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3:49:34

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竟然還要養?

來源:教師打怪指南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

這是教師打怪指南的第102篇原創

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面試逆襲60分的新聞還有餘溫,再過幾天就到了博士招生面試的季節。

對于博士招生面試,我們可以先聽聽下面一段對話:

考生:“老師,我申請考您的博士,希望能收下我,我會努力科研的。”

博導:“不好意思,我今年沒有科研項目,出不起培養經費,沒辦法招生。”

考生:“老師,您說的我懂,我自己給自己出培養經費,之後會把4萬塊打到研究生院的賬上。”

博導:“那也可以,你就好好準備面試,預祝順利!”

聽了這段對話,你明白是為什麼嗎?

這就是許多高校強行推行的政策:“出培養經費才能招博士”,而“無經費不招生”。對于理工科來說,這或許還勉強說得通,但對于文科來說,這絕對是傷天害理的大殺器。

文科導師很受傷,也很憤怒:我招博士都已經在為國育無私奉獻了,竟然還要我自己掏經費給博士當生活津貼,我難道倒貼了時間精力,最後還要倒貼錢?

在本期文章中,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讓文科博導惡心至極的政策是為何會出台的,其中暗藏着教育和高校管理層怎樣的小心思,又最終會給文科學術帶來怎樣的傷害。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2

01 文科博導:“繳費才能招博士”?

大部分好一點的高校都采用申請-審核制,強化了考生與導師之間的互選,“你可以不要我,我也可以放你鴿子”,對賭似乎很公平,但博導還是占據一點優勢。

不過,這一優勢并不牢固,甚至已經變成一個牢籠,那就是,包括文科在内,博導必須“繳費才能招博士”。

這個規定的内容是,博導想招博士,就必須撥出自己的部分科研經費,上交給學校作為博士生的培養經費,再由學校以生活津貼的形式按月發給博士生;而不上交經費,則會取消年度招生資格。

在3月份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就提案,要求盡快取消部分高校的文科博導繳費招生制度。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3

他道出其中的原因是,

“廈門大學教授、著名國際經濟法學家陳安先生90多歲高齡了,仍堅持要向我反映此事,并呼籲對此進行改革。他指出,這種做法将對師生關系、教師與研究生院的關系造成嚴重損害,隻要有錢,哪怕學術水平一般,就能獲得招生資格,會導緻博導花更多精力在争項目、跑關系上,而非靜下心來做學問,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礎學科是典型的逆向淘汰制,長此以往,劣币驅逐良币,文科的學術水平隻能越來越低。”

而高校的具體政策是,

“以‘改革科研項目經費資助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名義,要求博導必須提交一筆研究經費供博士生使用,若不交錢則不允許其招生,有的甚至提出若連續三年無法在規定限期内繳納相關費用,則由校方取消其博導資格。”

上面的反對理由還沒有說到文科的根子上去,也沒有說明,高校為何會出台這種荒誕規定,又會怎樣扭曲師生關系和阻礙文科的正常發展。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4

02 博導:文科與理工科有何不同?

如果“繳費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僅限于理工科,雖然同樣惡劣,但倒還可以理解。

這是因為,上從國家,下到高校,普遍地重理工輕人文社科,在縱向經費上,文科經費妥妥地連理工科經費的零頭都不到。

對于文科項目,從教育部的青年項目8萬和一般項目10萬,到國家社科的青年/一般項目20萬和重點項目35萬(數量極少),無不是寒酸至極,甚至代表着人文社科最高級别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經費總額也不過80萬。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5

而與之相比,理工科的面上項目平均60萬,省級、部級和國家級的各種委托項目則動辄幾百萬、幾千萬和上億,雖然說搭建實驗室貴、儀器貴和材料貴等,但在給博士生發科研津貼上并不比文科更貴。

有的人說,文科研究不花錢,或者花不了幾個錢。這些純粹是不學無術人的說法,或某些野生國師标榜自身道德高潔的說法。

除了經費數額上的絕對差異,另一個絕對差異是,在人文社科,能拿到一個國家社科就已經彈冠相慶了,而如果做完一個,還能拿到第二個,那絕對是祖墳冒煙,可以雞犬升天了。

要想一想,多少文科學者終其一生都沒拿到過一個國家社科,不是不努力,而是每年14%的中标率會刷掉絕絕絕絕大部分人。

與理工科的出了成果就可以結項不同,文科的研究周期更長,出成果更慢,且有了國家社科項目,在結項前就不能申請任何新的項目。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6

一個國家社科的普遍結項年限是4年,你想一想,一共20萬的項目經費,要維持4年的研究,除了能當作間接經費發的6萬主持人津貼,每年的直接經費不過3萬多一點。

再想一想,這3萬經費要覆蓋購買圖書資料、電腦設備、打印複印、國内國際出差等等,肯定已經捉襟見肘了。

文科博導自己都沒有充足的經費用于科研,怎麼還可能每年再給博士生分一杯羹?如果每年招1個博士,平均在學4個博士,每人每月發1千培養經費,那麼每年就要花掉導師4.8萬的經費。

計算一下,文科博導必須每三年就拿1個國家社科項目才能夠保證自己每年招1個博士。那麼你以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是你自己家開的?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7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8

03 教育和高校管理層的小心思

在重理輕文和評估考核的總體氛圍下,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即如何花更少的錢,出更多的成果,而這裡的成果也主要指科技成果。

