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甯在《綱要》中指出,所有認識的環節都是為了通過實踐 檢驗而“達到真理”。真理觀是所有的哲學都必然要涉及的重要 問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真正任務,就認識本 身而言,就是為了達到掌握正确反映事物本質的真理。因為隻有 真理才能指引人類不斷地征服自然和改造客觀世界。
什麼是真理?
什麼是真理?這是真理論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唯心主義主 張意識第一性,認為隻有意識才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把真理僅僅 看作是主觀的意識,是沒有客觀性的或不反映客觀内容的。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認為客觀世界是不依賴主體而真實存在的,人的思想和意識是對客體的反映,他們把真理看作對客觀世 界的正确反映,堅持真理的客觀性。
可見,真理問題上存在兩條路線的鬥争。同時,由于唯物主義承認客觀世界本身是真實的, 真理是反映在意識中的客觀内容,所以,他們常常也把客觀世界 本身稱為真理或客觀真理。如費爾巴哈說:“客觀真理是自在世界, 即離開我們存在的世界。”
可見,真理這一概念的使用,有着不同的 含意:認識的含意和本體或客體的含意,就認識的含意講,唯物主 義認為真理是同客體一緻的認識;唯心主義認為真理僅僅是主觀認識。從本體的含意講,唯物主義認為真理就是不依賴人的客體本身;唯心主義認為真理就是上帝或精神本身。
黑格爾是非常重視真理問題的,他的哲學就是以真理為研究 對象的,這個真理就是絕對觀念。他說:“觀念是合适的概念、 客觀真理的東西或真理的東西本身。”可見,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也是承認真理客觀性的,不過,他認為的客觀性是精神性的。關于客觀性問題,黑格爾還有一套獨特地見解, 他認為:“客觀性也有雙重意義——既有某個與概念相對立的東西的意義,同時又有某個自在和自為地存在着的東西的意義。”
現存的客觀世界是第一重意義的客觀性,黑格爾承 認它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概念)為轉移的;自在自為地存在 或完全獨立的東西(即絕對觀念)是第二重意義的客觀性,是最根本的一種客觀性,是前一種客觀性的基礎和根源,前一種則是後一 種的表現,“世界是觀念的異在”。
黑格爾在客觀性的雙 重意義上确立了真理也有雙重意義,他首先認為,絕對觀念是真 理本身,其次,客觀世界也可以是真理,但也可以不是真理。凡符合絕對觀念的客觀事物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不是真理。如“壞 人是不真實的人,即他的行為不符合于他的概念或他的使命的人。”
所謂一個真朋友,就是指一個朋友的言行态 度能夠符合友誼的概念,可見,黑格爾認為現存的事物也可以是真理的。這樣,他主張的真理,既是絕對觀念本身,也是符合概念的事物。而這二種真理或真理的雙重意義,都是從客觀唯心主義 的本體或客體的含意上說。這裡細分有二種,但本質上是一緻 的,因為絕對觀念是通過符合概念的事物表現出來的。
黑格爾 說:“假如某物具有真理,它便是由于它的理念而具有真理的, 或者說,某物唯有在它是理念的情況下,才具有真理。”“對象,客觀的和主觀的世界,不僅應當完全和觀念吻合,并且它們本身就是概念和實在的吻合;和概念不符合的實在,僅僅是現象,僅僅是主觀的、偶然的、随意的,而不是真理。”
黑格爾認為還有一種“形式的真理”, 這是指唯物主義就認識的含意而言的真理,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 正确的反映,黑格爾稱為“這隻是對意識而言的真理”。極力貶低這種主張“認識與其對象一緻”的唯物主義真理觀,認為這是對“什麼是真理”的問題的“陳舊答複”和“普通的觀點”。根本算不上真理,最多也隻是不錯或正确性而已。黑格爾這種對唯物主義真理觀的攻擊,和他客觀唯心主義真理論一 樣,是十分荒謬的。
黑格爾對真理的看法是唯心的,但又有着辯證的合理内核。 他貶低意識而言的真理,但他并不否認“主觀的世界”也可以符 合概念而成為真理的,他甚至說:“真理的本身實質上又包含在 認識中。”而且他還特别強調理性思維具有“達到完全真理”的能力。在他看來,理性思維如果正确反映了本質,這種理性思維也就是符合于它本身概念的理性思 維,它也就是真理。
他把真理看作絕對觀念本身,看作客觀性符 合于作為一切事物本質的概念,這當然是神秘的。但他反對簡單地把一切正确的認識都當作真理,而主張應該從更深的意義了解 真理,即要符合概念(本質)才算真理,這無疑是深刻的看法。他 一方面把正确性和真理性區别開來,但同時又強調真理性離不開正确性,他說,“對真理的認識就在于,按照客體本身,即把客體作為不摻雜主觀反思的東西來認識。”
