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初心與使命?一所一百二十年老校的使命與擔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初心與使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所一百二十年老校的使命與擔當——
西北師大:彰顯特色 服務隴原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 通訊員 趙寶巾 高文博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讓我們大山裡的孩子,不用離開父母,就能得到好的教育!”西北師大外國語學院2022屆畢業生毛雨鑫拿着與叠部縣旺藏九年制學校簽訂的“協議書”激動萬分,從實習到就業,她都選擇留在家鄉,在鄉村教育一線綻放青春。
“我将秉承母校‘知術欲圓,行旨須直’的校訓精神,在新的崗位發光發熱。”該校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2022屆畢業生強科元經過層層選拔,通過人才引進渠道被靖遠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産登記事務中心錄用。
“之所以留在蘭州,是因為我和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該校2022屆會計專碩班畢業生汪松濤選擇在招商銀行蘭州分行打拼奮鬥。
……
紮根西部、服務隴原、建設家鄉,就是西北師大這所一百二十年老校畢業生的就業取向,到基礎教育第一線、去鄉村振興最前沿、服務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西北師大學子自覺将人生使命與腳下這片土地相連。
練就本領,堅守師範教育本色
在西北師大文學院主辦的“世紀中文”語文名師工作室系列講座中,該校中文系97屆傑出校友、隴原名師、省級骨幹教師盧衛東将“詩意”與“教學”相連,為未來從師者展現了語文教學老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在這種理念的培育下,我‘攢足’了未來站上講台的底氣。”作為一名師範生,該校文學院學生蔡靜十分感謝學校對自己的培養。
西北師大在每個師範專業學院設立中學名師工作室,選聘160名中學特級教師、骨幹教師進入學校外聘教師庫,深度參與師範生培養工作。
同時,為培養卓越教師,探索出由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教育實習實踐體系等組成的新型教師教育體系,構建了集“培養、研究、實驗、示範”為一體的教育辦學模式。
2018年,西北師大率先在國内提出“新師範”教育創新行動計劃,着力打造具有未來教育家潛質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卓越教師。
2019年,西北師大出台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100條舉措,以“新工科”“新文科”“新經管”及拔尖創新、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為引領,修訂師範專業以及其他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2021年,西北師大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民族共同體特色、服務西部發展特色”,推進構建“三區三州”全科教師培養。
2022年,西北師大構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專門通道,将通過前置招生組建4個基地班,培養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系列舉措,創建了具有“西北師大特色”的現代教師教育培養體系。
“這種模式拓寬了實習基地建設,為高校與中小學校協同育人架起了‘橋梁’,也讓實習與就業無縫對接。”西北師大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孫小春說。在師範生培養過程中,該校不僅注重理論探索,更注重實踐育人,建立了“UGS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
“從師大獲得的教學理念和經驗,我全部運用到了教學管理中。”宕昌縣城關第一小學校長尹倩倩參加完“影子校長”跟崗培訓後,為自己的學校創設了文化品牌。
聚焦内涵,打造特色教育高地
“培養一個美的種子,讓它在每個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不忘初衷,西北師大“美育團隊”連續8年行走在山鄉大地,将藝術的種子撒滿西北高原。
2014年,西北師大“美育團隊”走進甘肅省“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合作市,讓《我愛校園》《我愛祖國》等故事藝術化呈現,點亮了當地孩子的“藝術夢”。
2016年,該校落實教育部“結對子·種文化”活動要求,以“愛在遠山”行動浸潤鄉村課堂。
2019年,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項目啟動,該校在我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等推動中小學體育美育日常化、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2020年,該校在臨夏州中小學推廣《千字文》武術操,形成“中華武術 教育”的校園文化特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孩子心靈深處。
……
多年來,西北師大先後有2000餘名師生深入我省400多所中小學,開展體育藝術教育普及活動,捐贈了200餘萬元的樂器、美術用品等,建立起中國青年報“雛鳥伴飛愛心圖書館”;建設“甘肅省中小學美育課程試點學校”,受益留守兒童達4萬餘名。
同時,該校開展了“百名鄉村體育美育教師”專項培訓,幫助198名鄉村教師提升體育美育教學能力。還以“援教頂崗”教育實習為依托,為當地學校完善藝術課程體系。
如今,美育之花悄然綻放,每個受益學校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體育美育新局面。
新時代新師範新使命,西北師大在發揮師範院校教師教育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開展“互聯網 ”支教專遞課堂服務項目,在全省9個市州154個行政村的175所中小學和教學點,實施美術、音樂、英語、體育、語文、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等8個科目的“互聯網 ”支教服務項目。目前,已授課6300多個學時,教授學生9.2萬人次。
此外,該校構建了高校、政府、國内知名企業和中小學“四位一體”教育發展共同體,籌集了近3000萬元的資金和設備,為臨夏、宕昌等地中小學建設524間專遞課堂、60間同步課堂。
服務隴原,書寫一百二十年老校擔當
“打造數智賦能節能減排試點示範工程,形成‘數據中心 新能源’賦能碳減排的綠色發展新模式,探索具有甘肅特色的‘雙碳’經濟特點的低碳算力樞紐和綠色數據集群,以‘東數西算’工程助推甘肅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西北師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強教授反複研究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後,為我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撰寫了調研報告。
2022年5月,西北師大與慶陽市政府簽訂助力“東數西算”工程服務慶陽數字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重點圍繞定制化人才培養和就業服務、信息素養與大數據治理能力培訓、幹部挂職交流與技術支持、政産學研科研平台建設四個方面開展合作,着力解決“東數西算”工程建設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學校将和我的家鄉建立‘東數西算暨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基地’,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作為一名慶陽學子,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研究生馮俐深受鼓舞。這也是該校為促進學生就業所下的“硬功夫”。
據統計,今年春季以來,西北師大組織開展“線上 線下”同步專場招聘會122場,提供崗位需求50663個。
西北師大全員參與“訪企拓崗”行動,千方百計為畢業生開拓就業渠道。值得一提的是,該校校領導赴一線、走基層、訪企業、進學校、入廠礦,在為畢業生就業“牽線搭橋”的同時,促進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有機銜接,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人才支撐。
不僅如此,為服務地方,西北師大專家學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雷自強教授團隊圍繞沙漠化防控材料與技術開展研究,為25個單位和5項國家大型生态工程項目提供總面積超過2000萬畝的技術服務,産值超過15億元。
張繼教授團隊聚焦西北特色農業産業開發,為110餘家涉農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開發的30多套新工藝、新産品在20多家企業進行轉移轉化,産值近13億元。
把多勳教授、李巍副教授團隊承擔我省鄉村振興規劃、旅遊标準制定、民族地區鄉村建設規劃等200餘項。
……
無數西北師大人,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體現價值。“融入國家戰略需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我們基于新時代方位、辦學曆史經驗、學校發展實際的理性選擇和自覺行動。”西北師大黨委書記張俊宗表示,西北師大将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帶動全校師生員工全身心投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肅的新征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