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對老十四胤禵的評價,其實就一個鏡頭決定了所有的邏輯。
這個鏡頭就是八大山莊事件中,那個假造太子手谕調兵的鏡頭,因為這個事情是胤禵幹的。因為胤禵幹了這個事情,所有的邏輯就都變了。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腹黑男”。
應該說如果沒有這個鏡頭的存在打伏筆,老十四也是一個堪與老十三胤祥媲美的角色,不但有情有義,而且還集合了老四胤禛的倔強性格,認定的事情,八匹馬都拉不回頭。
這對後來的“議立太子人選”之後,發生的一場沖突的解讀,有着非常深刻的意義。
如果沒有“胤禵假造太子印信”這個事情作為前提,那麼胤禵就是為自己的好兄弟老八胤禩讨一個說法。
這份不顧生死,不怕得罪康熙,替兄長讨個說法的做法,放到一般意義上去理解,那足以讓人感激涕零的,即便是胤祥這個俠王,也未必能夠如此為兄弟赴湯蹈火。那麼胤禵救不曾辜負胤禩,反而是後來胤禵做了大将軍王,胤禩卻幹出了“斃鷹事件”來污蔑這個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顯得格外的不道義。然而自始至終胤禵的角色其實是沒有什麼負面的效應的,最多可以被理解成為一個悲情且委屈的角色。
但是正史因為有了“胤禵假造太子印信”這個事情作為前提,那麼胤禵為胤禩讨說法的目的就不那麼單純了,簡直腹黑。
首先我們會很奇怪為什麼胤禵會在事後跳出來,為胤禩出這種頭。根據劇情,康熙是已經知道八大山莊事件中,太子手谕是假的,所以才有了後來這一出“議立太子人選”。其實當康熙宣布自己保舉胤礽的時候,就已經說明問題了,這是一個引蛇出洞之舉。
所以這一下子最慌的人是誰?絕對不是胤禩,胤禩雖然懵逼了,但是畢竟自己從張明德預測“八大王”事件以來,自己在細節上是沒有把柄的。張明德當時就被自己捆了送給康熙了;而此次公舉串聯,是佟國維和馬齊幹的,和自己毫無幹系。
但是懂軍事的隻有胤祥和胤禵,很顯然康熙認定太子手谕有假之後,又由于胤祥和胤礽同時失蹤,所以先是鎖定的胤祥,而如今基本上可以證實胤祥沒有嫌疑,那麼目标指向胤禵就非常明确了。事實證明,在這種情況下,胤禵跳出來,就充分說明了他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症結所在。
但是胤禵用了一招“裝無知”,立刻把自己的嫌疑洗得幹幹淨淨。
因為雖然表面上是“議立太子人選”,但背後的潛台詞和邏輯是“引蛇出洞”。而這些潛台詞是萬萬不能說的,所以胤禵張口閉口都是表面台詞邏輯。“議立太子人選”是康熙要求大家搞的,結果選出八哥胤禩了,康熙又不認賬;康熙自己說的江湖術士之言代表民心,結果張明德的話康熙又說是蠱惑人心;遵旨是死,不遵旨也是死,以後誰敢遵旨行事?關鍵到最後一刻把自己還擺到了國有诤臣不亡其國的高度。
這段話的邏輯其實就是,你們背後搞的那套潛規則啥的,我都不懂,我隻關心的是遵守皇阿瑪的旨意,同時擁護天下人都擁護的胤禩,因此我是非常單純的。現在皇阿瑪你出爾反爾,我是搞不清楚你們在搞什麼,所以,如果康熙今後挑明了假太子手谕的事情,要麼就是康熙你自己錯了,要麼就是我單純受了胤禩的蒙蔽啊。
然而這個過程全程用胤禩給自己做掩護,所以就徹底把胤禩給坑了。
因為雖然有串聯,但是胤禩還是有着廣泛民意基礎的。但是胤禵這句話的背後邏輯,首先,胤礽德不配位是闆上釘釘的,你還讓他做太子,你就是個昏君;其次,胤禵可沒有說串聯和胤禩本人無關啊,瓜田李下,胤禩是有絕對的嫌疑的。再次,這裡所涉及的所有邏輯并非是我胤禵個人的,而是衆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衆共同的邏輯。
所以整體邏輯就變成了,胤禩自己想上位,可能搞了很多小動作,關鍵是極大多數人都認為胤禩可以上位。我胤禵隻是不明白真相而已,隻看得懂明台詞,看不懂任何潛台詞。
無恥啊,胤禵這麼做不但洗白了自己的嫌疑,還逼着康熙重新考慮對待自己的态度,在關鍵的軍事領域,自己就有比胤祥更為得天獨厚的優勢了,因為在劇中,胤祥的蒙古背景是外出帶兵的硬傷,然而懂軍事的也就隻有胤祥和胤禵兩個,康熙隻能二選一。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順延下去,每一步其實都可以解讀出胤禵裝傻充愣的“腹黑男”角色。甚至“八王逼宮”,胤禵表明不參與,但是為了慫恿胤禩走出那一步,還非得說一句,“你們落了下風,我也不會袖手旁觀。”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