所有這些說明,黑格爾對真理的看法有着不少合理因素。列甯對這些方面 作了深入研究,并把其中精華的東西融會在自己的論述中。如“當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它不是離開真理,而 是接近真理。”“真理不是最初的印象。”這 裡列甯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内核,認為真理是在理性思維之中, 而不是在感性直觀之中。感性認識可以具有正确性(對事物現象 的正确反映),但沒有達到真理性(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 映)。總之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認為,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确反映。這是吸收了黑格爾的合理内核的。
至于列甯對于真理這一概念的使用,一般是作為認識的含意來表述的。如“人以自己的實踐證明自己的觀念、概念、知識、科學 的客觀正确性。”并在旁邊又寫道:“從主觀的概念和主觀的目的到客觀的真理。”很明顯,這裡把客觀真理看作正确的知識和科學。
但是,由于哲學史上有着從本體或客體意義上 表述真理這個概念,列甯也沿用這一傳統,有時也從本體或客體含意上使用客觀真理,如“外部世界是真實存在着的東西(是客 觀真理)。”這一點我們研究列甯思想時應注意具 體分析。但是,不管那一種含意上使用,列甯始終是堅持真理的客觀性的。
其次,真理是全面的。真理的全面性也就是具體真理的問 題。列甯指出:“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承不承認真理的具體 性和全面性,這是堅持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的大問題。黑格爾是主 張真理具體性和全面性的,他說; “單一的存在隻不過是觀念的某一方面...概念隻是在所有現實性的總和中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中才會實現。”
黑格爾的“觀念”和“概念”就是真理,他認為真理不是單一的、孤立的、片面的東西,任何單一的個别存在都隻能表現觀念的一個方面,隻有所有的事物的總和與關系,才能全面地顯現觀念的整體,所以,真理是在總和 中、在關系中、在全體中。列甯對這思想作了唯物的解釋和改造,明确指出:“真理隻是在它們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關系中才會實現。”又說:“真理就是由現象、現實的一切方 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
列甯這樣重複地強調“總和”同“關系”,就在于堅持真理的全面性 和具體性。因為,世界上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它處于各 種聯系之中,它本身也是内在聯系的整體,所以,離開“總和" 同“關系”它就不存在和不真實;因此作為正确反映客觀世界本 質的真理,也就必須“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關系中、在自在 自為的矛盾運動中的客體。”(第227頁)也就是反映事物本身的 必然性、全面性和矛盾性。離開全面性的要求,是無法達到真理 的。
黑格爾論證“理念就是真理”時指出:“理念就是這全部過 程的進展的成果,”也就是說,理念(觀念) 是包括着存在論和本質論,概念論中的主觀性(概念)和客觀性的 全部内容的。觀念正是由于它作為所有這些階段的全體和總和而 是真理。”相反的,前此一切階段和概念,隻有處于觀念的内在聯系之中,它們才是真理。
黑格爾說:“前面所考察的存在和本質 的階段,正如概念和客觀性的各階段一樣,從它們的這種差别上 來看,不是什麼不動的和以自身為基礎的東西,而是辯證的,并 且它們的真理隻在于這一點,它們是觀念的各個環節。”這就是說,這些階段和概念都不是單一的、孤立的(“以自身為 基礎的東西”)和靜止的,而是辯證聯系中的環節,所以它們也 是真理。
列甯對此表示贊同并指出:“存在和本質的差别,概念 和客觀性的差别,是相對的。” 也就是說,它們的差别并不是絕對隔離,而是相對的即辯證聯系的,是“關系”中的差 别。真理就在這個“關系”之中,這就是真理的具體性。
關于真 理在“關系”之中的具體性,黑格爾曾形象地說明:“肉體上各 個器官肢體之所以是它們那樣,隻是由于它們的統一性,并且由 于它們和統一性有聯系。譬如一隻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按照 名稱雖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實質來說,已不是手了。這點亞裡士多德早已說過。”列甯對這個比仿很欣賞, 并作了轉述。
真理的具體性和全面性實質就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性
