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一個趨勢,就是各大媒體平台都在強調“信息增量”。比如我所在的一個頭條作者群,一些作者因為内容原因被取消了黃V,官方在回複中特别強調了信息增量:
從我的角度來看,包含兩個維度:
1、全網關鍵詞檢索後詞條較少的内容,你去補充了這類内容。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互聯網興起前,大多人購買快消品的渠道基本是生活半徑内的實體店,如果使用後沒有不良反應,基本不會懷疑商品是否為正品。
而互聯網電商興起後,培養了用戶網購習慣,擴大了用戶的購物選擇範圍,基數變大,用戶的品牌意識進一步提升後,“山寨”等詞彙的相繼産生,才讓我們有了“山寨貨很多,我買的東西是不是正品?”這樣的擔憂和意識。
當我在度娘檢索“口紅鑒定真假”這個關鍵詞,跳出來的某家号資訊内容僅300 篇,那這種内容其實就屬于較稀缺内容,如果你去專門做這個細分領域的内容,那麼你就是在做信息增量:
度娘截圖
如某紅書做為女性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其實很大一部分作用是在幫助受衆做決策,而不是在推銷商品。産生的直接結果是,你一想到要買口紅,就去某紅書上看博主的測評,買了過後又去上面找鑒定口紅的内容,這是一個内容邏輯鍊,同時也是平台内容生态在做信息增量。
2、具有建設意義的獨特角度和觀點。
在一年前,我還在百家平台做内容時,當時的内部對接人就講過,一篇文章好壞的評判标準,就是否有20%以上比例的獨特且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觀點。舉個常規例子:
電影《姜子牙》劇照
舉個非典型例子:
這和市面上的自媒體寫作課、知識付費等是一個邏輯,那就是利用了信息差和知識壁壘,來給人營造出一種幹貨的感覺,滿足了受衆用極短時間就有很大認知升華的期待。
媒介改變人,且在潛移默化間發生。
互聯網時代人的思維和聽廣播那代人的思維不一樣,所以每次媒介的更新,都會引發一場信息變革,即使内容文本大同小異。
很多同行感慨:“5、6年前的内容真好做啊!随便搬一篇文章,不用排版小程序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就10w ……”那一批開通的公衆号因為趕上了移動互聯網起飛的紅利期,隻要把報紙、紙質書籍上的内容搬上來,就能給受衆新鮮感和價值感(比如養生和生活小技巧類的内容),于是收獲了一批流量。
再近一點就是近兩年短視頻的興起,即使我們在公衆号圖文上讀了不少遍的雞湯内容,隻要有人出鏡并配上解說畫面,仍然可以引起很多轉贊。
這就是随媒介變更而引起的新一波内容增量,雖然隻是換了個媒介形式,文本幾乎無多大變化。
現階段如何做信息增量?要回答這個問題,那要先想清楚“為什麼要做信息增量”?理由有三:
在這裡,我得特别強調一下内容創作者的品牌價值。在過去,無論是我的老闆還是市場環境,其實都在給我灌輸一種“獲取能變現的流量”為最終目标,現在想來,應該轉變為“獲取長期能變現的流量”,這就是品牌價值。
比如你買GQ,買的是時尚氣質與時尚人群;買李佳琦,買的是資深櫃哥對口紅的背書;買papi醬,買的是什麼?
内容創作者想要長期留在牌面上,想要獲得愛與尊重,那麼從流量思維到品牌思維很關鍵。像丁香醫生、李佳琪們其實已經占領了一個個内容領域高地,想要再出頭很難,所以現階段的突破口就是做信息增量。
而要做信息增量,比較容易的切入點就是稀缺内容,同時具有媒介更叠的前瞻性,并且打磨好自己的屠龍刀,浪潮來時就要勇于去乘風破浪。
稀缺内容 信息增量=優質内容
最後這個問題,我還處于調研階段,過段時間就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同樣的想法,可以給我留言,共同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