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淺論與淺析

淺論與淺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22:03:54

在進行文獻檢索時,許多論文題目中會經常出現諸如“初探”“淺析”“略論”“小議”等表示作者謙虛姿态的辭藻,我們将這類題目稱之為謙虛謹慎型題目。但是謙辭在學術期刊題目中層出不窮的現象卻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榮新江曾在《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一書中提道:“我主張不要用‘試論’、‘述論’一些字眼在論文題目中。要論就論到底,雖然學無止境,一般情況下你可能覺得已經論據掌握得十分充分了,但那也不一定就能論到底。但是否有這樣的決心和功夫,還是隻是淺嘗而止,是不一樣的情形。所以我覺得不應該隻是‘試論’,如果隻是‘試論’,那就暫且不要發表,等研究透徹了再來發表。”論文創作者在為自己的文章命名時,或許是基于文章内容不完整不成體系的現實狀況,也或許是基于治學時一貫的謙己敬人的人際要求,在題目中加入了表演的語素;這些語素傳遞到讀者的眼球時,他們難免會因此質疑文章的質量。因此許多期刊紛紛表示不提倡此類命題方式。

一、題目謙辭的概念

文章題目或者書名中使用表示作者自謙态度的語言形式的現象在古漢語中就已存在,很多書名如《廬山略記》《方是間居士小搞》《鹿洲初集》等采用“略記”“小稿”“初集”等語言來表達作者自謙的态度,或者也意在向讀者表達該書論述範圍的狹小和論述内容的粗略。這種書名使用謙辭僅僅是古漢語文化中表謙的一種形式,表謙和表敬是古人人際交往中常有的兩種姿态。從這個角度看,題目的謙辭是作者在與讀者單向溝通中的自謙與敬人禮貌性行為。這種禮貌性行為并不代表表達者完全的真誠,而是存在二種情況:一是确實懷有謙恭之情而使其自覺外化于語言行為,二是内心實無謙敬之情,但又拘于禮節故作姿态以示謙虛。

這就涉及謙虛的心态和謙虛的姿态問題了。謙虛的心态表達的是作者真誠的情感信息,是有意識地謙虛的心理狀态和特征,是在謙卑語義背後作者的潛在之意。但是,作者的心态真誠與否,甚至是有無,都是一個很難衡量或判斷的東西,所以我們透過語言文字看到的隻是作者的一種姿态。姿态一詞原本是個中性詞,既能指态度,又有姿勢、樣子、容貌神态的意思,基于此,使用“自謙的姿态”這一說法統稱使用謙辭的這一語言行為更合理。

古漢語文化中自謙的姿态流傳下來,謙辭自然而然地成為當代漢語書寫表達的一個習慣。題目是一個作品的眼睛,在吸引讀者眼球方面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現在大部分文章題目中修飾動詞的語素往往帶着明顯的謙虛、低調的特點,我們把這一類的語素歸結為謙辭。題目中謙辭的使用形式也頗為豐富,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是以“淺”“試”“略”“漫”“小”“初”等和“論”“談”“說”“議”“析”“述”等構詞而成的有規律的詞語類題目謙辭,還有一類就是由“……之我見”的句式構成的句式類題目謙辭,這些題目通過知網檢索就有數萬篇。

二、題目謙辭使用的原因

題目謙辭源自對古漢語用法的承襲,是一種無意識性的使用。語言行為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所以我們要從現實的社會行為實踐出發去探尋語言現象産生的社會土壤。中國古代傳統的中庸文化對學者提出謹慎治學的要求,這是一定的學術背景和交際領域對活動于其中的每一個實踐者提出的一緻性和規律性的實踐模式。實踐模式在社會關系網絡内不斷得到每個行動者的遵循,就會形成慣性,慣性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它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卻是每個主體都擁有的實踐傾向。當傳統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給了我們這種“謙己敬人”的交際行為慣性,并透過無數個社交網絡滲透到學術領域,就會外顯為學術語言謙謹的慣習。慣習一經在社會範圍内形成,便具備了左右蔓延的影響性和前後代際相傳的承接性,題目謙辭的大量存在大體是受到自古以來一貫的學術謙虛用語這一慣習的影響。