真理的具體性和全面性實質上就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性,離開 事物内在的和外在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就是離開了它的具體性和 全面性。黑格爾在表達觀念時,用了主體和客體,觀念的東西和 實在的東西,有限的東西和無限的東西等等的對立統一來表達, 并指出:“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合理的,因為悟性的一切關系都包 含在觀念中,然而是通過它們的無限複歸和自身同一而包含在觀 念中。”
這裡所謂“一切關系”就是上述種種矛,盾 關系,所謂“無限複歸和自身同一”,也就是自己回到自己,自身的對立面的統一,這都是說明觀念的全面性和矛盾性的。列甯在旁邊明确肯定說:“(觀念)真理是全面的。”黑格爾還詳細地批判形而上學的悟性不能把對立面統一起來,指出形而上學的單一性、孤立性和片面性“就不具有真理性”,以及形而上學的悟性批判觀念時,它就陷入“雙重誤會”等。
列甯對此都作了摘錄,并且對黑格爾關于形而上學的 “雙重誤會”分析批判特别注意。第一種誤會是把觀念的極項 (對立面;主觀同客觀、有限同無限等等)“不是包括在觀念的 具體統一中,而是觀念之外的抽象。”即把對立面不是看作具體統一,而是看作抽象對立。列甯指出,“注意,抽象和對立面的‘具體統一' 。”并對黑格爾用判斷的系詞說明“個别一普遍”十分贊賞,認為是“最簡單又最清楚”地說明對立面的具體 統一的“絕妙的例子”。
第二種誤會是把“自己的反思——按照 這種反思,和自身同一的觀念包含着對它自身的否定、矛盾——看做沒有進入觀念之中的外在反思”。也就是把内在的肯定與否定 的對立統一,内在的矛盾當作外在反思(即否認矛盾客觀性和内在性的主觀的反思)。前一種把對立面的具體統一當作抽象的對立,後一種把内在矛盾和對自身的否定當作外在的對立。
這“雙重誤會”都是否定對立面統一的。黑格爾認為“觀念本身即辯證法,這個辯證法永遠在分離和區别同一的東西和不同的東西、主 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有限的東西和無限的東西、靈魂和肉 體,隻是因為如此,觀念才是永恒的創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 精神”。這就是說,真理本身是辯證的,是對立面的具體統一, 正是這個矛盾的辯證法,矛盾的對立和否定,推動着真理的永恒發 展。
列甯指出:“辯證法不在人的悟性中,而在‘觀念’中即在客觀 現實中”。這就明确肯定了真理是辯證的,即具體的、全面的和矛盾的,而且這是由客觀的現實中的辯證法決定的。列甯叫做 “概念的辯證法以及它的唯物主義根源。”總之,真理是具體的、 全面的,實質就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本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隻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觀現實的矛盾運動,才是具體的真 理。
由上可見,黑格爾關于真理的全面性和矛盾性的思想,真理 在“總和”中同在“關系”中的思想,關于内在聯系的各部分總和的整體才是真理的思想,以及關于各相對獨立的整體隻有在總體的聯系中才是真理的思想,盡管是唯心主義的,但都是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列甯批判地吸取了這些思想,并建立在唯物主義的 基礎之上。這裡講的具體真理不是感性的具體,而是思維的具體,即經過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研究而達到的多樣性的統一,即許多規定的有機綜合的整體。
真理在理性思維中,确切地講是在 理性思維的具體之中。理性思維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抽象,而必須把抽象的一般規定加以綜合,通過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把客觀的具體事物,作為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才能達到真理,列甯在《哲學史講演錄》摘要中也指出;“一般的含義是矛盾的, 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純粹的、不完全的,等等,而且它也隻是認識具體事物的一個階段,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完全認識具體事物。 一般概念、規律等等的無限總和才提供完全的具體事物。”
這就是說,要真正把握具體事物,必須是作為概念 體系或許多一般規定的思維總體的具體真理。這種具體真理必然 具有全面性和矛盾性。列甯在《再論工會》中也說:“辯證法要求從相互關系的具體的發展中來全面地估計這種關系,而不是 東抽一點,西抽一點。” “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 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防止僵化。”
