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6:57:53

他,是位另類博物館長,将一座專業博物館打造成全國第一個大學校園4A級景區;

他,是位“話痨”科普達人,每年完成百場科普講座,這幾天就幾乎一天一場;

他,是位“表演型”科學家,搞模仿秀、演段子,隻為科學傳播更生動;

他,是位科研“拼命三郎”,為找一塊珍貴化石,深入洞穴,攀登高崖,幾次陷入險境……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滿洲龍化石傲立中央,靜靜述說遠古的故事。

這具長10米、高6米、重10噸的巨型恐龍骨架是徐世球和同事們親手修複上色、拼裝上架的。當時正值夏天,一群老爺們赤膊上陣,扛着恐龍化石攀高爬低,“像給《侏羅紀公園》布設場景,很過瘾”,徐世球說。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1

5月16日,徐世球教授在地大逸夫博物館恐龍化石前。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徐世球是地大逸夫博物館前館長,也是愛給中小學生科普的“球球爺爺”。在滿洲龍化石前,他也述說着自己的故事:“我想要一座不一樣的博物館,物品收藏其間,知識放入大腦。”

講演更像是舞台劇

霸王龍加快速度沖向甲龍,它将前爪搭上獵物身體,甲龍不甘示弱,仗着厚厚的皮甲且戰且退,同時尾錘橫掃過來,大地上傳來撞擊聲、撕咬聲、怒吼聲、哀鳴聲……

徐世球聳起雙肩,夾緊兩臂,在講台兩邊走來跑去,一面模仿霸王龍的緻命獵殺,一面模仿甲龍的從容對戰,口裡不斷變化聲線,發出不同的聲音,霸王龍“嗷——”,甲龍“吽——”,還有他作為旁觀者的解釋:“霸王龍沖過來了,甲龍做好準備了。霸王龍說,小樣兒,我滅不了你!甲龍說,傻大個兒,你吃我試試!”

5月20日,在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十二小學四年級一個班的科普講座上,徐世球帶着小朋友們穿越到恐龍時代,一個多小時的講演更像是徐世球一個人的舞台劇。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2

徐世球教授在地大逸夫博物館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采集礦物标本的過程。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類似的講座,光在青山區的小學,徐世球近期還要“表演”6場。“今年以來,我已經講了幾十場,中小學、企業、街道、社區,都有。誰請我,我都不拒絕。”

徐世球真心喜歡面對各種“小白”的科普講座。1984年,他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身武漢地質學院能源礦産專業畢業,留校工作。他主動選擇到地質學院博物館工作的重要原因,是能為來館參觀的人科普地球和礦物知識。

但講“解”和講“演”一字之别,讓徐世球感受到了科普的痛點。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地大組織一個大型恐龍展到全國各省市巡展。在深圳站,展覽地點不在專業的博物館裡,而在對大衆開放的展覽館裡,新奇的恐龍展吸引人潮洶湧。徐世球擔任現場解說,他一拿起話筒,呼呼啦啦就圍了幾圈人,可等他講完,稀稀拉拉隻剩幾個人。徐世球回憶說,眼睜睜看着人越來越少,聲嘶力竭講的東西還不如沉默的展品有吸引力,那份尴尬讓我深受刺激。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3

徐世球教授在地大逸夫博物館。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把講走的觀衆再講回來!”徐世球拍着肚子說。他開始當一個“雜食”動物,瘋狂地看各類非專業書籍,背誦各種文章,揣摩各色聲音,模仿單田芳等評書、小品各路表演者的語言,直到以假亂真。

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徐世球從中國語言類表演中找到了科普的竅門:面對一個不起眼的化石,體貼入微地想象當時的生活場景,充滿懸念地推理離奇的經曆,講出前因後果的故事,演出錯綜複雜的畫面,有動作,有對話,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博物館成武漢網紅打卡地

2003年,徐世球接任地大逸夫博物館館長,一幹10年。10年館長生涯讓他更理解了博物館“展覽是亮色,科普是底色”。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4

1992年9月,地大博物館在南昌舉辦“中國大型恐龍展”的布展場景,徐世球(右一)和同事在布展現場。

科學也好,教授也好,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博物館光等着人來還不夠,還要讓科學走出去。2005年,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全天候向公衆開放。繼承地大開門辦校的傳統,延續博物館開門辦館的經驗,逸夫博物館專門選址在校外,面向熱鬧的馬路,離公交站點咫尺之間,任何人,随時來,都歡迎。如此辦館方式,在當時的國内可是新鮮事兒。武漢市民來參觀的絡繹不絕,公交公司為此設立了幾趟專門線路。

懸浮的地球模型、國畫般的海百合、密集的恐龍骨架、奇形怪狀的岩石、五彩缤紛的寶石礦物……博物館有寶,有寶才吸睛,5萬餘件藏品的逸夫博物館十幾年來一直是武漢中小學生的春秋遊目的地和命題作文素材、夢想故事的發源地。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某點評網評分達4.8、推薦指數五星的武漢網紅打卡地。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5

徐世球教授在地大逸夫博物館恐龍化石前。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正因為集科學、休閑、旅遊、娛樂為一體,地大逸夫博物館才成為首家被認定為國家4A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

“十幾年再回頭看,當時的理念還是先進的。我後來陸陸續續參加了數百座博物館設計方案的評審,地大逸夫博物館的辦館模式成為後來多座科技博物館的母本。”徐世球自豪地說。

和孩子們混在一起不易老

徐世球今年已近六十,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一些。他把這歸結于“和孩子們混在一起,不容易老”。

孩子們喜歡叫他“球球爺爺”,雖然有些叫老了,但他喜歡這個稱呼,讓人沒了距離,也讓科學沒了距離。

當年博物館館長做了什麼(不會演講的館長不是好科普人)6

5月17日,徐世球教授在武漢市複興路小學講完課,被學生們“打圍”。

春日暖陽,是地質勘探的好時機。上周末,他帶着一群小學生到蔡甸“挖化石”,山林間,他一邊拿着小錘在石頭堆裡敲敲打打,一邊教學生們辨認不同岩石種類。學生們将他團團圍住,喊着“球球爺爺”,手裡拿着各種石頭請他辨認。有孩子問出好問題,他兩眼放光:“你這麼厲害,以後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地質學家。”

“小朋友們可愛呀,他們問的很多問題比大人問得還要好!”聊起孩子,徐世球比聊石頭時更起勁,“給他們講一堂好課,成就不亞于發現一塊稀有化石”。

30多年的教研生涯,他完成講座上千場,近幾年越來越多,年均百場。

徐世球的電腦裡有一個專門放課件資料的文件夾,大小有900多G,全是他近十多年收集的課程資料:一堂新課從準備到成型大約要兩三個月時間,一些核心課程更是反複打磨更新了近10年。

科普的使命是什麼?徐世球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憑一顆恒心演天地滄桑古今榮衰雖經幾度春秋到底未窮千裡目”,下聯是“用滿腔熱情講心田疑惑往來争辯縱有四方誇贊仍需更上一層樓”。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 陳曉彤)

【編輯:鄭曉曉】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