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第一首愛國詩? 作者 胡文峰今年潤四月,陽曆6月下旬才進入到農曆的五月,因而端午時節也較往年遲了一些記憶中往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在熱浪襲人的麥田裡揮灑着汗水,揮舞着鐮刀,汗水在臉上彙聚成小溪肆意的流淌,如密集的雨滴一樣随鐮刀的起伏揮動流入黃土地裡,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的麥香味,還有清清的有點甜絲絲的麥稭的味道,農忙時節大家誰也沒有閑情逸緻去過端午佳節,隻隐隐約約覺得這個節日到了,年齡大的長輩最多會從河邊割些艾草插在屋檐下或門楣旁,僅此而已,收割吃飯的糧食比什麼都重要,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屈原的第一首愛國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 胡文峰
今年潤四月,陽曆6月下旬才進入到農曆的五月,因而端午時節也較往年遲了一些。記憶中往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在熱浪襲人的麥田裡揮灑着汗水,揮舞着鐮刀,汗水在臉上彙聚成小溪肆意的流淌,如密集的雨滴一樣随鐮刀的起伏揮動流入黃土地裡,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的麥香味,還有清清的有點甜絲絲的麥稭的味道,農忙時節大家誰也沒有閑情逸緻去過端午佳節,隻隐隐約約覺得這個節日到了,年齡大的長輩最多會從河邊割些艾草插在屋檐下或門楣旁,僅此而已,收割吃飯的糧食比什麼都重要。
今年端午節,農忙時節已經過去,該種的莊稼也已耕種已畢。現在機械化的收割、耕種速度很快,讓人覺得還沒來及展開架勢農忙時節已經結束。雖然提高的勞動效率,但少了一些勞動的樂趣。閑暇的時光總是會找尋快樂的事情來做,端午佳節來的正是時候,除了吃的,形式上,也開始知會一個人,雖然隻知道屈原這個人名,但是在鄉間村裡已經很厲害了,就像每一年的春節新年,中秋節,我們都不必深入了解它的來曆,意義,隻記得這個日子,記得這個時節,傳承下去,這就是中國的文化,才是世界的記憶。
煙囪裡正袅袅飄曳起縷縷淡藍色的炊煙,盤子裡盛滿蜜甜的粽子,讓人不禁想起那個偉大而孤傲的古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因遭貴族排擠诽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曆史簡介這就是他的一生,官方的,我們感受不到屈原濃烈生活的氣息,沒有溫度,沒有生命的張力。倘如以時間的長度來丈量,跨越24個世紀,2360年已經很久遠,但若以文學的厚度來丈量,他距離我們很近,身影依稀就在前方…,他從袅袅升起的霧氣裡走來,朦胧的身影漸漸清晰,高大偉岸,斯文潇灑,深沉憂郁,像是走在千年以前清冷寂靜的江邊。
他身穿布袍,頭發挽着菖蒲,身披香草,肩膀上披挂着蘼蕪和白芷的全草。腰間,用秋蘭紮成了一個玉珮,垂挂着。身體是香的,靈魂,也是香的,遠遠行來,人随香到,個性盡展,性靈自由,恣意潇灑,單這造型,也讓一切T台時尚羞愧弗如。
曆史的車輪碾過,時間流逸,尼羅河邊孤傲而偉岸的身影早已不複存在,人生匆匆而終,但卻為中華詩文文化進行了宏大奠基,把詩文浸潤到後世的萬民心中,或悲或喜,或愁或樂,都可以肆意抒發内心深處的感觸,給我們帶來各種情感的慰籍和無盡的文學濡養,這是詩文的力量,屈原的力量。
帶着憂傷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也是憂傷的。千百年來帶有一種淡淡憂傷的詩文總是最能打動人,引發我們内心深處的共鳴,這是屈原在千年以前為它注入的一種風格,一種氣質,一種情懷,這種靈魂之脈依然會在詩文的身上飄揚千年,萬年......永不會衰落,屈原也與天齊壽,馳騁于天地之間,永垂不朽!
