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一群朝氣蓬勃的人,他們年輕有幹勁,自信而堅強,喜歡創新又有冒險精神,如早晨八九點的太陽,給人希望。
奶頭樂,顧名思義,是一個貶義詞,常常指嬰兒含着奶嘴樂呵呵,那麼大學生怎麼和“奶頭樂”有聯系呢?聽我娓娓道來。
奶頭樂理論一詞是由美國布熱津斯基提出,最早出現在《全球化陷阱》一書中,字面意思是“靠喂奶生活”,實際是指生産力不斷提升,競争加劇,世界上80%的人口将邊緣化,為安撫“被遺棄”的人,企業大量制造“奶頭”——讓人沉迷的消遣娛樂中,轉移其注意力、不滿情緒及上進心,最終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
現在,我們常用“奶頭樂”一詞說一些年輕人像嬰兒一樣,依靠哺乳方式獲得最大的快樂,得到心理上滿足,也指不需要付出過多汗水和努力卻又想得到快樂的人。
特别是随着就業競争的加大,“奶頭樂”現象在職場中越來越多,比如大學畢業生想年薪兩萬,可他一沒經驗二不努力不拼搏,對工作沒上進心,對生活沒熱情,渾渾噩噩過着每一天,天天做“白日夢”,這就是“奶頭樂”,想擁有卻不付出。
并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出現了“奶頭樂”現象,而且它讓許多大學生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家長卻渾然不知還引以為豪。
從高中進入大學,從學習緊張的環境到學習、時間、生活自由的大學校園,有衆多大學生會放松自己,談情說愛不學習陷入“奶頭樂”的陷阱,兩種現象尤其明顯。
第一種現象:享樂不上進
沒進大學前,衆多高三學生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挂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沒戀愛的大學是有缺憾的”,因此進入大學後,有很多大學生秉承着這句話,享樂不上進。
表現的形式有很多,比如上課睡覺,宿舍玩遊戲到深夜,上課玩手機,下課依然手機不離手,或者沉迷小說和電視機,又或者拿着父母的錢胡吃海喝,也可能你為了戀愛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健康等等。
這些情況在普通院校中尤其明顯,宿舍裡打着網絡遊戲吸着煙可以玩通宵,甚至有些男生把女朋友帶到宿舍摟摟抱抱令人大跌眼鏡,總之,你想象不到的“不上進”的樣子,大學裡都會有,畢竟有一些學生的自控力有限,放縱自己貪圖享樂。
第二種現象:為“考試”而假裝努力
考研、考編制是衆多大學畢業生要經曆的兩大考試,有些大學生對目标堅定并為之努力,一兩次就能成功上岸,而有些大學生也是天天學習準備着,可考了四五次依然落榜。
不知道在你身邊,有沒有一類大學畢業生,他們不找工作,聲稱自己要考研考編制,可一兩年了還沒有考上,甚至三四年也沒有考上,生活的花銷全是來自父母,而父母卻說孩子有志氣,還以孩子努力學習考編制考研而自豪。
當然,我很不理解這種情況啊,也認為這些人就是假努力,若真是為了考編制考公全力以赴,我想不用兩年時間就可以上岸的。
大學不努力學習,上課睡覺回到宿舍打遊戲,談情說愛秀吃秀喝,畢業後又借假考編制考研的名義而不工作,這都是典型的不努力想獲得行為,正是“奶頭樂”現象。
大學校園出現“奶頭樂”,它是一種消極的、負面的、不正能量的,希望每位大學生認識到它的危害,更希望大學生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做好大學學習和生活規劃
大學比較自由,不僅在學習上更會在生活上,所以它會讓一些大學生陷入迷茫沒有動力,因此,我們要做好大學學習和生活規劃。
比如堅持早上6點半起床和晚上11點前睡覺,堅持跑步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習慣避免“奶頭樂”。
比如大二考英語四級,大三準備考研究生,學好專業的同時每月至少要看完兩本書等等,一切詳細的大學學習和生活規劃更有利于我們管控自己、有利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第二件事:準備考研或考編制
對于普通院校的大學生或讀不太熱門的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畢業後面對的就業競争很大。
我認為考研或考編制是不錯的選擇,希望大學生做好考研或考編制的準備,多去看相關的書籍,盡量通過考研提升學曆提升就業競争力。
當然,肯定會有一部分人畢業後堅持考研或考編制,我希望你們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标,比如邊工作邊考試,比如給自己一年或兩年時間,考上就歡喜,考不上就上班掙錢,因為有目标才會更有拼勁,才不會“啃老”。
第三件事:樹立正确的“三觀”
有些大學生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父母的辛苦;有些大學生的“三觀”令人擔憂,比穿衣比吃飯比誰的男朋友/女朋友多,更有些女大學生不潔身自愛懷孕生子,可謂是“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
我希望大學生在學習上努力上進,在生活上勤儉節約,在情感上甯缺毋濫,在志向上志存高遠,樹立正确的“三觀”傳遞正能量。
高考本科錄取率在40%左右,像河南百萬考生,錄取率在38%左右,将有60萬考生讀不了本科大學。
而考上本科大學真不容易,希望大學生好好珍惜大學時光,努力上進,不要陷入“奶頭樂”做“巨嬰”啃老,做一個有志向、正能量滿滿的人,更不要辜負爸媽的養育和期望,你說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請聯系,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