有的高校主體是理工科,之後設幾個文科學院妝點門面,校領導都明确說,我們是工科大學,是我們工科養着你們文科,你們文科又不掙錢(獲得縱向經費),能去上上通識課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

在這樣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下,在文理科政策公平的旗号下,出台“繳費才能招博士”就是自然而然的。

理工科項目多,經費多,結項快,導師出點子出思路,博士生出方案出力氣,作為苦力直接為導師和項目組打工,那麼導師從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作為生活津貼發給他們,這不僅無可厚非,甚至是理所應當的。

在平均20%的中标率下,如果理工科拿不到項目,那隻能說明國家不需要你的研究方向,你自然也就不用培養國家不需要的博士生。

其次,“繳費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逼迫博導們不斷去申請項目,之後快結項,再去申請新項目,形成快馬加一鞭,滾雪球式發展,不斷為學校科研經費總量的增長貢獻力量。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9

而如果你沒有項目沒經費了,或者青黃不接了,那對不起,你就不能招博士。而理工科不能招博士,肯定就很快死掉了。當然,國家不需要或暫時不需要,你死掉就死掉好了。

再次,基于文科中标率低、經費數額少、結項速度慢的現狀,“繳費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自然削減文科博導的資格名額,也就可以自然削減文科博士的招生名額,達到了學校想看到的擴充理工科和壓縮文科的歡喜結果。

2021年9月17日,清華大學召開年度文科工作會議,該校校長提出了十點要求,其中第三點就是,“做好全校人才培養工作,積極發揮文科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服務好全校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要壓縮博士生規模,提高培養質量。”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0

這個畫面要多詭異有多詭異!

一個文科工作會議想的不是如何加強文科發展,而是“壓縮博士生規模”,讓文科再去搞搞通識教育,服務好理工科學生的人才培養。該校顯然是要回到1953年院系調整後和2000年重建文科前的辦學思路上去。

這一思路要多奇葩有多奇葩,顯然也是大部分高校的指向标,人家清華都這麼幹,我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幹?

思路決定政策,不能直接把你們的博導頭銜撸下來,那麼就要求你們交錢才能招生,自然就淘汰了暫時沒有項目和項目無以為繼的文科博導們,而三年不招生就取消你的博導資格,之後再提高文科博導的準入标準,最後就讓你永遠不會再成為博導了!

通過消滅文科博導的方式來消滅文科博士招生的問題,不用再浪費學校的宿舍、食堂、圖書館、生均經費和行政經費,将之轉用來培養理工科博士,最終獲得更多經費,産出更多成果,提高學校排名,完成教育評估,實現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管理層所願意看到的“良性循環”!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1

04 文科博導:我稀罕招博士喽?

對于以上,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管理層并非不知道,但為了更現實的、更短期的利益,他們總是會作出更短視、更無腦的決策。

同樣是招博士,理工科和文科還真的不一樣。

理工科招博士,可以直接進實驗室跟着導師做他/她的科研項目,一上手就是熟練的實驗狗,在整個讀博期間需要持續為導師産出,包括測數據,發論文,申項目,申專利,最後完成項目結項,甚至論文發得多、影響因子高,最後還可以把導師培養成傑青、院士。

可以說,理工科博士與導師的關系恰恰是打工仔和老闆的關系。我出津貼,你出成果,一年不出成果,先養着,兩年還不出成果,趕緊轉碩士滾蛋;但如果能夠超額出成果,那你最好延期畢業,多給我打幾年工,至少等我的大項目結項了再畢業。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2

與此相比,文科招博士,除非一些低層級的幫忙,文科博士都很難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

這是因為,文科的本科和碩士訓練還遠遠不足以從事文科學術研究,甚至博士畢業才不過剛剛入門;即使勉強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也僅僅是做一些查資料等邊邊角角的工作。

這是否說,文科博士生比理工科博士生素質差。顯然不是,學科差異使然而已。文科學者的成長速度慢,需要漫長的學術積累才能有所創發,甚至50歲才是成熟的年紀。

而理工科需要思維活躍,不斷有新點子,想到就幹,過了40歲就開始走下坡路,被下一代拍死在了沙灘上。

這種差異也使得,理工科特别需要大量年輕博士生來從事科研,身體好能熬夜,點子多能試驗,學習新軟件也速度快,加上集體攻關,不行還可以推倒重來,不過一晝夜的事。

而文科呢,在自己的教學科研之外,導師需要花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和精力,來手把手地教博士生怎麼讀書、寫心得、查資料、寫綜述、構思文章、修改行文、最後投稿,甚至還要搞個每周讀書會,手拉手領着博士生摸到學術的門徑。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文科是導師一個人産奶來養育多個學生,而理工科是學生集體産奶來養育一個導師。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3

也就是,對于文科博導來說,培養博士基本上隻有付出,沒有收益,更多是出于學術初心來為國選才育才。

那麼,既然招博士不僅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要自己掏經費出錢,難道作為文科博導,我真的稀罕招博士喽?!

現在,文科“繳費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到了要廢除的時候!

對作者其他文章感興趣,請關注微信公衆号“教師打怪指南”。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4

數字經濟智庫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5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6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申請博士第一次和博導聊什麼(這些博導怒了招博士要哄)1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