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放飛青春夢想振興鄉村

放飛青春夢想振興鄉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19:41:28

近年來,随着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的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成為返鄉創業的奮鬥者。

2010年從雲南農業大學畢業後,80後楊夢放棄了留在省會城市昆明當白領的機會,回到家鄉普洱市鎮沅縣勐大鎮老街,從事野生食用菌、中藥材的收購生意。2017年,楊夢成立了老五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更多當地村民緻富增收,生意也逐漸步入正軌。

選擇回到農村實現人生價值的,還有90後小夥張顯,2014年畢業于泰國華僑崇聖大學,現任雲南蒙自蒙生石榴産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運用互聯網電商帶動當地農民增産增收,為家鄉的石榴産業和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楊夢和張顯是雲南大學生返鄉創業群體中的一個微小縮影。他們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掌握着新知識和新技術,敢于突破和創新,他們還有着一個統一的身份——新農人。

然而,回到鄉村創業并不簡單,也并沒有想象中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那促使他們回到家鄉與土地、農民打交道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又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書寫了怎樣的青春理想?

放飛青春夢想振興鄉村(我們正青春把青春獻給鄉村)1

楊夢在大棚裡采摘石斛花。受訪者供圖

返鄉逐夢,在鄉村振興中貢獻青春力量

雲南蒙自的石榴種植已有百年曆史,是遠近聞名的“中國石榴之鄉”。

在張顯手機相冊中有一張照片——他站在一棵195年樹齡的石榴樹下笑容燦爛,個大飽滿的石榴果從枝頭垂落,在他身後是一片枝葉繁茂的百年古樹石榴園。當初,讓張顯放棄大城市回到蒙自小紅寨的原因,就跟這片古樹石榴園有着解不開的關系。

2014年留學歸國後,張顯先是來到上海從事蒙自石榴的推廣和銷售工作,借助滬滇幫扶合作的機遇,第一年就取得了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的成績。2015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獨自到杭州開拓新市場。而就是在杭州打拼的三年間,讓他愈發認識到:蒙自石榴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需要從源頭做起。

“那時杭州水果市場售賣的石榴多産自四川,當我向他們推薦雲南蒙自石榴時,甚至還有人很驚訝地反問‘雲南也産石榴嗎?’。”張顯說。

雲南蒙自無論從氣候條件還是地理位置來看,都擁有着石榴種植得天獨厚的條件,以新安所鎮、文瀾鎮和草壩鎮等地為主要種植區,那兒種出的石榴個大、汁多、味甜。但由于總體産量不高,運輸條件限制等原因,知曉的人并不多。

張顯的老家就位于蒙自市新安所鎮,到他這兒,已是第六代與石榴打交道。手機照片中的那片郁郁蔥蔥的古樹石榴園,既是他們一家血脈的見證,也珍藏了他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根植于内心深處的鄉土情結和想要發展家鄉石榴産業的決心,讓“回家”這個想法,成為張顯内心無比笃定的一件事。

“在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中,有不少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紮根農村,他們對家鄉有着很深厚的感情。”這個觀點在雲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楊舒然的學生身上也得到了印證。

中國青年創業勵志電影《達拉的青春》講述了一名自強少女和萍在艱難的創業之路上成就自我放飛夢想的故事。這部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一位來自雲南迪慶香格裡拉的80後納西姑娘——何永群。

2015年,為了方便照顧殘疾的父親也為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何永群放棄了在昆明的工作機會回到迪慶,先後通過發展豪豬養殖、食用菌種植、紅色旅遊和民宿等産業,最終實現了帶領家鄉百姓脫貧緻富的願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何永群稱自己是“大山裡走出的孩子”,而返鄉創業是她人生最堅定的一次選擇。

楊舒然也從她的這名學生身上看到了新時代青年勇于擔當時代責任、敢于艱苦奮鬥的寶貴品質。“能選擇回到艱苦地方創業的學生,他們自身除了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外,身上還自帶一種不怕失敗,不怕挫折的堅毅特質。”

剛毅堅卓,讓青春夢想在土地上綻放

楊夢回到普洱市鎮沅縣勐大鎮老街後,先是通過向熟人賒賬建了一個倉容為20—30噸的冷庫,随後又貸款10萬元開始走村入戶收購野生食用菌。

六月份,正處夏至,又是雲南的雨季,天氣悶熱又潮濕,高原的紫外線絲毫沒有一點憐香惜玉的意思,沒幾天,楊夢就被曬得黝黑。倉庫每天固定能收購2—3噸新鮮野生食用菌,楊夢需要和工人一起把菌子進行清洗、切片,再放入冷庫速凍、打包,交給出口公司的人。為了保證新鮮,這些工作都必須在當天完成。

