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有幾種境界?人的心境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心境有幾種境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的心境分為四個層次。
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對于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沒有必成之心,完全順從于事物的自然發展。當然他不是對于事物規律充分覺解後的自然适應,而是由于對規律的無知無覺,而不能不受自然的支配。
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中的人,是有着自己的事業心的。但是卻以自我需要為中心,很少顧及到社會的需要,當他的目标順應社會的需求時,也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比如秦皇漢武。但如果名利纏身,又因其對世事、人生的觀點有失偏頗,不能不常處迷惘之中,喪失對時事的正确判斷,從而在矛盾的旋窩中,不可自拔。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但知道要做某事,還知道做事時要考慮到社會的需要,不但要為這一時代做出貢獻,也會為下一代着想,因此他們要“盡倫”,即完成使命與責任,“盡性”,把握事物的規律。因其顧全大局,所以對自己物質上的要求不多,心靈可以平和甯靜。但如果他的道德追求不能實現,社會紛亂不堪,又不能看破時代的局限,那他心靈上的痛苦與孤獨也依然會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天地境界
這一境界中的人思想最高遠,最遼闊。他們不但為今人、後人考慮,也為前人思想,在他們心中,世事中的往、來、古、今,都是一體,世間上的人、物、天、地,亦都為一體。他們覺解到,人生于世間,不隻為已、為人,還要為世界;不隻為今生,還有為後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他們的思想穿越時空,所以他們毫不在意當世對他們的評價,尤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都是被當世冤屈緻死。但在他們死時,卻都堅信未來的世界會給予他們公正的評判。而莊子一生崇尚無為,卻并非不是真的“無為”,隻是覺得“有為”的條件不成熟,也就不做徒勞無功之事,轉而專心著述,留待後人完成他的心願。所以這些人不論生時是榮是辱,是福是苦,都對之一視同仁。因為在時間這個天秤上,除了他們為這個社會所貢獻的價值,其它一切都失去了重量,所以他們不争,他們争的是世間的真理、大道之明示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