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閱讀理解答案四年級上冊?《童年趣事》鄧純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童年趣事閱讀理解答案四年級上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童年趣事》
鄧純江
我生在農村長在鄉下,父母、祖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
有人贊美中華民族是最能吃苦耐勞的民族,中國農民是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我深有同感。
我熱愛農村,我喜歡農民!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農村環境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率真的童年》是前些年寫的回憶錄的一部分,願與老年朋友共享。
率真的童年
望八之年,居家賦閑,
歲月蹉跎,光陰荏苒。
遙想幼時,童趣多多,
撷取一二,與爾同樂。
我的童年是在成都近郊的石闆灘(現劃歸新都區)鄉下度過的,故鄉,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一、上樹摘果
鄉下的孩子,能夠溫飽已經不容易,能吃上點水果,更是難得的享受。
不過也有例外,我家有一戶鄰居,姓餘,他屋前有兩棵枇杷,樹不大,但有些高,由于枇杷個頭小,果肉薄,賣不成錢,沒有什麼經濟價值。每年五、六月份到了枇杷成熟的季節,總是鼓勵我們,誰能爬上去,誰摘下枇杷就歸誰享用。
鄉下孩子都會爬樹,我也不例外,這是平時練就的一項基本功,爬樹的時候,手足并用。用足夾加緊樹身,雙手環抱樹幹。手向上移動一次,再放松兩足。跟着向上移動,這樣一緊一松,手足輪換,不消幾分鐘,四、五米高的樹很快就爬了上去。
在鄰居面前,我和小夥伴毫不客氣,甩掉身上的外衣,一邊爬枇杷樹,一邊摘樹上的枇杷,嘴裡還哼着小曲,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
吃的舒服,玩的盡興,互相比誰爬的快,誰摘的多,誰唱的好聽。
從樹上下到地面,除了累以外,還真有些緊張。害怕父母知道會受責罰。因為我是家裡的獨苗根子,凡有點冒險的事兒,都不讓我去做,萬一摔傷怎麼辦!
二、水田摸魚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農村尚未使用農藥化肥,農業盡管落後,但土地沒受污染,空中飛鳥成群,水中魚蝦甚多。
我家有一塊租種的冬水田。一年隻種一季水稻,冬春兩季蓄水,以備來年春天制作秧田時缺水之需,小小一塊冬水田,由于終年有水,生機盎然,春天蝌蚪成群,黑乎乎一群群,一片片蔚為壯觀,夏秋種一季水稻,産量比普通稻田高。水稻收獲後,冬季即蓄水,水中常有魚蝦遊弋,不僅引來鹭鸶等飛鳥前來覓食。我和我的小夥伴也常常卷起褲腿,下水摸魚。
摸魚的方式很特别,不是用手摸而是用足踩。水淺處,看得見水下泥土,不可能有魚,水深處,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黑色淺坑,才是魚栖息的地方。也不是每個淺坑都有魚,判斷的方法是用足輕輕一踩,若隻冒幾個氣泡,則是無魚的地方;反之,若濺起水花或直接觸碰足闆,那一定有魚。再用手去把魚捉上來。
花上一、二個時辰,總能捉上兩、三斤魚,拿回家中,全家可以美餐一頓,不過,吃魚遠不如捉魚樂趣多多。
三、林地采菇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農村林木很多,每家每戶都是林木環繞,顆顆大樹點綴其中,客家人稱為“林盤”。鄉下農村都燒柴竈,豆杆、麥杆、玉米杆、稻草都是燃料。遇到農閑,背上一個背簍,到屋後的“林盤”中砍些枯枝廢葉,不消半個時辰,滿滿一背簍的柴火就能背回家,燒一、兩餐飯還是夠用的。“林盤”中除柴胡外,還生長一種高營養的食品——蘑菇。野生蘑菇喜歡陰濕,在高溫多雨的季節,生長極快。
我家近鄰有個大院,屋前竹林很多,主人為了防盜,結成籬笆,外人不能從屋後進入,有一天,天氣悶熱,老天下起了“天冬雨”(客家話:暑天降雨),也未能解暑。雨停後,我從鄰家樹林中經過,發現一群白色蘑菇,約有六、七朵,朵朵光鮮可愛,這是蘑菇中的珍品-雞肉菌。
當即我用一隻竹片,削尖後用來刨土。土刨開後,露出了蘑菇的錐形圓根 ,很像胡蘿蔔的尖錐,隻是顔色不同,一紅一白,采摘時,不能連根拔出,要留下一部分原根,相當于菌種,隻能收獲根的3/4左右。然後,把刨出的土回填,過上一些時間,有了合适的條件,它又會再次長出來,一茬又一茬。當然,還得保守秘密,不能讓外人知道。
四、稻田捉蟲
農村的夏秋季節,草木繁茂,農作物生長極快。
草叢中,稻田裡活躍着多種昆蟲。其中一種,既有些像蝗蟲,又有些像蟋蟀。但比蝗蟲稍小,比蟋蟀稍大的蟲子,當地客家人稱之為“油炸妹兒”,它肉質鮮嫩,是孩子們心中的美味。
又在那兒長在草叢中,身在稻田裡,平時很難捉到它。但在收割稻子時卻不一樣,大人們在前面割稻,後面跟着些小朋友,緊緊地盯着田中有沒有“油炸妹兒”飛出,随着田裡的稻子越割越少,“油炸妹兒”也越來越密集,有飛的,有爬的,甚至向你身上飛來。這引的孩子們十分興奮,來一個捉一個,來兩個捉一雙,最後總能收獲一大把。扯上幾根狗尾巴草,把他們串在一起,少說也有幾十幾上百隻。
到了晚上把捉到的“油炸妹兒”一隻隻從狗尾巴草上取下來,放在一個盆子裡摘去翅膀,去掉兩足,再往鍋裡,用幾滴油微微煎一下,香味四溢,不僅小孩吃的歡,連大人也來湊熱鬧,吃上一、兩隻,啧啧稱贊,真好吃!
