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300多萬美英多國聯軍穿越英吉利海峽,在諾曼底海灘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對二戰及以後的世界格局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那麼,這場登陸戰是如何影響二戰和戰後格局的?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靜夜史認為:
1、加速了德國的滅亡
從1939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德國法西斯就在歐洲和北非肆意擴張,到1942年,德國已經占據了幾乎整個西歐、北歐,控制了除埃及之外的北非沿岸地區,向東則占領了蘇聯超過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地區。
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德國大舉入侵蘇聯,二戰中最慘烈的蘇德戰争拉開序幕,在蘇德戰争中,德國投入了龐大的兵力,除了海軍和空軍,陸軍超過60%以上都布置在東線戰場,足見希特勒滅亡蘇聯的決心!
為了反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奮起反擊,美英等國的援助也源源不斷通過摩爾曼斯克等港口輸入蘇聯,保證了蘇聯成功抵禦德國的入侵。
由于莫斯科會戰後,蘇德戰争陷入膠着,因此大量的德軍被吸引在蘇德戰場,導緻希特勒在西線和北非戰場上的兵力嚴重不足。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的失敗,就是德意軍隊兵力不足的體現。
所以,此時的美英聯軍大舉在法國沿海登陸,等于是從德國的背後插上一刀,這對于希特勒的打擊是巨大的。一方面,希特勒耗費巨資、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堡壘防線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希特勒将不得不在兩線作戰的基礎上發展為三線作戰。由于兵力更加分散,所以德國兵力必然捉襟見肘,覆亡的進程大大加快!
2、拯救了西歐國家
關于合适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美英等國内部曾進行過激烈商讨。最終在丘吉爾的堅持下,1943年7月10日,盟軍進攻意大利西西裡島,很快意大利國内爆發起義,推翻墨索裡尼政權,宣布投降。
丘吉爾的此舉,是為了保護英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埃及及蘇伊士運河的權益。而且因為意大利難比狹長,并不适合軍隊的大規模推進。再加上意大利北部和德國中間還隔着一個阿爾卑斯山,所以這裡不斷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戰場。
那麼,諾曼底登陸為什麼這麼晚呢?在蘇德斯大林格勒厮殺時,美英等國為什麼不在此時出擊?
這是因為,不僅希特勒痛恨蘇聯,連美英等國也拿蘇聯不當哥們!英美等國的設想是:讓蘇聯和德國在東歐瘋狂厮殺,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美英等國遲遲不出兵,目的就是讓德軍大量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
而進入1944年,蘇軍殲滅了大量的德國精銳後,戰争形勢終于明朗起來。此時,一個潛在的問題已經出現。
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戰況最為慘烈!德軍投入了大量的軍隊确保蘇德戰争的最終成功。但是事與願違,1944年年初,蘇軍發起了“10次斯大林突擊”,開始将德國侵略者趕出蘇聯國土。所以1944年以後,就是蘇進德退的時期。
此時的準備看戲的美英等國開始慌了,因為一旦德國敗亡速度加快,蘇德戰線就會一路西移,直至越過柏林,退到法國境内的整個西歐。而最終的勝利者蘇聯,也會毫不猶豫地将德國手裡的土地“解放”出來,即扶持共産主義政權。
所以,為了防止赤化,美英聯軍必須迅速出擊,在蘇軍攻入德國之前占據德國,将戰後的意識形态對峙線穩定在德國附近。
而德國也始終将主要精力放在蘇聯一方,對于西歐地區則基本沒有反擊。最終,在美英等國以及德國的配合下,蘇軍前進到柏林附近,戰後東西歐對峙的局面開始形成!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