慣習影響下題目謙辭的使用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這種無意識的行為事實上隻是在擺姿态。文章題目中的謙辭,往往是作者脫筆而出未經思考的産物。事實上作者本身并無表謙的心理和習慣,隻是在進入學術圈之後受到此類論文題目的影響,或者長期的學術經驗積累讓作者習慣性對學術持有一種敬畏之心,在浩瀚的學術成就面前不自覺地形成了在論文題目中凸顯自身謙虛治學的态度這樣一種行為傾向。不因為内心認同的行為傾向隻是一種機械化順從于既有的社會慣習,這無異于僅向讀者和整個學術領域擺一擺姿态。跳出書面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的行為類似于在學術研讨中,發言者會一再強調自身認知的有限性,在向其他學者展示自己謙虛的姿态時也隔絕了其他學者的回應。

另一種情況是作者有意識地在題目中加入謙辭,主要是初入研究界的學者在系統論證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無法對一個複雜的研究對象進行徹底分析和全面表述,便在題目中加入謙辭以反映真實情況。這時作者可能是出于“為自己留後路”的目的而有意為之的策略性行為,也是為自己沒有論述清楚的問題找到一個合理的表達方式。對于初入門的學者來說,在題目中使用謙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不僅滿足了對于搞學術和做研究的熱情,也借此掩飾了文章内容的粗略。雖說知識面有限、論述不徹底,但若是等知識積累到相當豐富的程度再進行研究,可能會由于長期沒有進行學術研究導緻學術能力滞後,起初對學術熱情的火苗也奄奄一息了。

這種有意識的使用行為是真的謙虛,而非故作自謙之姿态。如果說隻是在慣習影響下以謙辭元素為題目命名,文章内容可能已經超越了“略”的層次,有文不符題之意,而有意識使用謙辭的情況,文章的内容大部分也是真的粗淺,與作者在題目中想表達的意思是一緻的。這種低層次的論文大量泛濫勢必會引發學術研究者不端正治學的态度,當作者都在試圖以添加題目謙辭的方式為自己低水平的學術成果增補脂肪時,學術領域就會出現學術垃圾叢生的怪象,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學術風氣。

題目謙辭使用的原因也可能是多元的,既有初次涉入某領域時的粗略之談,也有謙虛文化慣性影響下的表達習慣,無論基于哪種原因,這一現象都是一種學術語言使用上的策略性行為。在學術界,題目中謙辭語素的存在已經泛化僵化了,它似乎成為論文作者的一種固化的寫作實踐模式,使大部分在該領域沒有突出成就的學者在反複實踐之後獲得了一種傾向性。他們可能不再對題目進行深入的推敲,僅僅是格式化地在謂語部分加入表謙的語素,結合論述的主體,構成文章的題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緻此類型文章題目的大肆泛濫和文章命題方式的僵化無活力。題目本應是清新、凝練、别緻的,這樣才足夠吸引讀者眼球,但“試談”“漫談”“……之我見”之類的套子元素插入題目時,題目就會變得生硬和僵化。

三、題目謙辭向讀者表達的信息

首先,是論述的不徹底性。無論題目中的謙辭是代表任何實質意義的虛假謙虛,還是作為作者真實心理的映射,讀者都無法根據題目中的文字判斷出作者的真實意圖以及情感态度。但是作為視覺動物,當我們一看到“淺論”“初探”這樣的字眼,就會習慣性根據字面的意思以為作者隻是做了一個淺淺的論證,知其然而未曾深究其所以然,探究學問限于皮毛。這樣的文章中作者可能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或新的視角,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或見解,但僅限于顯層次的論述,沒有抓住一現象的本質進行更深層次的論述。在作者的謙虛之外,讀者在“試談”“漫談”這樣陳舊俗态的題目中接收到的信息還可能是作者懶于甚至無力對題目進行推敲和提煉而草草了事,或者作者自身對所探究的問題拿捏不準,研究不到位,拟題時隻能先預留幾分分寸。可見,這樣姿态的題目是沒有辦法向讀者展現文章思維之美的。

論述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無研究深度。“研究深度需要提升”是在論文評價中常見的話語,可究竟什麼是論文的研究深度呢?撰寫學術論文的過程是探究學術的過程,也是解決和分析問題的過程,論文應長于思辨、貴在創新,采用辯證分析的思維過程,研究的深度即在于分析的深刻與否。分析之難,在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闡發,直至走到論證的終點。而冠以“淺析”頭銜的文章,就意味着内容上是淺嘗辄止、浮光掠影,未觸及根本,未抵達終點,更談不上獨創性了,已然失去了學術行文上的深邃。

