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知道該怎麼去處理感情,于是,他們選擇了最“笨”的辦法,那就是不計成本地付出,他們天真地認為隻要自己對一個人好,愛情就一定會開花結果。
他們似乎忘了,愛情并不是建立在不計成本地付出的基礎上的。
愛情就像是一個數值為十分的天平,在兩段的每個人各自保持五分才是一個最好的相處狀态,倘若一個付出了七分,那麼為了維持數值平衡,另一個人隻能付出三分。
這樣一來,愛情天平就會出現傾斜,付出多的那個人已經對自己的愛情深信不疑,而付出少的那個人可能随時都計劃着離開。
因為付出得少,所以離開的時候所造成的損失也少,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愛情裡總是愛得越多的那個人,受的傷越重。
付出的多少從來都不能衡量一段愛情的好壞,真正看出感情的好壞,主要在于兩個人對待愛情的态度是否如一。
在兩性關系中,比起傻傻付出,利用共生效應建立的愛情,才更長久。
什麼是情感心理學的共生效應?
植物界有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單個植物生長的葉片很稀疏,而多個植物簇擁在一起生長的時候,就會枝繁葉茂,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生物現象稱之為是共生效應。
不僅是植物界,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個人辦事的效率總是很慢,兩個人一起做某件事就會做得又快又好,而這種現象落實在兩性關系中,就被稱之為是“共情心理”。
在兩性關系中,随着時間地推移,男女之間地接觸愈發的深刻,相對應地付出的也就會越多。
在這樣一個相互付出的基礎上,異性之間通過共情心理的影響,從而更容易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與此同時,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标——獲得愛情的甜蜜和美好,那麼男女雙方在相處的時候就會不斷深入到對方的情感中,體會對方的苦與樂。
由此,兩個人達到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态,看得到對方的閃光點,也能夠包容彼此的缺點,并且會朝着彼此的優點逐漸靠近,然後成就更優秀的感情。
兩個人結緣的最大意義就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長
有些人總是把感情局限在一個物質上,覺得自己對一個人好,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事實上,沒有哪段感情是僅僅依靠付出而走到最後的。
一段感情之所以能夠從一而終,最重要的就是兩個人能夠利用共生效應,彼此成就,相互成長。
頻繁地聊天,以對方為中心這些都是很多人在愛情中容易觸碰的一個誤區,因為喜歡一個人,愛一個人而迷失了自己。
事實上,愛情是遵循馬太效應的,也就是說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傻傻地付出而不去考慮後果,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卑微的地位上,從此便很難掌握愛情的主導權。
托馬斯·摩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靈魂伴侶,就是一個讓我們感到自身與之深深聯系在一起的人,好像彼此的溝通和交流不是出于凡人的刻意努力,而是憑借神的導引。”
善于經營愛情的人懂得如何在愛情裡點到為止,可以付出,但不是不計成本。
相對于物質上的付出,他們更加傾向于在精神上的投資,然後獲得靈魂上的共鳴。
利用好共生效應,愛情才會開花結果
愛情這件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讓人體會到甜蜜的時候,所以沒有采取适當的措施,哪怕開始的時候你侬我侬,最後也會走到相看兩相厭。
所謂共生,就是能夠站在一個融合的角度上,去進入對方的世界裡,切身體會另一半的喜怒哀樂,然後掌握處理愛情的更好方式。
共生效應能夠讓兩個人明白彼此在一起的意義是達到靈魂上的契合,而不是簡單地吃飯,穿衣,前者能夠讓愛情曆久彌新,後者卻隻會讓愛情在一個沒有新鮮感的狀态下,逐漸地失去生命力。
黑格爾在《美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愛情要達到完美的境界,就必須聯系到全部意識,聯系到全部見解和智趣的高貴性。”
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喜怒哀樂。
隻有兩個人勢均力敵,隻有兩個人同步成長,隻有兩個人利用共情心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才能夠讓這段愛情以一種積極且穩妥的方式朝前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