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提示:
這篇文章值得所有的職場人士、學生、老師、家長好好閱讀與思考。
職場人看懂了這篇文章,就能夠看透高效學習的底層邏輯,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學生看懂了,就能夠知道學霸的秘密,并以此為指導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老師們看懂了,就能夠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家長們看懂了,就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真正為孩子學習賦能。
以下正文。
經常有夥伴私信我:後聖,你平時是如何學習的,有沒有什麼訣竅?
每次看到這樣的提問,我都會反問對方:你遇到了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一出,70%的人就會沒有後續了。我覺得蠻好,一個小小的問題篩選掉了70%的人,節省了我大量的精力。
這部分人,即使你告訴了他答案,也對他毫無用處,因為他根本沒有“問題”,而就學習來說,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還有30%的人會繼續溝通下去,我便會做一些答疑。
但這些答疑,都是零零散散,不成體系。
這些天整理了下思路,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聲明: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你也不需要依葫蘆畫瓢,一筆一筆照搬照抄,因為那根本沒意義。但你可以借鑒,将對自己最有用、最有啟發的部分拿走。
我的學習“訣竅”就是标題的10個字:提出好問題 高強度用腦。
— 1 —
提出好問題
這部分分三部分來講:
1、為什麼要提出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效應,叫“視網膜效應”。
在一篇名為《視網膜效應》的文章裡,作者寫到了自己的一段經曆:有一次,他想買一輛墨綠色的轎車。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買黑色或者白色的車,他就特地選了一個與衆不同的顔色。結果,買回來之後,他卻驚訝地發現——經常能見到墨綠色的轎車。
這讓他覺得很奇怪,便問身邊的一位女同事會不會經常看見墨綠色的轎車,這位女同事正好懷孕,她說:“我可不會經常見到什麼墨綠色的車,反倒是經常見到孕婦,上哪兒都能見到。
“視網膜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擁有某個特征時,我們會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外界和我們有同樣特征的事物。
這和我們說的“提出問題”有什麼關系呢?
“視網膜效應”揭示了我們大腦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要想提高大腦的運轉效率,我們要區分出背景與主體。
主體是中心,背景是陪襯。
為什麼人很難放下自己?是因為,我們都是将自己作為主體,将他人作為背景,我們會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為參照物,去看待世界。
為什麼讀書讀着讀着就不知道自己在讀啥,為什麼學習完一門課程,好像感覺對自己也沒什麼用?
因為,我們沒有區分出背景與主體。
一本書,13萬字;一門線下課程,2天;
這麼大的信息量,如果你沒有區分背景和主體,那麼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部是主體,又全部是背景,你的大腦一定是一團漿糊。
那問題來了,如何區分背景與主體呢?
你要有問題,你要能提出問題。
問題,就像一個吸鐵石,在你學習的過程中,它能夠将與這個問題相關的信息吸附起來,幫你在海量信息中找到主體。
2、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
好問題的标準很多,但就學習來說,描述越精準的問題,離你的真實需求越接近的問題越是個好問題。
例如以下4個問題的描述,問題的友好度以此是 A<B<C<D
A:如何賺錢?
B:上班族如何賺錢?
C:上班族如何通過業餘時間賺錢?
D:上班族如何通過業餘時間做XX 賺錢?
再比如,下面這3個問題:
A:如何帶團隊?
B:如何帶銷售團隊?
C:空降一個公司,如何帶銷售團隊?
你的問題越聚焦,你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3、如何提出好問題
我們離好問題之間,往往隻差了一個善于發現的眼睛。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現屬于你的一些好問題:
①對讓你感到受挫的事件,用好問題去發現你需要補足的能力;
②對令你感到情緒崩潰的事件,用好問題去發覺你所需要的心力;
③對你所感興趣的事情,用好問題去探尋你的熱愛與所追求的意義。
— 2 —
高強度用腦
這一部分的重點是“高強度”,分為四個部分來講:
1、大部分人是怎麼學的?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習了近20年,但卻沒有人教過我們學習方法。
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就好比,我們要操作一台複雜的機器,但又不給我們操作說明書,我們能依靠的,隻有自己的感覺和經驗。
殊不知,隻要你稍微瞥一眼說明書,就可能讓你少走幾年的彎路。
在學習方法這件事情,大部人都在“無人駕駛”或“被動駕駛”,他們很少去關注學習背後的認知心理學規律,更别說專門研究了。
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
對文科生來說,有大量的記憶性内容,大部分人都是死記硬背,一遍遍重複,一段話,重複10遍,一個單詞來回重複100遍……
這種記憶的效率其實是很低很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下面兩方面:
第一,我們的學習成就感很差,喪失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陷入“沒信息——學不好——更沒信心”的惡性循環。
第二,浪費了我們很多寶貴的學習時間。
當然,這不能怪他們,因為除了一遍遍重複外,沒有人告訴他們其它的學習方法。
還有一種說法,教寓教于樂。把教育跟娛樂融為一體,使人在娛樂中受到教育。
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玩也玩到了,學也學到了。
但現實非常殘酷。
在美國,有一幫研究人員專門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實驗,在研究了學生對電視、廣播和報紙上的新聞做出的不同反應後得出結論:
學生對于報紙新聞中出現的人名和數字做出的回答正确率最高。
你可能會說,這個實驗比較片面,畢竟很多電視節目又沒什麼營養。
那我們再說說一種電視節目:紀錄片。
很多紀錄片裡講了真正的科學知識,甚至有的還提到了邏輯性很強的理論,有的還有數據,我怎麼就不能從中學到知識呢?