其次,是視域界限不明确。“簡”“淺”“略”“漫”之外,還有“……之我見”,這些題目不敢承認文章的深刻,也不敢承認文章的全面,視覺上是沒有辦法帶給讀者以沖擊力的。視域和地平線一樣是無邊無垠的,它随主體的視角而延伸,需要被主體所規定,正如每一篇學術論文在某一問題上都有一個專題範圍,這個專題範圍就是研究者關注和活動的視域限制。“簡”“淺”“略”“漫”雖然本身也代表了一種量詞,但是這種量詞是極其抽象的,它無法準确地為作者的研究課題加上一個限域。在無法具體的領域裡,研究者無力對沒有專題範圍的問題進行系統論述,他的論述無非是東補西貼。“……之我見”中的“我見”試圖通過強調僅代表“我”的觀點來展現作者的謙虛,但“我見”并非憑空得來,而是來自批判,來自對前人觀點的“肯”與“否”。所以,在“我見”的文章中其實已經包含着對許多觀點的論證,題目中加入“我見”實際上是把文章本身的視域混淆,并以一種狹隘的姿态展現給讀者。

因為視域混亂導緻沒有進行系統論述的文章是沒有研究廣度的。學術文章鍛造的過程,需要依賴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廣博的論證和思想的深邃同樣不可或缺。所謂研究廣度,就是要廣開思路進行分析,問題總是藏匿于複雜多樣化的現象中,當我們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時,應該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求索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擴展思考的範圍會帶來新的收獲與發現。但思維運行的廣度不是盲目的,題目謙辭使用中以“漫”一類來設定廣度的範圍時,無法準确丈量研究界限,極可能是從知識的庫存中肆意截取知識進行拼湊,各個支流相互獨立卻無法緊密聯系,這種情況下論述是不成體系的。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觀點可以稱之為心髒,如果一篇文章的題目告訴讀者,文章沒有深刻地進行論證,也沒有在既定的範圍内做全面系統的分析,既不“精深”,也不“博大”,那一定意味着文章是沒有思辨性與邏輯思維的,一篇無法激蕩起思想火花的文章注定提不出獨到、新穎的觀點。題目謙辭所影射的含義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遠離了讀者,那這兩個方面直接導緻文章無創新、無靈魂、無觀點,則是告訴讀者該文章本身無實際研究意義,是沒有可讀性的,是不值得花時間一看的。

四、題目謙辭給期刊造成的障礙

此類題目數量上的增長給期刊版面帶來了困擾。在當前的學術界,題目謙辭的使用成為一種模式化趨勢,已然形成千篇一律的模闆。似乎初入某一領域未成為專家或是權威的研究者不在題目中展示一下自謙的姿勢就無法進行論文寫作,這種僵化的局面讓越來越多的學者不敢承認自己的研究是深刻的或是系統的,這樣就一步一步助長了謙辭的生命力。我們随便在知網中輸入一個類似的詞彙都能檢索出多篇學術論文,這種題目模式有泛濫之勢,變得重複而單調、陳舊而媚俗,給讀者造成了極大的視覺審美疲勞。當期刊收到的論文大部分都采用如此千人一面的題目時,編輯工作者難免陷入了深深的擔憂之中,他們不可能讓刊登的文章都是“淺論”版本的,否則會使期刊目錄和内文頁面在版面上變得和謙辭類論文題目一樣模式僵化、枯燥單調、缺乏活力,給訂閱者視覺上造成極大的擁堵,于是期刊更傾向于選擇别開生面、立意新穎的題目。

大量文章可讀性降低意味着期刊可訂閱性降低。如上所述,謙辭型題目通過研究深度不夠和視域混淆導緻的研究廣度欠缺向讀者暗喻了文章可讀性差的信息,我們也探究到題目謙辭大量運用已呈現出不可逆轉的擴大化趨勢。對于一個期刊來說,如果大量接受該題目類型的文章則意味着期刊在向讀者傳達其是無可讀意義的。換個角度講,一個期刊若是有相當一部分作者都在試圖淺論,都在談“我見”,都在與人表謙虛,沒有提出讀者想看到的系統的論證、深刻的觀點,這樣的期刊也就無訂閱意義了。

部分作者故作姿态在降低讀者認可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期刊層次。在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在題目中采用謙辭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對文章内容和作者自身學術能力的真實反映;另一種是承襲傳統文化自謙敬人的慣習,實際上是在故作姿态,這時謙辭的使用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第二種情況中大部分情況都是題不合文的,也就是文章中論述的深度和廣度早已超出了作者在題目中形容的粗淺。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故作姿态地謙虛不僅是無用的,還像第一種情況的文章一樣向讀者傳達了不值得一讀的信息。作者的自謙是無意識的,而讀者在不了解文章内容的情況下對題目的判斷是有意識的,在此基礎上對錄用該類文章的期刊價值的判斷也是有意識的,期刊過多采用該類文章在與讀者進行信息傳達時會降低期刊自身在讀者視角中的等級。

