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行文之道出自哪裡

行文之道出自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2:38:42

一位文字造詣頗深的老前輩曾講過:“行文簡淺顯。”短短5個字,是智慧,是真谛,是境界。

簡,即簡短精煉,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古人多主張“文貴簡”“文約而事豐”。老子曰“大道至簡”,陳骙談“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劉勰說“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缛為巧”,俗話也講“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古往今來的“一字家書”“一字詩歌”“一字社論”“一字小說”,也都絕妙地诠釋了言簡意赅之真義。

“作文如布兵,文豪亦宿将。”以一當十、惜墨如金向來為行文者所追求。《金壺七墨》裡有一篇祭文:“某醫士卒,或祭以文雲:公醫,公名醫;公疾,公自醫,公薨。”12個字概括了死者的一生,既有贊揚之詞,符合祭文規則,又一反祭文歌功頌德的慣例,不乏諷刺揶揄意味。而且,句句有“公”,文不離“醫”,抑揚頓挫、一氣呵成,短而實在、短而精彩。

清人劉大櫆《論文偶記》曰:“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其實,很多經典文章都可以從中找到“簡”的影子:《古文觀止》收短文兩百餘篇,《道德經》僅五千言,《愛蓮說》隻有百餘字,《嶽陽樓記》隻有三百多字,皆成傳世經典。正所謂:“尺水可以興波,紙短也能情長。”

淺,即深入淺出,用形象的語言說明抽象的道理。群衆的話、樸素的話,帶泥土味兒的話、冒熱乎氣兒的話,更能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法國思想家薩特曾向學術界呼籲:“必須學會用形象說話,學會用這些新的語言表達我們書中的思想”,而且親自把自己的哲學書《存在與虛無》簡化成一本通俗小冊子。無論什麼思想,隻有可聽可看可感,才能走出去、活起來,“有意義”更“有意思”,達到随風入夜、潤物無聲之效。

我們常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如果不分場合、不看對象,滿口“之乎者也”,就會讓人聽不懂、看不明,不願聽、不買賬。《笑贊》中的秀才為什麼淪為笑柄,就是因為說了一番咬文嚼字、佶屈聱牙的話。“荷薪者過來”“其價幾何”“外實而内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這樣的話百姓哪裡聽得懂?等到做了官,依然轉文,“近來黎庶何如”的官腔官調,百姓一頭霧水,隻得用“今年梨樹好”來應答。面對大衆而不說大衆話,隻能是自讨沒趣、自取其辱。

顯,即重點突出,用凝練的語言闡述完備的思想。“立片言以居要,收千裡于方寸。”主次分明、詳略得當,言之有物、富有個性,意盡言止、凝練傳神,這樣的文章有針對性,也有吸引力。如果“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殼”,空話連篇、虛頭巴腦,有如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讓人生厭。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對此評論說:“喋喋不休者發聲時,物質消失了,世界充盈着瑣碎的語言。”

高人總能一語道破天機,高手總能一招擊中要害,而面面俱到、滿紙空文者則“用碎片式的語言堵塞世界,直至無法繼續承受”。“博士買驢,下筆千言,不見驢字”,早已成為笑料。明太祖朱元璋聽刑部主事茹太素奏事,一萬七千字未見有用之詞,将其痛打一頓,斥其“虛詞失實,浮文亂真”,要求“若官民有言者,許陳事實,不許繁文”,并多次在奏折上批示“凡事最重要的是務實,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飾、迎合、頌贊、套文陋習,萬不可法。”

簡、淺、顯的文風自古受到推崇,但假、大、空的陋習今天仍有市場。有的認為“長”有權威感,添枝加葉、浮詞累句,動辄一二三,甚至四五六;有的認為“大”有厚重感,故弄玄虛、有意拔高,大量摘錄古典名句,大肆引用深奧理論;有的認為“全”有踏實感,不論主次先後、不分輕重緩急,這也想表達,那也不想丢,“短消息”寫成了“大塊頭”。文風連着黨風,中央為此專門下發通知,明确要求發揚“短實新”文風,堅決壓縮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長空洞。

秀才怕寫帖兒,木匠怕砍楔兒,廚子怕切碟兒。行文做到簡、淺、顯并非易事,需要能力,需要曆練,需要擔當。“隻有自己的境界高了,沒有私心雜念,才能做到言行一緻、表裡如一,講出的話、寫出的文章人們才願意聽、願意看。”的話一語中的、切中要害,需要每一位行文者細思之、牢記之、笃行之。

(作者單位:西藏軍區總醫院)

行文之道出自哪裡(行文貴在簡淺顯)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