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鄉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鄉愁的本質。曾幾何時,農村“空心化”讓故園桑梓沒了鄉愁;而今,廣袤鄉村正在參悟傳統與變革、反哺與回歸、遠行與守望的命題。新一代鄉村人用創造經營土地,用汗水澆灌理想。他們将青春付于大地,見證着夢想的實現,也目睹了鄉村的變遷。
從一片空地到一個賽事
鏡頭定格下了這一刻:2014年夏天,南京市浦口區永甯街道大埝社區六組的農民黎向軍,站在即将拆除的自家危房門前留影。灰蒙蒙的房屋外立面,成了髒兮兮的大花臉,破舊的門檻裸露出了紅色的磚石。黎向軍有點迷茫地看着鏡頭:大埝未來的日子會變成啥樣?
那時,南京青奧會成為全城盛事,一段自行車賽道恰巧從老山腳下的大埝社區穿過。那一年,大埝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明海才三十多歲,配合青奧會做村容整治,修路、造景、綠化,熱熱鬧鬧地迎來又送走如潮的人流。眼看青奧會的“紅利期”就要過去,劉書記和時任永甯街道辦事處主任石磊的想法不謀而合:能不能圍繞青奧自行車文化,把自行車騎行文化、老山生态文化、大埝社區鄉土文化融為一爐,蹚出一條鄉村建設的新路徑?
有夢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背靠水墨卷軸似的老山風光,金牌策劃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水墨大埝”的構想。2015年4月,在浦口區城建集團的指導幫扶下,“水墨大埝”項目啟動。回憶起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劉明海覺得不可思議:兩個月内完成征地拆遷,成功流轉土地2000畝,搬遷村民127戶,沒有一戶上訪或違建,“我們挨家挨戶入戶宣傳,有問題現場解決,群衆工作十分紮實。更重要的是,所有人的夢想都彙聚在了一起,凝成了一股解也解不開的繩,終于跑出了鄉村建設的加速度!”
2016年4月,“水墨大埝”正式對外開放。人們腦海中夢想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圖景,次第浮現眼前:水道蜿蜒的九曲水街、11公裡的自行車慢道、萬人廣場、農趣園、小動物園、卡丁車樂園、虎鳳蝶專題博物館……尤其是作為江蘇省首家自行車文化體驗館,能夠模拟體驗環法賽道、公路賽道、利用VR技術幫遊客體驗飙車的快感。簡直比夢境還要美!看了又看,劉明海像摩挲水墨卷軸似的,走過水墨大埝的每個角落,不期然和如織的遊客劈面相逢,更覺如墜夢中……
劉明海的理念是“築巢引鳳”。“巢”剛築好,頻頻“有鳳來巢”。在浦口區體育局、江蘇省體育集團等單位的牽線搭橋下,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國際攀聯攀岩世界杯攀岩賽、國際跑步節、國際山地半程馬拉松等國内外“高端”賽事先後在大埝舉辦,大埝一下子變得潮範十足。除了“鳳來巢”,還有“鳳還巢”。交通方便了,環境優美了,土地保值增值了,“黎向軍”們不僅願意就近就業,也願意回鄉創業。
身穿一件時髦的T恤,頂着二八分的時髦發型,80後創業代表吳剛給人的第一印象既充滿朝氣,又親和健談。他身兼兩職——大埝社區的黨員代表和“慢姑娘”繁花南山别墅轟趴的老闆。幾年前,吳剛放棄外面的生意回鄉創業,帶回來一攬子的思索、設想和念頭,要把夢想的花朵種在家鄉的土地上。
屋前是水灣,順着原木做的水榭走過去,眼前的一汪綠色沁人心脾。三層高的别墅裡,自助廚房、私人影院、桌球室、棋牌室、電競室等一應俱全,青旅風格、太空艙風格、漫畫風格的住宿房間讓人心動不已。決不走低質量複制的路線,每一間房、每一張床都由自己親手設計,吳剛把多年來旅行時住過的青旅、民宿,路上種種美好的感覺,糅合、突破、再創作,像搭積木一樣,一點點地,把“慢姑娘”建造成夢想中的樣子。吳剛很驕傲:回鄉創業,不僅圓了自己的夢,也給家族添了光。
曾經,有女不嫁大埝郎;如今,大埝人均收入翻了幾番。不僅如此,在這兒工作的90後張重美說,在這裡除了能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還能玩籃球、足球、攀岩、真人CS,找到了久違的身心和諧。不久前接待50個“團建”家庭的經曆,則讓浦口區城建集團子公司副總經理顧嶶印象尤深。多達150人參與的大型遊戲、草地上搭起的星空帳篷、突破家庭局限的親密交流……顧嶶說,在這片美麗鄉村,她看到了人們休閑、社交、團聚、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從一朵玫瑰到一個節日
6月3日上午,第六屆南京玫瑰節才落幕不久,來自國家農業農村部和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的專家便到位于溧水的南京玫瑰園調研。一行人穿過紫藤花長廊,走過薔薇花穹頂,眼前是一片玫瑰花海,700多種玫瑰從4月到11月在1000畝玫瑰園怒放,那種美震撼人心。
走在人群最前面的,是南京玫瑰園的創始人嚴家富。
他已經記不得這是第多少次陪同調研了。2010年,他内心萌發了做農業的念頭,玫瑰園便從一朵玫瑰開始,如今已經成功地舉辦六屆南京玫瑰節。圍繞“玫瑰 ”,嚴家富尋找到了“希望的田野”。
