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駐兵垓下,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完了,被劉邦大軍團團圍住。
夜晚,項羽聽到四面漢軍的楚歌,已經預感自己大勢已去,隻能飲酒悲歌,并作了這一首詩,表現了他兩層意思。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一層意思就是“霸王别姬”,項羽雖乘烏骓駿馬,也難突破漢軍重圍,虞啊!虞啊!我又如何安排你啊!
很多人隻看到了這一層意思。
這首詩是項羽被劉邦大軍圍困垓下時寫的。
當時,正值夜半,他聽到漢軍四面唱着楚歌,以為自己的根據地全部被漢占領,于是披衣起身,面對愛妾名馬觸景生情,便唱出這首慷慨悲歌。
普通人認為項羽純粹就是為寶馬和美女而傷感,這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是三軍統帥,他還子弟兵,還有各種軍事戰略,他不可能沒有一個最後的交代,也就是對自己成敗得失的一個總結。
事實上,前一句就是對戰争成敗的總結。
表面上是概括了項羽自己的豪氣和力量,事實上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一語雙關,不僅僅是項羽個人的“力拔山兮氣蓋世”,而是表達楚軍的力量,楚軍曾經那種所向披靡的力量。
一鼓作氣的力量,曾經排山倒海,曾經破釜沉舟,曾經滅掉強秦!
我楚軍的力量可以拔起山啊,我楚軍的氣概當世無雙。
時運不利于我啊,寶馬也不能再奔馳。
寶馬不奔馳啊!拿它有什麼辦法,虞姬啊虞姬,我拿你怎麼辦啊!
1《垓下歌》是項羽對自己開始能夠百戰百勝的一個戰略總結|“力拔山兮氣蓋世”是滅秦和攻漢能夠獲得一些勝利的原因
這個《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
項羽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自己叱咤風雲的氣概。
篇幅雖短小,卻表現出豐富的内容和複雜的感情。
項羽這個人開始還是非常厲害的英雄,他能夠滅秦,能夠在楚漢相争的兩三年時間裡面保持戰略優勢,靠得是什麼?
在彭城,他三萬人馬就能擊敗劉邦50萬大軍,這個就是一句話:“力拔山兮,氣蓋世”,自己善于運用楚軍的力量和氣勢!
首先是力量強大,楚軍子弟兵個個都是好漢,精銳無比,所向披靡,在一個就是能夠一鼓作氣,這個“氣”是項羽兵法的精髓!
他打戰打得就是人氣、大氣、膽氣。
如今把“力能扛鼎”提升到“力拔山”,把“才氣過人”提升到“氣蓋世”,讀者可能認為太誇張,其實是一語雙關。
事實上,隻要結合項羽的赫赫戰功,剖析他當時的心态,便知他作出這樣的自我評價并非有意誇張,而是用詩的語言總結過去,毫不掩飾地表達楚軍的強大和自己的力量。
這從他唱出《垓下歌》之後所說的:“我起兵至今八年餘,親自出馬70餘戰,阻擋我的人被擊破了,我所攻擊的人也被征服了,我楚軍未嘗失敗過,我楚軍才能夠霸有天下”一段話,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僅就巨鹿之戰看,秦軍圍巨鹿,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軍,諸侯都做“壁上觀”也就是坐山觀虎鬥。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
這些是什麼,這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氣蓋世就是戰勝秦始皇的軍隊的勇氣和膽氣。
然而不到四年。
公元前202年正月,漢王就能夠發兵追擊項羽,又招韓信、彭越、英布等會戰,各路大軍雲集,将項羽團團圍困在垓下。
此情此景,項羽無法相信眼前的一切,還來不及總結作戰經驗,自己已經從“氣蓋世”變成了“骓不逝”。
就是曾經可以馳騁天下,現在卻被圍困,如此強烈的反差,他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來探索原因何在,于是憑借自己的感覺和軍事經驗,就歸結為天時不利了。
2《垓下歌》也是項羽對大失敗的一個戰略總結|陷于困境的原因歸于天時不利詩中概括了項羽一生的英雄事迹,塑造出一個叱咤風雲的西楚霸王形象。
與此同時,項羽卻把他陷于困境的原因全歸于天時:
時不利兮,骓不逝
項羽當然隻是一位勇士,而不是詩人。
身經百戰屢戰屢勝,而最後終于被困于垓下。
夜間聽到漢軍從四面唱起楚歌,更疑心自己的根據地亦已被漢軍占領,從内心發出了英雄末路的悲歌。
自刎前唱别愛妃,也堪稱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了。
《垓下歌》是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前所作的絕命詩。
詩中既洋溢着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着他對虞姬的滿腔深情。
這一首詩,譜寫了一曲生死不渝的愛情。
也是後人感覺到的“霸王别姬”,但是對項羽來說,他更加在意的還是追尋失敗的原因。
由于後人認為他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所以覺得他沒有必要總結失敗的教訓了。
事實上,項羽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東山再起,所以在決定突圍的那一刻,他終于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就是:時不利兮!
古人非常看重“天時、地利、人和”,《孫子兵法》也是比較重視天時、地利的,項羽肯定是懂一點兵法的,“人和”他做到了呀!子弟兵個個都為他沖鋒陷陣。
所以,他覺得是“天時”不利于自己。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自己處在衰退期。從兵法的角度來看,确實如此。
說明劉邦善于一鼓作氣,他能夠做到“敵退我進”,讓楚軍氣衰的時候,他才趁機進攻。
最後,項羽提筆作詩,一曲流傳千古的《垓下歌》一氣呵成,揮毫而就。
好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隻是短短的七個字,就把項羽和楚軍英雄們的成功經驗總結得清清楚楚。
事實上,虞姬也是一個巾帼英雄,也是懂戰略的一個女人,她最後說:“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個“大王意氣盡”也是對失敗的一個總結,在古代“氣”是很重要的東西,所謂人活一口氣,隻要還有一口氣,就有希望,圍棋也是有争氣眼的意思!總之“氣”是回旋餘地,是活動的能力!
總而言之,項羽是楚國名将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衆而聞名的武将。
楚漢之争,留下了許多英雄事迹,也留下了後人的一聲歎息!
這首詩歌的背景是漢軍将項羽軍隊團團包圍,也是項羽兵敗之前的絕命之作。
它的内涵遠遠不是“霸王别姬”那麼簡單!
事實上,垓下歌後一句才是霸王别姬,前一句項羽想說什麼?他道破了自己的失敗原因:沒有一鼓作氣消滅劉邦,最後卻因為天時不利,被一鼓作氣的劉邦消滅了。
當然,項羽也一語道破了自己開始能夠取得成功的經驗:善于運用楚軍的力量和氣勢!
一起探讨項羽的故事,從新解讀垓下歌的豐富内涵!
作者|龔柳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