五、過年“走人戶”
“走人戶”是客家話,就是走親戚的意思,過了年,從正月初二開始,客家人開始“走人戶”這是孩子們最激動的時刻,激動的原因有兩有三個。
一是“走人戶”必須穿新衣服。普通的農家孩子,不到過年很難有新衣服穿。過年卻不同,把孩子打扮的一身新,新衣,新帽,新鞋,新褲,那是必不可少的。能體現全家人對孩子的關愛和祝福,凝聚全家人對孩子的希望。從種棉到紡紗,從織布到印染,再縫成漂亮的新衣服,到了過年的時候,穿在孩子身上,孩子們高興,大人們心裡也溫暖。年後“走人戶”,這是一個展示的機會。早早起來吃了早飯,穿上新衣,走在路上,十分精神。到了親戚家,得到長輩的誇獎,心裡樂滋滋的。
二是“走人戶”能吃上美食。年後請客,那是馬虎不得的,不那麼寬裕的農家,甯肯過年節省一點,也不可年後慢待客人。特别是一家當中的頭一次請客,宴席上美酒佳肴,可多可少,但有兩樣菜不能少。一樣是公雞制作的半雞肉。碗中要有雞頭,雞尾。而且要有雞頭,對着上位,雞尾朝向相反的下位。隻能看不能吃,另一樣是老臘肉,一式兩碗,這是主菜之一。加上其他菜肴,客家人稱為“九鬥碗”。實際上尚不止九樣菜,泛指宴席豐盛的意思。佐餐的飲品,多為玉米或高粱烤制的燒酒。幾杯下肚,不勝酒力的人往往會醉得一臉通紅,正餐盡管豐盛,但孩子們覺得拘束,遠不如餐前餐後的零食,如紅紅苕片,沙胡豆,炒花生,大紅棗,吸引孩子的眼球,你抓一把,我拿幾個,揣在身上,一邊吃一邊耍,那才帶勁。
三是“走人戶”能同小夥伴玩耍。,到了親戚家,往往會遇到年齡相仿的小夥伴,一年到頭,難得聚在一起,一旦聚會,十分親熱,各自使出自己的絕招。有的扯響黃,有的打彈弓,有的掏鳥窩,有的打水漂,......和和氣氣,親親熱熱,快快樂樂,不知不覺當中就到了就到了該分手回家的時刻。
當年,我最愛去的是我表弟家,他家是一個大家庭,十多口人住在一起,很是熱鬧,我表弟叫廖品章與我同庚,隻小一個月,住在新都木蘭寺周邊的鄉下,離石闆灘近十多裡地。每次他家請客的日子,我和祖母都會去,通常在石闆灘場頭雇上一輛雞公車,嘎吱嘎吱不到一個時辰,婆孫倆就到他們家。他家人多,客也多,嬢嬢(表弟的母親)特别疼我,除有好吃的零食外,還塞上一個紅包。讓表弟伴我玩耍。表弟長在鄉下,十分腼腆,怕見生人,不愛說話。同我十分投緣,他教我很多小玩意兒,如射彈弓,爬樹子,噴水槍,打水漂,玩紙牌等。白天一起玩耍,晚上一床睡覺,到了分手的時刻,都有種依依不舍的感覺,更難的是這種感覺,久而不衰,一直保留到現在。
六、節日看大戲
農村集鎮時興趕場,到了趕場天,鄉親們銷售自己多餘的農産品,并買回生活必需品。實在沒有購買的,借趕場的日子,會會熟悉的親朋好友,一起去茶館品品茶,談談莊稼,唠唠家常,也樂在其中。
除趕場天外,農村的節假日還有春節、端午、中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東山場每年一次的廟會。輪流舉辦,盛極一時。
石闆塘的廟會最負盛名,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連續五天。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目,有些像現在的商品交易會。遠近客商,聞訊而來,主會場設在石闆灘的沿原河壩,各種吃食,各類玩藝,各種商品,應有盡有。更為難得的是還有午、晚兩場大戲,連演五天,午場設在是在離場稍遠的七裡壩,在臨時搭建的田野上的舞台演出,而且免費觀看。
劇團是商家集資,袍哥碼頭出面請來的,雖然不是很正規,但表演都很賣力,一到中午,草草吃了午飯,便邀約小朋友來到七裡壩,聽着開場前的鑼聲鼓聲,内心的喜悅激動,難以名狀。
還記得,有一次演的是川戲“龍鳳呈祥”。台上一男一女,男的扮演的劉玄德,扮演一女的孫尚香。年輕貌美,着裝鮮豔華麗,兩人的唱唸做打,一招一式,伴着川劇的大鑼大鼓,演繹着驚險喜慶的劇情。
大約過了三個小時,太陽慢慢偏西,戲也結束了,我們和鄉民們一起,傍着太陽的餘晖,議論着劇情,三三兩兩走在回家的大路上。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就是這樣靜靜的度過的,我的家境算不上好,我的命運更有些不濟,母親過早的去世讓我更親近大自然,甯靜和諧,蔚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潺潺的流水,綠色的田野,率真的童趣,我和我的農村小夥伴們就這樣一天天長大,直到上學的年紀。
郭成/編輯設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