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有言:“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意思是說,你看到是虛的,其實是實的,看到是實的,其實是虛的。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事物的表象和本質往往有着天差地别。
我們能看到的,往往隻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并不是所謂的真相。
01
眼見不一定為實
《醒世恒言》中有一句話說:“眼見方為是,傳言未必真。”
意思是說,你親眼所見到的才是事情真相,别人傳來的消息不能當真。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呂氏春秋》裡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時,旅途困頓,三餐不繼,大家很多天沒有吃飽飯了。
一天,顔回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熟時,孔子卻看到顔回正偷偷用手抓飯吃,心中不快。
待到飯上桌後,孔子說:“我剛剛夢到先人,就先把幹淨的飯拿來祭祀祖先吧!”
顔回慌張地說:“不行,這鍋飯我已吃了一口,不能用來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顔回不好意思回道:“有灰塵掉進了鍋中,白米飯丢掉未免可惜了,我就拿起來吃掉了。”
孔子聽後,面有愧色地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
這是在說,即便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連孔聖人也會輕易懷疑顔回的品格,更何況你我呢?
但孔子能迅速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疑慮,反躬自省,那我們呢?
說到底,眼睛看到的始終是表象,拓寬視野,看到别人看不見的地方,你才能閱盡世事。
02
偏見,比無知更可怕
《荀子》有言:“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般人的問題,往往在于容易受到局部偏見的蒙蔽而看不清大局。
偏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所以每個人心中的真相也不一樣,但真相永遠隻有一個。
當你抱有成見去看事物時,認知會越來越狹隘,你看到的真相,永遠都隻是假象。
我們都聽說過盲人摸象的故事。
有五個盲人都想知道大象的樣子,但天生眼睛看不見,隻能用手來感知。
第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是一根大柱子!”
第二個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忙說:“錯了錯了,大象又粗又長,就像是蟒蛇。”
第三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反駁說:“你們都不對,大象其實像一把大蒲扇。”
第四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身體,就說:“大象明明就是一堵牆嘛,又厚又結實。”
最後,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大聲說:“你們全都錯了,依我看,這是一根粗繩。”
為此,五個盲人固守自己的偏見,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争吵不休。
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都是錯的。
心中隻有偏見的人,永遠無法看透事物的真相。
佛家有雲:“去我執,除偏見,萬物通達于心,無量無邊。”
切忌,别在這昭昭日月的社會裡,做一個睜着眼睛的盲人!
你隻有抛棄成見,打開自己的思維,才能突破固有的認知水平,看到事情的真相。
當你不再以自我經驗為中心,凡事先接受後内省,多包容少擡杠,才能對人性明察秋毫,對世事洞若觀火。
03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很認同一句話:“認知,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你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你的一生也都在為認知買單。
我們中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會輕信自己的眼睛,管不好自己的偏見,在自己的認知思維牢籠中不斷掙紮。
但是如楊绛所說:“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與層次呢?不妨做到下面三點:
1、深度思考
有學位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才華,有才華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智慧就是認知的本質,比知識文化的維度更高。
想要提升認知水平,知識技能的積累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多時候,認知水平的提升就是在你看到一些淺顯的問題後,能夠多思考一會,然後明白它深層的含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2、終身學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時代在變化,認知在更叠,如果你停滞不前,那你就是在退歩。
那你的三觀和認知,也會變得越來越狹隘,如坐井觀天。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
一路前行,一路學習,當你的知識密度越高、見識越廣時,你的認知思維能力也會越高。
你看待事物就不會停留在自己的認知偏差中,不會輕易被表象所迷惑,可以看到各種表象背後的本質。
3、升級圈子
普通人的圈子,講的是閑事八卦,想的是生存;
生意人的圈子,說的是利潤經營,求的是财富;
智慧人的圈子,談的是格局成長,追的是真理。
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圈子,有着不同的思維認知。
所以,和優秀的人同行,打開你的視野和格局,你的生命層次也會不斷提升。
與朋友們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