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同時也是諸子百家中,唯一一個用自己的名号來命名學派的人。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連作為競争對手的法家代表韓非子也承認:“世之顯學,儒墨也。”但是在秦漢之後,由于種種原因,儒家一枝獨秀,墨家迅速衰落,以至于很多人隻知儒不知墨。其實,但從學術内容來講,墨家比儒家更為親近大衆。
墨家學說主要有十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
一、兼愛
“兼愛”是墨家學說的基礎和理論根本,所謂兼愛,簡單來說就是“互愛”。墨家的愛不同于儒家的“仁愛”,是一種更加理想化的博愛,沒有階級之分、他我之分,比之儒家更加無私。墨家将社會動亂的根源歸咎于“不相愛”,認為隻有施行兼愛,才能去除私心、避免争執,從而避免戰争,營造和平安甯的社會。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三、尚賢
“尚賢”即尊尚賢人。墨子反對當時的貴族政治,認為統治者隻任用那些“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會使社會“饑不得食、寒不得衣、亂不得治”,要打破階級局限任用那些有才德的人來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安定。“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四、尚同
“尚同”指“下同于上”,即天子統一天下意見,“尚”通上。墨子認為人們總是各執己見而反對他人,因此紛争四起,天下大亂,“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因此要“一同天下之義”,天子的意見應該代表天下的意見。墨子提倡以“尚同”來建立政治結構,人們放棄自身的是非标準,建立一個共同的标準,然後人人服從。“尚同”必須以“尚賢”為前提,如此才能避免獨裁專制,天子才能做到“一視而通見千裡之外,一聽而通聞千裡之外”。
五、節用
“節用”即指節儉省用。墨子認為,“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利于民者弗為”。這一主張是針對統治者提出的,墨子反對當時的統治者“暴奪民衣食之财”來享受奢侈的生活,對于人民生活困苦不管不顧,因此提出了“省儉實用”的原則,反對勞民傷财,強調增加生産,使萬民同利。
六、節葬
“節葬”是“節用”的一部分,但是墨子為了反對儒家提倡的“厚葬久喪”的禮儀将之單獨提出。墨子認為厚葬久喪不僅浪費财富,而且耽誤正常的生産活動,久而久之會使得民貧國衰,因此應該“節葬短喪”,不要過多勞民傷财。這也是墨家實用主義的一個表現。
七、非樂
“非樂”即反對音樂,這裡的“樂”有着更廣泛的内涵,可以指一切“美的東西”。墨子認為,雖然音樂是所有人都喜歡的美的事物,但在當時社會中,隻有極少數人能夠享受,而他們的享受都是“暴奪人衣食之财”、“厚措斂乎萬民”而來,因此,這些東西對于民衆的整體利益而言也是不利的。墨子認為應該在人民生活富足之後再考慮“求麗”、“求樂”。
“故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
八、天志
墨子是有神論者,他說天是有意志的,并且應該以天的意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标準。而天的意志便是自己提出的一系列“兼愛”、“非攻”等主張,古代聖王之所以開創盛世,便是因為合乎天志,遵從了這些主張,而曆史上的暴君因為違背天志所以遭到天譴。墨子的“天志”主張是對儒家“天命論”的批判,他認為人的命運并不是确定的,隻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順乎天志,便能夠得到上天的獎賞。“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
九、明鬼
墨子嘗試論證鬼神的存在,并且能夠公平地裳賢懲惡,任何人都無法幸免,以此來警示統治者慎言慎行,從而維護廣大百姓的利益。他希望借着宗教鬼神的力量來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起到揚善避惡的社會功能。
十、非命
“非命”即指反對命運,他認為人的禍福全靠自己的行為,全靠個人意志決定,而不是由命運安排,順天志而為則得福,逆天志而為則得禍,因此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
墨子的“天志”、“明鬼”、“非命”三個主張,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天志”在墨子的哲學裡便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規律”,人要按照客觀規律行事;而人的命運便在于自身是否遵從規律,全靠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其他東西決定的;鬼神的存在則是驅使人們遵從規律的一個動力,因為鬼神根據人的行為決定獎賞和懲罰。這三個主張實際上是墨子試圖以鬼神之論為自己的政治思想提供保障。
墨家學說立足于社會底層,為大多數百姓而發聲,承擔着沉重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當時得到了許多弟子的追随。而墨子更是身體力行,以一種苦行僧的方式默默實踐着自己的理論,并影響着身邊的追随者,形成了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墨家團體。每一個墨者都是一位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犧牲精神,“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成為了那個混亂年代裡耀眼的明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