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文章說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局部存在的但必須滿足一定的時間地點和主體,但這個體系是如何崩潰的呢?我做了以下分析。
周天子沒有起到維護宗法制法理化的作用,使以下犯上開始猖獗。魯國弑君自立
公元前973年,魯幽公姬宰被其弟姬沸弑殺,而後姬沸自立為國君,開啟了弑君篡位的先河,而身為天子的周昭王(西周第四位周王)既不加讨伐,也不興師問罪。這場發生在西周初期的弑君奪位以魯魏公的順理成章的繼承國君之位而簡單結束,雖然沒有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但卻違背了周王室的等建制度。如果這個事情發展到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這當然是屢見不鮮的事,春秋時期周王虛有其表,而西周初年的周天子就需要動用自己的武力來維護自己所立的規矩,從而達到震懾各路諸侯的目的,周天子直接忽視的做法無疑助長了貴族以下犯上,争權奪位的野心,以至于不守規矩的事漸漸多了起來。
弑君
晉國“兄終弟及”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姬費去世,而晉殇叔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晉國的國君的位置,而晉穆侯的嫡長子姬仇未能繼承君位(四年後姬仇在自己追随者的擁護下奪回了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周天子同樣沒有過問。但是這次情有可原,西周後期王室衰落,周天子自己也自身難保,長期陷于和戎狄的戰争的泥潭,沒有多餘的軍隊去插足他國之事。
晉國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取代晉國宗室,周天子接受曲沃武公的财物,不加幹涉追究,并冊封曲沃武公為晉國國君。自曲沃代翼,使弑君奪位近乎合法,春秋卿族力量開始擡頭,成為控制國家大權的主要力量。對鄭國七穆,魯國三桓,包括晉國以後的六卿都有一定的影響。以緻春秋禮崩樂壞,弑君三十六。三家分晉、徐州相王以後,周天子的利用價值已經被榨幹,各大諸侯紛紛稱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變味了。
周孝王的奪位
周懿王死後,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姬燮懦弱無能,姬辟方(周懿王叔父)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這是西周王室曆史上第一次出現違反宗法制繼位的,同時也是唯一一個。但周孝王能夠順利登基也是有原因的,周懿王同樣懦弱無能,為躲避戎狄攻擊而遷都陝西犬丘,導緻西周内部統治集團的不滿。而太子姬燮同樣懦弱無能,如若繼承王位再使西周王朝衰落,會有滅國的危險。正因為太子姬燮的不堪重任,給了周孝王可乘之機。不過,周孝王去世後,姬燮還是繼位為天子。算是給違背宗法制之舉一個交待。
周宣王的一己之私
公元前817年,魯武公攜帶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朝見周宣王,因周宣王喜歡公子戲,執意要求立公子戲為世子,于是公子戲被立為世子,魯武公死後,公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多年以後,公子括的兒子對此表示不滿,伯禦殺死魯懿公自立為君,後周宣王讨伐,伯禦被殺,周宣王另立公子戲的弟弟為國君。魯國的這場内亂,完全是周天子不顧周王室頒布的宗法制而造成的,因一人一時的偏愛導緻國家動亂,而公子戲本人也最終沒得到什麼好處,周宣王幹預魯武公立儲之事使周天子的威望大減,諸侯對周天子的态度發生了大變化。
周宣王
周幽王的貪圖享樂
周幽王和褒姒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對此我不加贅述了。周幽王因寵幸褒姒而要廢太子姬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作為姬宜臼外祖父的申侯聽到後勃然大怒,于是聯合戎狄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一幕。周幽王因為一時的歡愉而行廢長立幼之事,第一次完全違背周王室本身頒布推行并監督的政治制度,為廢長立幼開了先河,讓野心家有了借鑒的可乘之機。
烽火戲諸侯
國人暴動以後,土地私有化嚴重,井田制漸漸崩潰周厲王行暴政
周厲王繼位後,任用奸佞之臣,強行推行山河林澤國有化,達到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許人們上山砍柴狩獵,下河捕魚,緻使貴族和百姓的利益,使人們的生活以至于“道路以目”,嚴重激化了國内矛盾,得到了效果卻正好相反,人們對自己手中擁有的東西不單單想得到它的使用權,還想獲得它的所有權,即私有化現象開始出現,同時奴隸社會也開始解體。
國人暴動
周宣王不藉千畝
藉禮是首領親自耕種藉田的儀式,對生産集體的農業生産有鼓勵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于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藉禮也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虢文公勸谏周宣王,宣王不聽。因此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周宣王忘了根本,把原本屬于周天子自己的公田拱手相讓,成為了私田。到了三家分晉後,随着奴隸社會的解體,井田制也不複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終結了。
總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西周王室的全面終結,表明了制訂了規矩必須要有人嚴格監督,制訂和執行規矩的人自己要守好規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