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豔
贛州古城區的一個公園裡,矗立着一座高2.7米的人物青銅雕像,雕像人物一身便裝,手握鐵鍬,有力地站在地面,目光如炬望向遠方——他正是贛州人民千百年來一直懷念的北宋水利官員劉彜。據《贛州府志》記載,劉彜擔任虔州(今贛州)知州期間,做了三件大事,這“三把火”不僅解除了虔州的水患難題,還為虔州營造出一派清明氣象。
如果說水患實屬天災,那麼,尚巫鬼、棄親子便是惡俗了,劉彜決定一改這些不良風氣。
當時的虔州,人們崇尚巫術,有病不求醫問藥,反而迷信鬼神。劉彜微服私訪時,經常目睹百姓燒紙錢、招鬼神,對此陋習深惡痛絕。一天,他又暗地查訪,剛好遇到一個巫婆手拿木制寶劍,跳來跳去,口中念念有詞。原來是一戶人家的夫人生病,卧床不起,家人便請來巫婆問神,去病消災。
圍觀群衆裡三層外三層,劉彜擠過人群,對正施“仙術”的巫婆大喝一聲:“瘋婆子,别再裝神弄鬼欺騙大家了!”又轉而對主人說道:“生病應當尋醫問藥,怎麼能相信這等把戲?”在詳細詢問過病人的病情後,派人請來城裡著名的張醫生。張醫生一番望聞問切,開出藥方,不幾日病人就恢複了健康。
醫藥的作用不僅令當事人心服口服,就連圍觀群衆也深受教育。在劉彜不遺餘力地教育與推廣下,當地百姓終于改變了崇尚巫術、不信醫藥的情況,風氣大為改觀。
不過,當地還存在另一惡習——溺嬰棄子,劉彜又燒起第三把火。
那時,貧困的家庭迫于生計,經常會把剛出生的孩子扔掉或溺死,對于這種慘絕人倫的作法,劉彜一方面在各處張貼榜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強調在虔州嚴禁溺嬰棄子,如若發現,将按本朝律例嚴懲;一方面,又鼓勵百姓收養棄子,出台政策獎勵收養者,同時還設立舉子倉,專門用來養活棄嬰。
獎罰并舉、福利并行等政策的施行,有效地遏制了舊習俗,虔州呈現出一派清明景象,受到教化的當地百姓對劉彜更是感激不盡。
劉彜知虔州燒的三把火,不是新官上任興緻所至,而是切切實實雷厲風行的實幹。他主持修建的福壽溝直到今天仍在“服役”,使贛州古城免受洪澇災害;他移風易俗,便得贛州“甘露普降”,呈現出新氣象!
不僅如此,劉彜在任其它地方長官時,也作出許多諸如 “恤孤寡,作陂池......平賦役,抑奸猾”的惠民之事,有鄉人記載劉彜的功績,稱贊他為“治理的典範”。
劉彜“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心隻為百姓謀福祉,用自己的才智與實力為百姓幹實事,讓千百年來的人民對他念念不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