屈原一生曆遭兩次流放,放逐他的是一個他内心深愛着的不願離開的楚國,離開那天的晨曦,都城大街上馬蹄聲響的突然,路邊門旁有幾位老人在疑惑地張望,天空中隻有冷月注視着,孤獨地為他送行。那哒哒遠去的馬蹄聲,聲聲讓離人心碎!
該慶幸的是那時他年歲還輕,時光未老,在流亡的歲月裡,還有詩文陪伴着他,屈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代,他開創性的寫出楚詞,雖背着刑徒的十字架卻成了中華詩文曆史的巨人。他在強烈而孤獨的思緒下創作出離騷這一曆史佳作,江離、白芷、澤蘭、杜衡、留夷、艾草、瓊枝、扶桑、秋菊、蕙... 離騷中提到的這些香草,兩千年多年後,仍然存活于我們的生活中,艾草,在端午節,是必備的洗澡神器,據說洗了蚊蟲不叮。
兩千多年前的習慣,今天的人還保留着。
這些傳統,亦代表着文化的傳承。
寥闊大地上,勁風驟起,有個衣飾奇特的孤影,衣袂飄飄,行吟在江風草澤邊,臉色憂傷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遠。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貴,離群而憫人;他身心疲倦、孤獨而痛苦,望江水而騁懷,睹藜草而傷情;他心系九天,仰天長歌,四野寂寂,八荒茫茫。江水中遊弋的舴艋之舟,怎能載動他那許多憂。
浩蕩的離愁蘊造出高貴的屈原,創作出瑰世的離騷,開創了詩文這一文化載體,他為後世的詩人和文人做了某種定位,為中華文化注入了高貴的靈魂氣質和不屈的傲骨精神!
24年漂逐在外,他回不了心中深愛的國都,隻能在黑夜的睡夢和白天的癡想中懷念,漫漫長夜裡的思鄉,白晝孤寂裡引頸遙望的祈盼,腳底也早已磨起了老趼,身疲心倦,苦若刑徒。
24年太久太累,聲已噤,淚已吞,國以不國,何以為家,不若江河随波逐浪,洗淨污濁,洗脫疲憊,潔淨身軀。
屈原又一次來到江邊,江水滔滔,在生命的邊緣詠吟着美麗的詩句,他曾寫過著名的天問,問亘古宇宙,問萬裡之外,其實内心埋藏着更多的世問和人問,天意從來高難問,我們隻能面對天意的結果,當楚國覆滅的消息傳出,雙鬓斑斑的他終于明白,輝煌原是天意,然後才是人力。
雁歸有時,潮來有汛,惟獨楚國的明月不再升起!身為楚國貴族,他從一出生就俯瞰這個世界,卻因賢達而遭嫉,因才貌卓衆而遭惡污诽謗,受人排擠,被指為異類,最後,62歲自投汨羅江,客死異鄉,我們就這樣失去了偉大的屈原。
放逐,放逐,永久的放逐……
回歸,回歸,永遠的回歸......
偉大的詩人,偉大的屈原,他把過去,現在,将來融為一體,由時間定格,凝為經典,萬裡江山可更叠,文化經典,已不可再造,屈原已如太陽,光耀華夏,滋養後世。
從此中華文化中有一個孤凄的身影,泛着光芒行走在江澤山水間,出入竹簡帛書中,那是被萬衆共仰的孤凄,是年年被世人傳頌的孤凄,已化作一種詩意的美,最蒼老又最不會衰老的詩意,已經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身上。
天地之間他似乎無處可去,他被官場放逐,卻被詩文請回,終于又無處不在。
五月初五這一天,億萬華夏兒女們一層層剝開蜜甜甜的粽子的外殼,像是要把屈原千古的憂傷和愁苦也層層剝開釋解而去,一顆顆粽子,一層層的溫暖,人們永久地懷念着承受委屈漂泊異鄉的遊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