沒錯,你看完任何一個紀錄片後都會有一種獲得知識的感覺,但這種感覺很有可能是錯覺。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裡特别提到這個問題。
有人說“當信息通過戲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學習的效果最明顯”。可是波茲曼列舉了各種研究成果,發現這句話純屬扯淡,因為事實證明電視上的信息很難被記住:“51%的觀衆看完一個電視新聞節目幾分鐘後無法回憶起其中的任何一則新聞…普通的電視觀衆隻能記住電視劇中20%的信息…”
如果你想學點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找本書——最好是正規的教科書或者專業著作—然後老老實實地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坐下反複讀,而且還要自己整理筆記,甚至做習題獲得反饋。如果你堅持不了8分鐘,你不适合學這個。
學習一定要練習,而練習需要重複,而重複一定不好玩。
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隻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跟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就不是在學習。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号召人去學習,但娛樂本身絕對不是學習。
說學習方法的書很多,這方面的書我至少讀了20本:從教材、到科普、到暢銷書,從國外到國内……
在看完這麼多書後,我發現所有高效學習方法的背後,都繞不開這5個字:
高強度用腦。
影響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不是有多麼刻苦、有多麼認真,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用腦強度,學習高手實際上都是高強度用腦的強者。
2、什麼是高強度用腦
怎麼理解高強度用腦?
你隻需要在大腦裡做一個類比:高強度用腦,就好比高強度運動。你可以選擇一項你最喜歡的運動,并想象下高強度的運動是什麼狀态。
比如,我喜歡打籃球,一場高強度的籃球比賽,我需要高度投入、精神高度集中、随時觀察場上情況、随時準備沖搶籃闆、死死盯住對方球員、抓住每一次得分的機會,打完比賽後,我一定是筋疲力盡……
與高強度運動類似,高強度用腦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單位時間内産生大量有效思維。
如果學習過程中,我們的腦子是空白的或想着去哪裡玩,與學習毫無關系,則用腦強度為零。
學習高手與普通人的一大區别,是面對同樣多的信息,他們産生的有效思維往往多得多。
第二,需要高度的專注力。
這個很容易理解,不專注就很難産生有效思維,即使有也大多質量不高,數量少。如果沒有産生大量的有效思維,大腦也就不會高速運轉起來。
第三,在沒成為習慣之前,學習過程會非常不愉悅。
高強度用腦不是一個很輕松且自動運行的狀态。當你用主觀意志命令大腦高速運轉,産生大量有效思維時常伴随一定的吃力和痛苦感,尤其是剛進入大腦思維訓練時,痛苦更加強烈,但當你逐漸成為學習高手後,這種痛苦感将消失。
3、為什麼要高強度用腦?
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這是科學實驗的結果。
我舉其中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人員分别閱讀同一篇文章,但給第1組人員的文章排版正常、字體清晰,給第2組人員的文章文本稍有模糊、有些字體略微難以辨認。
研究人員随後對兩組人員閱讀效果進行了測試,結果是第二組的人員反而能夠更好地回憶起文章的内容。
研究人員發現 ,在學習的過程中适當增加困難,幹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
我們在學習某件事物時所耗費的努力越多,我們就學得就越紮實。
這個現象,認知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合意困難”。
我們的大腦有着“最省力原則”的特性,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不費勁就不費勁。
比如,用excel表統計數據時,甯願逐個逐個數數,也不願意多費點腦子,去找找有沒有什麼函數公式,可以節省重複勞動。
4、如何做到高強度用腦
這裡就會涉及到具體的學習方法了,這裡推薦大家讀一讀《認知天性》這本書,作者彼得·布朗等,中信出版社出版(非賣書,隻是防止大家搞錯版本)。
這本書,也是我們高級社群目前正在共讀的一本書,推薦你好好閱讀。
我結合這本書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重點向你推薦下面這幾個高強度用腦的方法:
間隔重複、多樣化練習、檢索練習、費曼技巧。
①間隔重複
我們太不擅長間隔重複了,我們最擅長的是集中重複。
比如,一篇課文,我們可以一直重複10幾遍,這種學習方法效率很低。
所謂間隔法,就是在學習中,将需要練習的内容在每次練習之間留有間隔,不要搞集中突擊學習。
比如,你打算花30分鐘去記憶一篇文章,你最好不要集中30分鐘一遍一遍讀,而是将30分鐘分為3個10分鐘,這麼做的效果更好。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挑選38名住院外科實習醫生,這些醫生被安排學習有關顯微手術的四節小課,内容是如何把細小的血管重新連接起來,每節課都有教學内容,之後是一些實踐。
一組醫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四節課,另外組醫生也上完了同樣的四節課,不過每節課之間有一周的間隔時間。
在課程結束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對這兩組醫生進行評估,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哪個評估環節,每節課之間有一周間隔的醫生,其表現都要超越另外一組醫生。
《認知天性》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為有效呢?