對土地的牽絆,要從嚴家富的童年說起。1975年,嚴家富出生于溧水區石湫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他說,自己忘不了兒時父母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樣,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曆經職場起伏,雖然終于步入外企,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作為土生土長的石湫人,對家鄉、對土地,嚴家富懷揣着一份割舍不下的深厚情誼,“總要為家鄉振興做點什麼”。
2000年8月,在越來越強烈的回鄉創業夢想的趨使下,嚴家富辭掉了當時令人羨慕的工作,回老家石湫鎮開始創業。嚴家富是幸運的,正值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他在初次創業中,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過,嚴家富心裡有個小秘密,就是想通過回鄉創業帶動鄉親們一起緻富,“不過當時我可不敢說,畢竟我還什麼都沒有做出來呢”。多年企業管理的經曆,讓他有一種沖動,要把企業管理理念運用到農業産業發展上,畢竟在鄉村,農業人口富裕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緻富。
目标農業,可該從哪兒下手呢?
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嚴家富看到了國家衛生部發布了《關于批準玫瑰花、DHA藻油等7種物品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能吃的玫瑰!”當嚴家富把這個念頭跟妻子李華說起時,本就喜歡花花草草的妻子笑他要“牛嚼牡丹”。不過,再次創業的靈感也就此誕生。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市場調研和實地考察,2012年嚴家富開始在石湫鎮拓荒建園。
他忘不了第一天和工人們進山開荒的場景,“那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嚴家富的眼前,似乎又出現了旋耕機、挖掘機在荒地裡塵土飛揚的場景。他邊幹邊學,開荒、整地、栽植、施肥、澆灌......幾乎成了他的日常,每天在田地裡跑,鞋子都穿破好幾雙。
盡管嚴家富忙得昏天黑地,可在有些人看來,這或許是一個農家樂,或者又是外行一個注定以爛尾結局的農村創業項目,可嚴家富有自己的盤算。
“要改變父輩傳統農業高體力付出和低回報的現狀。”嚴家富決定大力挖掘玫瑰經濟的附加值。
理念決定出路!嚴家富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金陵科技學院、中國食用玫瑰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展開合作,先後開發出玫瑰花茶、花醬、花膏、花酒、鮮花餅等玫瑰食品,以及玫瑰純露、精油、凍膜等精深加工産品,“花師傅”玫瑰産品不僅被評為“南京名牌産品”“南京市著名商标”“中國名特優農産品”,更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使玫瑰種植畝均效益比當地種植普通經濟作物提高了4000元到5000元。
在摸索中,嚴家富的“玫瑰經濟”逐漸确立了三産融合的産業思路:從一産的玫瑰種植、盆景、玫瑰樹、玫瑰苗的售賣和技術培育,到二産的玫瑰産品深加工再到三産的旅遊觀光和休閑農業,讓每一個來玫瑰園的遊人不僅看玫瑰,還能吃玫瑰、用玫瑰,獲得吃住行遊玩的多重體驗。
2015年,已經遠近聞名的玫瑰園,開啟了叠代的進化之路——聯合溧水石湫街道開始合作做玫瑰節,用品牌化、精品化思路陸續建設了“浪漫風車”“心心相印”“百花神譜”“玫瑰創意文化牆”“文創平台”等十幾個功能區和景點,讓遊客暢遊花海時,體驗感更強、舒适度更高。幾年下來,每年玫瑰節期間可以吸引幾十萬遊客來賞花。
如今的玫瑰園大門口懸挂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園區”“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等10多塊牌子,伴随着一項項成績的取得,嚴家富也從市級緻富帶頭人逐步升格為省級、國家級“帶頭人”。
然而嚴家富真正在意的,是當初那個深埋在心裡的“共同富裕”的理想。10年來,玫瑰的“芬芳”,吸引周邊越來越多農戶加入。土地租賃、園區務工、種苗供給、技術輸出……都成了當地居民增加收入的來源,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也不用跑遠門,在家門口就能緻富。老百姓都說,這些年來親眼見證了家鄉在玫瑰園的發展帶動下,環境更美了,村子裡更熱鬧了,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數也更高了。
未來會怎樣?“計劃三年内讓園區種植面積翻兩番,農戶人均種植玫瑰收入也将翻兩番。”嚴家富信心十足。
從一個西瓜到一個承諾
打開手機,對着西瓜上的二維碼輕輕一掃,“滴——”的一聲,一個“西瓜的誕生”就以“成長日志”的形式呈現出來:1月12日種養、3月23日施肥、3月27日植保、5月11日農藥使用安全抽查合格……循着頁面上的衛星地圖,眼前這個圓滾滾的西瓜的生長地——位于京杭大運河西岸的洋北鎮便映入眼簾。
初夏剛至,地處楚霸王故裡的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洋北鎮4000餘畝的早春西瓜已經源源不斷地湧向市場。看着親手種的“8424”“嘉年華”等品種的西瓜被一車車的卡車運走,種瓜大戶褚學成喜滋滋地發了條朋友圈:“今年西瓜大豐收,正在熱銷中!”
