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07:24:27

提起《六國論》,如今通常指的是蘇洵寫的那一篇,一方面是因為中學教科書的選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一篇文章确實寫得還算不錯,有一些現實意義。

但在北宋,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寫《六國論》是一樁美談,被士林稱贊。當然,這個“稱贊”并不是說他們文章寫得多好,隻是“互相吹捧”而已。

實際上,蘇轼、蘇轍兩兄弟的《六國論》非但寫得不好,甚至可以說是胡說八道,幼稚可笑。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1

蘇轍的想法非常幼稚,蘇轼的文章更是胡說八道

蘇轍的《六國論》作為文學作品來說,評價很高,曆來認為其“甚得天下之勢”。但作為一篇政論文,這篇文章就顯得很膚淺了,既沒有現實意義,也沒有曆史價值。

這篇文章講了什麼事呢?蘇轍表達了一種非常幼稚的觀點,即六國為何被秦國消滅,以及如何能改變被消滅的命運。

蘇轍開篇明義,總結六國被秦攻滅的原因,即:

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翻譯過來就是,六國的那些有智謀的人太愚蠢了,都是目光淺顯之輩,根本就沒看明白天下大勢所在。這話說得年少輕狂,而在論證這一觀點的時候,也暴露了蘇轍作為一個年輕人,在見識上的缺陷,即太過理想化。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2

蘇轍在表達這一觀點之後,給六國出了一個自以為絕妙的主意。

他認為,六國的關鍵就在韓、魏兩國,因為它們是鎖死秦國東出的要沖。而要阻止秦國東出也很簡單,隻需齊、楚、燕、趙四國大力支持韓、魏,讓他們與秦國死磕就夠了。但現實卻是,韓、魏依附秦國,齊、楚、燕、趙被“遠交近攻”,逐一削弱。

蘇轍也是據此認為,六國之士都沒有見識,是一群貪圖尺寸之利的井底之蛙。

然而他并沒有想過,韓、魏願不願意以舉國之力幫助四國阻擋秦兵;也沒有考慮過,齊、楚、燕、趙四國願不願意全力為韓、魏提供援助。以當時的态勢來說,七國都有一統之志,齊、楚、燕、趙趁機削弱秦、韓、魏三國國力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而事實上,曆史也多次證明,六國聯盟根本就無法穩定存在。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3

如果曆史真能按照蘇轍設想的那般發展,他的“計謀”倒是可以實現;而在實際上,蘇轍的想法卻沒有一丁點兒現實價值。他的《六國論》之所以被一些文人看好,隻不過是文章寫得氣勢十足罷了。

如果說蘇轍的《六國論》太過理想化,那麼蘇轼的《六國論》簡直就是“睜着眼睛說瞎話”了。

蘇轼的《六國論》沒有講述六國為何滅亡,而是大講特講為何六國久存而秦國速滅,最後歸結于“養士”二字,明顯帶有濃重的私心和私利。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4

在這篇文章裡,蘇轼認為秦國能統一六國沒什麼了不起,而六國能存在如此之長的時間,說明其制度要比二世而亡的秦國好得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在于,六國的貴族們争相養士,這對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蘇轼所說的“士”,并不是後世所說的“士人”階層,而是指那些容易引起社會動蕩的人,包括“智、勇、辯、力”四類。簡單來說就是:太聰明的、太勇武的、會忽悠的、能力太強的,這四類人都是不安定分子,需要特殊對待。至于那些愚樸的農民百姓,就應該用來無條件奉養這四類人士。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5

在蘇轼看來,如果能将這四類人招到麾下,其他的百姓即使想要造反,都找不到領頭的人,社會自然就安定了。

為此,蘇轼還要硬生生地在曆史上找例子,甚至不惜歪曲史實,這也是蘇轼的一貫作風,王安石等人看不上蘇轼也正在于此。

蘇轼說,秦二世而亡就是因為過于相信法度、秩序,沒有了養士的風俗,以至于之前被供養的“智、勇、辯、力”四類人士在民間鼓吹,社會動蕩。楚漢争鋒之後,四類人士損傷慘重,所以社會相對穩定;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雖然也重視法令,但因為吳濞、淮南、梁王等人重視養士,所以社會才會較為安定。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6

