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提倡的恕道

孔子提倡的恕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3:31:27

何為“明”?用現代的詞語解釋,明智、明察秋毫、明白的意思都有,老子的解釋“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左傳》說:“知賢之謂明。”《春秋》:“明者知賢不肖,分明黑白也。”不論是對事還是對人,看得清楚、想的明白大概可以算“明”了。子張曾經說過孔子何為明,孔子的回答與上述對明的解釋都不一樣。《論語.顔淵篇》第六章記載了子張與老師的這段對話,其原文是: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孔子提倡的恕道(孔子在解釋明時)1

“浸潤之谮”,谮的讀音是zèn,讒言的意思。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這句話的注釋為“浸潤,如水之浸灌滋潤,漸漬而不驟也。谮,毀人之行也。”像水那樣一點一滴慢慢的浸潤,使人難以察覺,這種讒言最容易讓人忽視。故“浸潤之谮”也就是形容讓人不易覺察的讒言。

“膚受之愬”, 愬sù,誣告的意思。比較常見的有兩種解釋,第一種以朱熹的注釋為代表“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謂‘剝床以膚,切近災’者也。愬,愬己之冤也。”如同肌膚切身感受到傷害一般的誣告、诽謗。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提到了另外一種解釋“如皮膚受塵垢,當時不覺,久乃覩其不淨。”如果皮膚上落了塵垢,人很難察覺,時間久了就會不幹淨了,與“浸潤之谮”的意思相近,所以認可這種解釋的人并不多。

孔子提倡的恕道(孔子在解釋明時)2

本章的譯文是,子張問何為明。孔子說:“像水浸潤物體那樣令人難以察覺的讒言,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诽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稱之為明。暗中挑撥的讒言和直接的诽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孔子提倡的恕道(孔子在解釋明時)3

像水浸潤物體那樣令人難以察覺的讒言,一點一滴的影響着聽者,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就會對讒言從半信半疑慢慢變成深信不疑。所以就有了“戈培爾效應”,也就是重複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管理者一定要有防範“浸潤之谮”的意識,對于任何事物都應該學會從正反兩個方面去分析、研究,不要輕易下判斷。另外一種情況,言之鑿鑿的誣告往往産生的很急迫,使聽者來不及詳細思考,經常會陡然間鋪天蓋地的爆發。對于情緒掌控不好,很容易犯輕易判斷的錯誤,甚至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決定。所以下判斷、做決定時應該慎重,也就是前面孔子講過的其言也讱。對于這兩種難以察覺之言論能及時察覺,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人其心之明,不易被蒙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