多年無數個作品,他對顧客的祝福從來沒有缺席過。
記者感言:傳統手工藝品與濃郁的地域特色、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的人文情懷息息相關,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件傳統手工藝作品都烙刻着生活的印記,其獨到的紋路和韌性,複雜、靈活的圖案,用機械是做不出來的。在機器制造産品千篇一律的今天,正是有了很多像陳寶海這樣的老手藝人,才令漸漸褪色的老手藝帶着特有的蘊味自歲月深處走來,如美麗的銀飾般光彩奪目,帶有情感與生命力。老手藝人用一輩子的執着堅守着傳統技藝,不忘初心,始終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