可能是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迹(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并和已知聯系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
快速頻繁的練習會産生短期記憶,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以及其他鞏固過程,因此有間隔的練習更為有效。
②多樣化練習
所謂多樣化練習法,指在不同場景、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同一個内容。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孩子将沙包投進籃子。
第1組孩子在距離籃子3英尺遠的地方投,第2二組孩子從2英尺遠和4英尺遠的地方投。12周過後,讓這些孩子接受測驗,把籃子擺在距離他們3英尺遠的地方。
你猜哪一組投得更準?
答案是第2組,而且投籃最準的孩子出現在第2組,但他們從沒練習過在3英尺遠的地方投籃。
研究人員于是得出結論:
通過難度較低、集中式的練習學到的東西,被編成了一個更簡單、相對來說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樣化、難度更高的練習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被大腦編成更靈活的表征,适用範圍也會更廣。
放在我們實際學習中,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回到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下堂課再動手操作一遍……這樣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内容。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特定的内容隻适合特定的方法。
③檢索練習
如果你的大腦比喻為一座知識星球,将你所學的知識比喻為星球上一個個小精靈,為了保證這些精靈們的生命力,你需要經常喚醒這些精靈,讓TA們知道,你還一直惦記着TA們。
在學習上,這個過程就是檢索,你需要經常對你大腦裡的知識進行調取、用來解決問題。
對學生來說,最常見的一種檢索方式就是考試了。
我在這裡要特别呼籲:對于學生學習來說,考試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考試本身沒有問題。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多安排幾次小測試,就能讓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長期看,他們掌握的知識也更加牢固。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與其花很多時間去背書,不如直接把書後面的課後習題做一遍效率高。
說到這,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很多學習課程會給我們留課後作業。
這時候,千萬不要一邊翻資料一遍答題,這麼做等于省去了大腦調取知識的環節,對學習效率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即使你答錯了,再去看答案,也比直接看答案效果更好(有時候你還可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對于職場人士來說,沒有人會給你安排考試,那怎麼辦呢?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
- 看完一本書:書的主題是什麼、邏輯是什麼、有哪些亮點、和我看過的其他書有什麼關聯;
- 學完一門課:課程的邏輯是什麼、哪些可以馬上運用、哪些還需要進一步論證;
- 反思:今天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更好地處理方式,哪些思維/原則需要更新?
④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是檢索練習的一種,但它太重要了,所以單獨說。
所謂費曼技巧,指的是當你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後,想象自己是一個老師:
用最簡單的話,用自己的原話、淺顯直白的話複述表達複雜深奧的知識,最好不要用行業術語,讓非行業内的人也能聽懂,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最好想象你是在給一個80多歲或者8歲的小孩子去講,甚至他們都能聽懂。
如果對方聽懂了,那麼恭喜你,你對這個概念理解比較透徹了。
如果對方沒聽懂,不好意思,請你回來重新學習。
費曼技巧的核心是簡化,讓80歲的老人也能理解、讓小孩子也能理解。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麼做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
那是因為,我們理解一個新事物的過程,并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關概念,并把他們連接起來,組成一個新概念。
比如,筆記本電腦=筆記本 電腦組合成的,新的知識其實由原本知識來構成和解釋的。
因此我們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本質上是通過聯系,将新知識概念強行插入到原有知識體系中。
當你能夠将一個複雜的概念用大白話說出來時,才能說明你成功地構建了新概念與已有知識的關聯,别人也才能更容易聽明白。
最後的話
總結一下:
我的學習“訣竅”分為兩部分:提出好問題 高強度用腦。
問題,是一切的起源,幫助我們區分背景與主體,讓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以及要學什麼。
當你能找到自己的真問題時,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取決于你如何高效學習。
高效學習的核心就5個字:高強度用腦,要想學的更牢,就得讓學習的過程不那麼輕松,這一點适合學生學習、也适合職場學習。
無論是檢索、費曼、間隔、多樣化,都是制造學習難度的方式,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設計自己的學習過程,讓它更有難度。
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作者:陳後聖 陳辭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