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拉人如何不讓别人知道?據蚌埠淮河晨刊消息,通過建廣告群、拉人入群,再以推廣贈送禮品為名,發虛拟派件單,向群友發售理财産品為名,這種新型的微信騙術,你遇到過嗎?最近,有市民覺得微信群的活動過于蹊跷,于是主動蹲點群中,揭秘新型騙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群拉人如何不讓别人知道?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據蚌埠淮河晨刊消息,通過建廣告群、拉人入群,再以推廣贈送禮品為名,發虛拟派件單,向群友發售理财産品為名,這種新型的微信騙術,你遇到過嗎?最近,有市民覺得微信群的活動過于蹊跷,于是主動蹲點群中,揭秘新型騙術。
人喊人戰術:廣而告之,免費送鍋
在虛拟的網絡上,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詐騙新招數讓人防不勝防,稍有不慎就會掉入騙子早已設好的陷阱當中而損失錢财。11月5日,市民張國華(化名)主動向記者爆料了自己蹲點在微信群中目睹的一切,他認為有人建群做的各種活動已經涉嫌詐騙,應該利用媒體平台趕緊發聲,将騙子的騙術告訴更多人,謹防再有人上當受騙。
前幾天,張國華接到了朋友第一條微信朋友圈推送,“可以免費領到蘇泊爾電飯鍋”。張國華掃碼入了這個群後,立刻有客服人員聯系他,“您好親,我是本次活動的客服,歡迎您參加免費領取電飯煲的活動,請問您是哪個省哪個市的?我幫您查詢一下您的地區是否還有名額,本次互動全程免費領取,而且給您包郵到家,您可以放心參加。”
沒過幾分鐘,對方立刻回複了張國華,還有剩餘名額,可以參與。而且再次強調“咱們官方活動全程不會收取一分錢的費用,免費包郵,放心參加。”
下一步,對方又對張國華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幫我們做兩部小小的宣傳圖就可以免費領取,用微信群發助手功能發送給你的好友,要求是80-200人之間就可以,如果發送150人以上,可以加送廚房用具一套,發送後截圖給我。”
張國華按照要求,完成了這次的“微信任務”,并截圖發給了對方。這時,對方又提出一個要求,“您這邊還有最後一步,就是再發6個字給您剛才發送信息的這些好友,告訴他們‘名額還有快領’,然後再把截圖發給我。”
一張“虛拟單”,一場空歡喜
張國華以為已經完成了最後一步,隻要耐心等待送貨上門即可。因為對方已經告訴他:“恭喜您已經領取成功,請您耐心等一下,不要做負面宣傳,不然會取消您的領取資格,您保持電話暢通。單号我們會在48小時内以短信形式通知給您……您在收到之後,最好再發一下朋友圈證明您已經收到了,這樣不相信的朋友看到之後,也就知道咱們這次活動是講誠信的。”
張國華開始等着收貨,貨沒到,但接到了快遞單的短信。通過單号能夠追蹤貨物的軌迹。根據訂單顯示,這件貨從廣州發貨,2天以後就被運到了蚌埠轉運中心,最後是被送到新城區直營媽媽驿站,而且由快遞員進行派送,到了11月4日,顯示“已簽收”。
疑惑的張國華表示,自己并沒有收到貨,這是送給了誰?于是他根據快遞單給快遞員打電話。對方的告知讓他大吃一驚。“這個單顯然是虛拟單,沒有人發貨,我們也不會送貨,送到的地方是‘直營媽媽驿站’,蚌埠根本沒有這個快遞點。”當快遞員告訴張國華這個事實後,張國華一開始還有點不相信,還特意去打聽了“媽媽驿站”,發現真的沒有這個快遞轉運點,這才恍然大悟,“免費領鍋”應該是假的。
看似誘人的刷單返現處處透着蹊跷
到了這一步,雖然沒有得到什麼,但也沒有損失錢财,那麼對方費了那麼大勁拉人建群的目的何在呢?張國華說,自己早已察覺這個群不正常,于是就默默蹲在群中看建群的人有什麼後續的招數。
果然,群裡開始不斷出現這種廣告,“團隊先招聘刷單手若幹名,每天中午12點到晚上11點帶單刷單,每單10-30分鐘,做完一單返一單的傭金,日賺30-200元左右,如果您是寶媽、學生、待業,或者需要一份兼職賺取零花錢,可以了解一下。”
還有人不斷發這種賺錢方式的收益,“商家流水單:68返98 ,100返147 ,500返644 ,30分鐘一單,秒到賬,一單一結,本傭立返。加派單員好友發任務。”
通過二維碼分享,記者加了一位在朋友圈中發信息的名為“嘉世(接待)——花花”的人,記者表示也想參與做微信任務,随後對方解釋,需要自備任務金。所謂的任務金就是自己先繳一筆錢,比如“68返98 ”,就是參加任務的人先繳68元,然後完成任務後,對方一共返還98元,30元就是收益。
記者問道,如何保障繳過去的任務金一定可以提出來,有沒有收據或者其他憑據,對方就選擇了沉默,沒有任何回應。
舉證難,監管部門難介入
記者聯系了市公安局網安支隊,一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警官告訴記者,這種騙術很容易上當,但真正取證、抓捕起來又有難度,市民必須要提高警惕。
“從免費送鍋開始,騙子就在處心積慮地找人建群,并且以送鍋之名,極力要取得大家的信任。但刷了個虛拟單,從法律上卻不能将其定義為詐騙,因為詐騙必須造成财産損失,騙子沒有兌現送鍋的承諾,隻能算欺騙,還沒構成詐騙罪。”這位警官解釋,沒有構成詐騙,警方根本無法立案。
另外,這些人後續在群裡發理财、招聘的廣告,到底有多少人上當,是不是真的上當,有待一步步查證、核實,但到底有多少人産生了實際的财産損失,一般的舉報人是很難取證統計的。如果隻是張國華一人舉報,即便撥打了110報警,可是他本人實際并沒有發生财産損失,不論是金額上還是人數上,都不構成立案标準。隻有“爆雷”後,損失金額和人數達到立案标準,群内的人員抱團維權舉報,警方才能出面調查,不然“師出無名”。“現在的騙子們為了達到目的,也是做了很多研究的,他們不僅鑽人心理上的空子,還鑽監管的空子,不然簡單的騙術不僅難成功,還會輕易把自己搭進去。所以,廣大市民、網友,腦子裡要時刻繃緊那根防範的弦,哪裡都不會有免費的餡餅,想巧都是當。”(記者 陳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