真理都是一個過程
真理的具體性、全面性和矛盾性,必然 表現為一個過程。因為具體事物的一切方面和聯系隻有在無限總 和中才能把握,而且一切事物由于内在的矛盾,它是在不斷發展 的,所以,真理的認識也必須不斷發展,任何具體真理都是一個過 程。列甯指出:具體真理“是在繼續中。”“‘永恒 的生命’=辯證法。”真理在“關系”中和真理在 "繼續”中,這是具體真理不可缺少的二重表現,它們都表現了 真理觀的辯證法。
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也認為真理是一個過程。他說: “觀念實質上是一個過程,觀念的同一之所以是概念的絕對的和自由的同一,乃是因為它的同一是絕對的否定性,并因而是辯證 的。”這就是說,由于觀念的同一不是抽象的,而 是絕對的否定性和辯證的,是概念的絕對的和自由的同一,所以 它是永恒的創造和永恒的生命,是一個不斷發展過程。
他還指出,觀念中兩極的“統一”的說法是謬誤的,因為它表達的是"始終 靜止的同一”:二極中和着(絕對的平衡)的說法也是不對的, 因為觀念中的對立面是分主次的。他認為,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是 一個過程。列甯對于這些思想非常注意,并明确指出; “真理是過程。”
黑格爾還論述了觀念發展是自身異化 為客觀性,又揚棄異化回到自身的辯證過程,唯心主義地提出了真 理是不斷解決主客觀矛盾過程中發展的,還說:“不應當設想這個現實的真理是僵死的靜止”,“由于概念在觀念中獲得了自由, 觀念在自身中就具有最尖銳的矛盾”,等等。
列甯對 這些合理思想都作了批判地改造。明确指出:“認識是思維對客 體的永遠的,沒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應 當了解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沒有運動的, 不是沒有矛盾的,而是處在運動的永恒過程中,處在矛盾的産生 和解決的永恒過程中的。”
具體真理都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從過程中來把握真理的具體性。因此,對任何具體事物首先都應作為一個過程來把握,不 能把任何一個階段絕對化。同時,對于一定階段的事物都應作為過程中階段來把握,不能離開時間、地點和曆史條件。隻有這樣才能把握具體事物的具體真理,這說明,具體真理既是無限發展 的(沒有終點和不會封閉的),無條件的,又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曆史條件的,真理的具體性也就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辯證統一,也就是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相對與絕對的矛盾發 展過程。
關于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列甯一方面指出: “概念和規律等等(思維、科學='邏輯觀念’)有條件地近似地 把握着永恒運動着和發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性。”這說明認識和真理的條件性和相對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一切知 識的相對性以及認識每前進一步所包含的絕對内容。”說明相對中有絕對,說明真理的無條件性和絕對性。
馬克思主義 的真理觀是堅持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辯證統一。真理是過程,就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矛盾過程,就是不斷解決主觀和客觀的矛盾過程,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具體真理,就必須作為一個過程 來把握。
總上所述,在《邏輯學》摘要中,列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指出真理是客觀的和具體的,任何真理 都是對于客觀事物本質的正确反映,都是具體真理,而具體的真理都是在“關系”中和“繼續”中,也就是說,都是全面的,都是一個過程。列甯明确規定真理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真理; 真理是全面的和真理是一個過程,這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 新的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