然而事實卻是,漢初幾代帝王為了解決這些擅于“養士”的人而消耗大量國力,以至于七十年都無力對抗匈奴。而正是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逐漸清除了這些毒瘤,收回了“智、勇、辯、力”四類人士在社會上的特權,才使得漢朝日漸強大,最終逐寇大漠,飲馬陰山,揚鞭塞北,聲震異域。

蘇轼熟讀史書,自然不可能記不住這麼簡單的史事,他隻是在故作驚人之語,通過“唱反調”的形式來引起士林關注而已。通俗點來說,不說“狗咬人”,偏說“人咬狗”,以此吸流量,博眼球。這種事情蘇轼在當時經常做,也被很多人诟病。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7

所以,蘇轍的《六國論》雖内容幼稚,但文風依然值得稱道,而蘇轼的《六國論》卻早就泯然衆人,鮮有人提及了。

相對來說,他們的父親蘇洵的《六國論》影射了一些現實,影響力更大一些。雖然受眼界的限制,蘇洵對于現實的觀察并不透徹,但卻也在情感上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8

蘇洵的《六國論》雖有現實影射,但眼界卻顯不足

蘇洵的《六國論》也是開篇明義,提出了六國破滅的根由,即: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

其“弊在賂秦”一句,是全篇主旨,也刺在了很多人的痛處,引起了士林共鳴。雖然當時以及後世的很多人并不是很認可蘇洵的觀點,但也多認為這并不是蘇洵的見識不高,而是有意的“借題發揮”。

蘇洵在這篇《六國論》裡“借題發揮”了什麼内容呢?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9

蘇洵認為,韓、趙、魏、燕、楚五國都懾于強秦,為圖一夕安穩,争相割地;而齊國雖然沒有這麼做,但卻目光短淺,不能相助五國,所以最後孤立無援,難逃敗亡。

他用燕趙兩國與秦國的作戰來舉例,說趙國五戰強秦,三勝兩負,而趙國的衰落就是從賄賂秦國開始的;燕國更是敢于與秦國作戰,而其滅亡也是燕太子丹遣荊轲入秦進獻地圖導緻的。

衆所周知,趙國後來之所以不能與秦國抗衡,正是因為屢次與秦軍作戰失利,國力耗盡;而燕太子丹遣荊轲入秦的目的也根本不是進獻地圖,而是脅迫甚至刺殺秦王。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10

蘇洵對原因和結果避而不談,明顯是另有目的。他隻是想得出一個結論,即六國的整體實力要遠遠超出秦國,而六國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不團結,争相“賂秦”,使得秦國更強,六國更弱,最終身死國滅。

而蘇洵之所以想要得出這個結論,其實是在影射宋朝年年對契丹遼國賠款的現實,所以他在文章的結尾說了一句非常“誅心”的話: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從當時的社會現實來說,宋朝年年給遼國賠款,即所謂的“歲币”,雖然大的戰事停息,但邊境之上卻屢有小股遼軍入境劫掠。

乍一看,遼宋之間的關系确實和當年的秦與六國很像,但實際上卻并不一樣。蘇洵隻是看到了兩者在表象上的相似之處,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宋朝為何會年年給遼國歲币。

蘇轍蘇轼之間的關系如何(三父子同寫六國論)11

從根本上來說,奠定宋朝年年給遼國賠款的“檀淵之盟”,實際上在訂立之初就是一種“滅遼之策”,這個問題會另開一篇文章進行詳細的論述。

如蘇洵這般的士人囿于社會地位,接觸不到當時宋朝真正的隐秘,所以在很多問題上的觀點都是非常狹隘的,這也是眼界不足所帶來的通病。


未來在黑夜隐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