1963年出生的老褚今年57歲,種瓜已28年。從當初僅有三四畝地,一年僅能賣個千把塊錢,到如今承包了二十多畝地,每畝産值8000到1萬,能賣20多萬。老褚的“甜蜜生活”背後,是從一個西瓜到一個承諾的觀念轉變。
當初,洋北鎮工作人員找到老褚等瓜農,告訴他們要給西瓜貼二維碼的事時,他還有點懵:“這玩兒意對賣瓜能起什麼作用?”而當地的瓜農,普遍年齡也都在40-60歲之間,對于互聯網這一新鮮事物也都将信将疑。
上世紀90年代,改種麥子為種西瓜至今,老褚對于“種瓜得瓜”這個樸素的道理有着更為深刻的體會。因為天氣等原因,他的瓜欠收過;排水系統不暢通,瓜地被淹過;在2000年瓜地搭上鋼架棚之前,溫控也難以掌握……一路走來,正是不斷學習、改進,他的西瓜地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尤其是2016年11月,宿遷“洋北西瓜”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後,老褚發現,采用最新的春提早技術後,大寒節氣提前下種的西瓜,到了第二年的清明節後就能上市,而且價格還是盛夏時的三倍。
“時代在發展,用上高科技,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抱着這種想法,老褚決定學起來。
老褚有一個簡單的手機,隻用打電話、傳短信等基礎功能,不能上網,也自然掃不出二維碼背後的秘密。在當地年輕人的“慫恿”下,他花一千多元買了一部智能手機,“用了這種手機你可以年輕10歲……”拿在手上琢磨的時候,老褚的耳邊飄過小夥子的笑聲。
從一無所知到慢慢學會刷抖音、快手,老褚的瓜田的銷售也跟着新生事物在發生變化。以前來批發的收購商和零買的顧客總是問,這瓜質量咋樣,他費盡口舌保證半天,人家還不一定相信。自從種的西瓜貼上這小小的标簽後,對話的場域變了,“好像跟身份證一樣,不管任何人買了我們的西瓜,知道是哪裡的西瓜,有問題可以找誰。貼過碼以後,大家認可了,銷售渠道拓寬了,效益明顯增加了”。就連上海等外地的大超市,也直接追蹤到田頭來買瓜,“這在以前,我是連想都沒想過。”老褚興奮地說。
宿遷西瓜一碼一證,從田頭到餐桌打造品質監管,把西瓜種植從一種農業經濟發展為誠信經濟,用“升維”思路賺跨界的錢。在1.3萬畝西瓜種植區的宿城區内,有許多像老褚一樣的受益人。
“一證一碼的使用,最大的好處是讓農産品像工業産品一樣‘身份透明’,一旦出現了問題就可以通過這張‘身份證’追溯到底。歸根結底,這互聯網思維背後站着的是誠信經濟!”在宿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月峰看來,方寸之間的“二維碼”上縱橫交錯的線條,更像是在種植者、消費者和管理者之間織就的一張誠信網,是對于“守質”的一種承諾。
“做人要誠實,做生意也是一樣。有的生意,是買的人傷了;有的,是賣的人傷了。我賣了一輩子的瓜,這人啊,如果沒有信用,那肯定都是一回頭的買賣,誰也不會再來找他。”時代變化的速度常常讓和土地打了數十年交道的老褚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可他沒想到,在東方價值觀中具有重要地位“信”,在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後,威力如此之大。
鄉村變遷,說到底是腦袋裡的思路變了。
交彙點記者 陳潔 馮圓芳 徐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