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邐和逮。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邐(逦)。邐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逦”。讀l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邐,行邐邐也。從辵,麗聲。”形聲字。本義是纡曲的樣子。徐锴的《說文系傳》:“漸迂邪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邐邐,萦纡的樣子。”這個字最常用的用法是組成“逦迆(yǐ)”專用詞。
(逦迆沙丘)
逦迆也寫作“逦迤”、“迆逦”、“迤逦”。意思一樣,指地勢曲折連綿。《爾雅·釋丘》:“逦迆沙丘。”郭璞注稱:“旁行連延。”《玉篇·辵部》:“逦,麗迆也。”《集韻·紙韻》:“逦,逦迤,旁行連延也。”
比如三國時期魏吳質《答東阿王書》:“夫登東嶽者,然後知衆山之逦迆也。”登上泰山之後,知道衆山山勢的連綿。
(山勢逦迆)
逦字在本義之外,還有一義:過。《廣雅·釋诂三》:“逦,過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逦者,《淮南子·俶真訓》:‘夫貴賤之于身也,猶條風之時麗也。’高誘注稱:麗,過也。‘麗與邐通。”《淮南子·俶真訓》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貴賤對人來說,就像春風從身邊刮過一樣。
邐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邐字的小篆寫法)
2、逮。讀音有三個:
(一)dà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逮,唐逮,及也。從辵,隸聲。”這是個形聲兼會意字。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既說是會意字,我們就要看這個字的演變:
(逮字的演變和隸字的古字形)
我們把“隸”字的古字形也列了出來。
前面一個隸是金文的“隸”,後面兩個出自戰國玺印的“隸”。隸在《說文解字》中讀dài,為540部部首漢字之一,跟後來“徒隸”的“隸”是兩個字(使用篆字時,要注意區分)。隸,古字形看字形就是“右手抓住一條尾巴”,抓住了尾巴,就是“逮到了”,所以,隸的本義,《說文解字》就解為“及也”,隸是逮的本字。
逮字分析字形,一個辵,代表行走,隸即抓住,結合走來,就是趕上抓住。也就是逮的字義。但隸又是聲部,所以,逮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文解字》裡解釋的“唐逮”兩個字,這兩個字很古怪,據鈕樹玉校錄:“《韻會》兩引,并無‘唐逮’二字,《一切經音義》卷一、《華嚴經音義》卷四十六引及《玉篇》注并作‘及也’則唐逮二字蓋後人增。”就是說,“唐逮”兩字顯是後人所加,不用去理解它們。
逮的本義是“及也”,就是及;及至。《爾雅·釋言》:“逮,及也。”《書·費誓》:“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準備你們的幹糧,不許不到。又比如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大意就是:往下一直到《莊子》、《離騷》,司馬遷的記錄;楊雄、司馬相如的創作,同樣巧妙而曲調各異。
(韓愈像)
本義之外,逮字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與,相連及。《爾雅·釋诂下》:“逮,與也。”《書·呂刑》:“群後之逮在下。”孔穎達疏稱:“群後,諸侯,相與在下國。”
(2)逮捕。《史記·五宗世家》:“請逮勃所與奸諸證左。”請求逮捕與劉勃相奸淫的諸人作為佐證。
(3)押解罪犯。《漢書·刑法志》:“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诏獄逮系長安。”顔師古注:“逮者,在道将送,防禦不絕,若今之傳送囚也。”專指在路上押解罪犯。
(古時押送犯人)
(4)追。《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逮,追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5)同“迨”。趁着。《集韻·海韻》:“迨,及也。或作逮。”比如《左傳·定公四年》:“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趁着吳國沒有安定下來,君王可以平分楚國。再比如《史記·穰侯列傳》:“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用的也是這個意義。
(6)猶“僅”。比如《漢書·王莽傳上》:“克身自約,籴糧逮給。”顔師古注稱:“才得粗及僅足而已。”
此外,逮還用作姓氏。《字彙》有載。
(二)dì。組成疊詞“逮逮”,也作“棣棣”。閑習貌;安和貌。《詩經·邶風·柏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古本“棣棣”就寫作“逮逮”,安和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儀容閑靜品行端,哪能退讓任人欺。
(三)dǎi。方言,捉,抓。比如逮罪犯,貓逮老鼠。
(貓逮老鼠)
逮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逮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5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