在期刊與國際化接軌的過程中,題目謙辭造成了英文翻譯的障礙。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謙辭語言現象隻存在于亞洲部分國家,西方文化中罕見這樣的元素,所以,将這類語素翻譯為英文時往往會引發不必要的誤解。“中國作者在給其文章定題目時,為表達謙遜,常用‘淺談、略論、拾零、初探、管見、小議’等詞,這讓西方人感到十分費解。心想文章還屬初、淺階段為什麼要發表?按西方人的習慣,會說:寫這篇文章,我研究了三年,花了我全部精力,我認為是前人所未發表的,大家如有不同意見,請提出來。”在學術交流日益國際化、規範化的進程中,翻譯界對此類題目的譯法還未達成普遍共識,大部分學者認為翻譯時根據英文表達習慣應省去這些套話隻翻譯實質性内容,個别學者基于尊重原創的态度選擇将其譯出。

最終隻能試圖以抹去謙辭的方式來“拔高”期刊的學術水平。題目謙辭是否應該删改,如何删改,是當下編輯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下許多期刊都關注到了謙辭泛濫的現象,也有期刊在用稿規範中提出“不提倡使用”,甚至極個别編輯者采取将作者自拟的“淺論”改為“論”,試圖借摘掉題目中作者自謙的帽子來為期刊正聲,以此表明期刊的學術水平。學界對題目謙辭的讨伐大多集中在“簡論、初探”這一類題目上,但是在中國的大語境影響下,沒有學者會采取自誇自賣的姿态,在自我觀點表達上的謙讓之辭是很難完全避免的。所以當矛頭指向此類型題目謙辭時,作者也會轉向其他類型的謙辭題目甚至創造出新的語言表達形式,要想做到讓題目幹淨整潔沒有謙辭的概率微乎其微。嘗試從編輯的角度直接抹殺謙辭并不是一個标本兼治的好方法,但是這對規範題目謙辭的使用具有啟發意義。題目謙辭模式化套用的現象造成了學術氛圍的不和諧,反映了學者治學态度的潦草,以及知識分子責任感的淡化,這一切都呼喚着學術媒體的規範。學術媒體對學術語言的規範應該始終以有利于學術良性發展為标杆,對題目謙辭簡單進行過濾和淨化來保持期刊外在學術形象的方式,也代表着學術期刊的工作者面對競争以及當前學術生态時表現出的焦慮不安,不可過度地追求知名度與社會評價而忽視了學術期刊的真正用意。

題目謙辭的規範問題已迫在眉睫,但學術界至今未達成一緻意見,往往期刊内部各自為政,而規則的制定需要整個學術界共同商議,并提出一套各方都認可的題目謙辭使用方案。對學術語言的規範是出于學術溝通的需要,主要包括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也包含國際化接軌過程中文化的跨國交流。所以,當我們制定規範時必須要考慮到這場學術宴席上所有參與主體的需要,以科學引導代替簡單否定,引導學術研究走上實事求是的道路,引導學術創作者對學術保持高度的敬畏與強烈的責任感,引導學術成果實現交流的最大化。期刊工作者作為學術風氣塑造的重要群體,将在題目謙辭規範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現代學術論文在古漢語及其交際行為的慣習和作者為文章戴帽以自衛的心理的雙重影響下,誕生了一大批名目繁多的謙辭類題目。作者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使用中把文章缺乏研究深度和研究廣度兩個信息隐射地傳遞給讀者,讀者也會從這類題目信息中判斷出文章的不可讀性。這種模式僵化的謙虛謹慎型文章題目在學術界大肆泛濫,給期刊造成了排版、訂閱量和英文翻譯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期刊編輯者從期刊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不得不對題目謙辭采取否定态度,但簡單抹去題目謙辭以“拔高”期刊層次的方式有失妥當。學術界應該對此進行共同探讨,針對此類命題方式制定新的有效合理的規範。

淺論與淺析(初探淺析略論)1

⚪本文原載于《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原文題為《期刊對學術論文題目謙辭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探究》。

⚪引文格式:王蕾,徐廣軍.期刊對學術論文題目謙辭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探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04):101-107.

⚪作者:王蕾,徐廣軍,北京化工大學。

⚪社科學術圈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