“那個時候經常都要加工到早上六點,一天下來隻能睡兩三個小時。”楊夢回憶稱,有一次在交貨的路上,她累得睡着了,等到交貨點後發現,收貨人把貨收了卻想賴賬。“他就是看我年輕吧,又是一個人,想耍手段不給錢。”楊夢說自己那時不知哪兒來的勇氣,直接跑到挂車前,用身體攔車不準對方離開。

就這樣僵持到下午,或許是驚訝于楊夢的勇敢和執拗,對方才把錢給了她。收到貨款後,楊夢終于繃不住了……

創業的路上時常是委屈與孤獨相伴,同齡人的無心話更是讓楊夢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畢業兩年後,楊夢去參加同學聚會,昔日的同窗見到她後驚呼:“你怎麼變得這麼憔悴,皮膚也黑了,整個人就像老了10歲!”這句話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刺痛了楊夢。委屈和不甘,迷茫和失落一股腦全湧上了心頭。“沒有女孩會不在意自己的外表,我那時候就反複問自己:這麼辛苦到底值不值得?一年下來也就掙個八九萬塊錢,還不如聽家人的話考個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算了。”

放棄很容易,但堅持才會更接近成功。冷靜下來後,肩上的責任和重擔讓她選擇咬牙堅持。“當創業到一定程度時,你考慮的就不隻是自己了,而是想着如何讓這些無條件信任你的村民他們的收入變得更高。”在楊夢的帶動下,2014年,當地有一千多戶村村民約四千人通過在農閑之餘采收野生食用菌,戶均增收6000元。

2017年,楊夢正式注冊成立了合作社,在勐大鎮又規模化發展白芨、滇重樓等中藥材種植。目前,合作社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當地中藥材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事實證明,張顯回到農村的選擇也是正确的。2018年,張顯回到蒙自小紅寨,擔任蒙生石榴産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彼時,互聯網電商正處于發展紅利期,張顯帶領村民發展電商經濟,同時又通過改良石榴的運輸包裝,解決了石榴出山問題。2021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石榴銷售不景氣,張顯又借助直播的方式幫助種植戶銷售石榴。

眼下,張顯家200畝的古樹石榴園裡,石榴花灼灼盛開,點綴于蔥茏的翠綠之中。石榴開花至果子成熟階段,正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前些天,紅河學院一位教授到小紅寨村推廣天敵消滅石榴害蟲的生物防治法,通過在果園裡放養寄生蜂,來控制害蟲數量。因為此前村裡從未有過先例,村民們内心都犯起嘀咕。

而張顯則爽快答應:“如果成功的話,我們距離有機石榴種植就又更進一步了。”張顯認為,傳統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新思路、新想法,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他願意去嘗試并接受。

楊舒然也認為,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領域相繼出現了很多新的技術手段,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敢于嘗試、善于創新,就成了返鄉青年的一大優勢。

放飛青春夢想振興鄉村(我們正青春把青春獻給鄉村)2

張顯與百年古樹石榴園。受訪者供圖

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發展,是特别了不起的事!

4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多萬。”在這個日益龐大的群體當中,不乏高校畢業生。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為吸引知識青年創新創業,全國多地都相繼出台多項政策措施,從稅收、投融資、貸款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鼓勵支持。

3月25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雲南省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若幹措施》,從加強育人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培訓、科技成果轉化、減稅降費、金融政策支持等12個方面,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在楊舒然看來,雲南省在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國範圍内已走在前列。接下來如何更好地推動這些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從社會層面,也應該給予創業大學生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讓他們覺得返鄉創業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

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年度人數首次超過千萬人。在疫情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變得更加錯綜複雜,面對即将到來的畢業季,返鄉創業也成為諸多大學畢業生選擇的職業發展路徑。

“青年人能在廣博的農村大地奮鬥,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将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楊舒然說,農村還有很多空間和領域可供青年學子去探索與實踐,如果我們能給予廣大青年學子更多精準的指導、幫扶與支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他們将是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當更多的大學生心系家鄉,将回鄉創業作為人生選擇,立志紮根基層,在廣大農村實現人生理想與抱負,鄉村振興将更增添更多活力與動能。

在返鄉創業後,楊夢和張顯也遭遇過質疑、不理解,也經曆過感動和淚水,但回過頭來想想,他們認為,當看到家鄉百姓成功脫貧後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特别是看到鄉親們的笑臉時,一切都化成一句話:“回鄉創業,很值得!”

來源:人民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