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劉慧偉
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糖尿病中醫定義為“消渴”病,根據辨證論治,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虛症,其病因主要表現為素體陰虧、先天禀賦不足,引起其發病的外因則主要集中在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精神刺激,情志失調,形體肥胖,外感六淫,過度疲勞等方面。
消渴證的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标。病變的髒腑主要在肺、胃、腎,三髒腑相互影響。肺主氣為水之上源,輸布津液。肺熱受損,則津液不輸,随小便排出體外,故口渴多飲,尿頻尿多。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虧虛則虛火内生,上燔心肺則口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合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下洩,随小便排出體外,則尿多微甜。
糖尿病臨床上典型症狀表現為尿多,食多,飲多,尿甜,總體是由于陰虛内熱導緻,證候表現多樣,典型的有三個證候,即是陰虛内熱證、氣陰兩虛證和陰陽兩虛證,曆代醫家根據髒腑分布位置将消渴病分為“上消”、“中消”、“下消”。糖尿病遷延日久,髒腑功能必受損,進而影響脾腎的水液,及其他物質的運化而淤積身體内外産生多種病證。
關于糖尿病辨證論治,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分為“上消”、“中消”、“下消”論治;以下逸仙藥師給大家介紹。
“上消”即以治肺陰虛,燥熱為總體。肺燥津虧證:症狀為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舌紅苔薄黃,脈數。如陰虛者而産生内熱口燥可與玉泉丸(由葛根、天花粉、地黃、麥冬 、五味子、甘草組成)益氣生津,止渴除煩且益氣和中。内熱津虧而氣陰兩虛可與二冬湯(由天冬,麥冬、花粉、黃芩、知母、荷葉、甘草、人參組成)養陰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由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組成,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清熱之功。
“中消”即以治脾氣陰虛,燥熱為總體。胃熱津傷證:一般表現為消谷善饑、口渴多飲、形體消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有力。如氣陰虛者可與七味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炒白術、甘草、藿香葉、木香、葛根組成),燥熱者可與玉女煎(由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組成),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諸藥共湊清胃滋陰。
據統計表明,陰虛燥熱與氣陰兩虛可占糖尿病的80%,且陰虛燥熱型的血糖得到控制後,熱盛證候很快改善,轉為氣陰兩虛。因此,氣陰兩虛證型幾乎貫穿糖尿病的全過程。
“下消”即以治腎陰虛,腎陰陽兩虛為總體。腎陰虧虛證:一般表現是尿頻量多、渾如膏脂或者尿甜、頭暈目眩,伴耳鳴、腰膝酸軟、口幹舌燥、多夢、遺精,舌紅少苔,脈沉細數。如腎陰虛者可與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組成)。
陰陽兩虛證:證侯多數為小便頻數、甚則飲一溲一、混濁如膏、面色黧黑、耳輪焦幹、腰膝酸軟、形寒畏冷、五心煩熱,伴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方藥金匮腎氣丸(由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牛膝、車前子組成)。陰陽兩虛證型多見于糖尿病後期,病程最長,合并症最多,血清胰島素嚴重不足,分泌功能受損。
随着時代變遷,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40%~60%缺乏典型“三消”症狀,辨證結果顯示,患者常有熱盛、陰虛、氣虛、陽虛四大基本證候。這四大證候是兩種或以上證候相互參見,可分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三個證型,臨床應區别診治。
平時治療消渴常用中藥有紅參、黃芪、山萸肉、枸杞子、山藥、玉竹、麥冬、葛根、天花粉、知母、黃連、何首烏等,但這些藥物使用需經辨證。
糖尿病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調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入,忌食糖類,宜适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水果、瘦肉、雞蛋等少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定時定量進餐,戒煙酒。适當運動,控制體重,保持情志平和,生活起居有規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