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人們對美食紀錄片的青睐熱度不減。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從《人生一串》到《老廣味道》,從《宅人食堂》到《早餐中國》……
這些突圍而出的美食紀錄片在收獲高流量和好口碑的同時,也讓觀衆對美食背後的城市曆史、地理和人文産生了好奇。
▲《風味人間》第一季海報
這不,文旅君從《風味人間》裡又給大家挖到了一個能“吃”的小城。
▲燒蔗 圖/《風味人間》
對《風味人間》的觀衆而言,外酥裡嫩的燒蔗是它的美食名片。
而在廣西12個自治縣裡,它也是個高調的存在。
作為廣西唯一的苗族自治縣、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它保存下十分完整的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粹,被譽為“百節之鄉”。
▲融水雨蔔苗寨
它就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藏匿于山山水水之間,有着古樸的民居村寨,以及令人難忘的地方風味。
其實,融水擁有的遠不止這些。
▲圖/圖蟲@八色
不同于那些熱門目的地,這裡沒有熙攘人群,沒有車馬喧嚣,一磚一瓦中都承載着苗家人豐厚的文化底蘊。
如果假期還沒想好去哪兒旅行,不如來融水看看吧。
▲苗民齊聚蘆笙坪 圖/廖維攝影
CONTENT·秀美融水
01 高顔值的山水風光
02 被時光遺忘的村寨
03 不可辜負的好風物
04 根脈裡的民族印記
01
告别低調
這裡的高顔值風光該走紅了
融水的美,大概一半有是山水堆出來的。
高峻雄奇的元寶山、蜿蜒婀娜的貝江、原生态的雙龍溝……不需要濾鏡也能又美又仙。
▲元寶山日出 圖/郁良權攝影
元寶山
遺世獨立
元寶山,在苗鄉人的心裡是引以為傲的存在。
元寶山又名雲抱山,是東西橫跨融水苗嶺山系的最高峰。
▲神秘元寶山 圖/郁良權攝影
它有着白虎頂、藍坪峰、元寶峰和青雲峰四大主峰,最高峰青雲峰海拔2084.7米,為廣西第三高峰。
▲《杜鵑雲海》攝影/郁良權
▲神秘大苗山 盧志松攝
這裡林木蓊郁,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4%以上,有着被稱為“活化石”的古生植物冷杉,俨然一座天然的植物園。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冷杉 圖/郁良權攝影
這裡林石奇峰衆多,飛來石、鑽石、攀登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驚歎。
▲飛來石 圖/郁良權攝影(拍攝請注意安全)
▲元寶山飛來石(拍攝請注意安全)
站在峰頂極目遠眺,茫茫雲海,綿亘群山,峰尖在雲海中時隐時現,景色神秘、壯觀。
▲《人間仙境元寶村》郁良權/攝
▲雨後初霁苗山秀 圖/郁良權攝影
這裡可以找到“地球最美曲線”——梯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給元寶山渲染上了純淨透亮的色彩。
▲《小桑金秋》郁良權/攝
▲《培秀金秋》郁良權/攝
四季更替賦予了元寶山不同的模樣。
春日山花爛漫,美不勝收;初夏千畝高山杜鵑盛開,傲然熱烈;
▲元寶山上杜鵑紅 圖/小紅書@吃喝柳州
▲圖/小紅書@吃喝柳州
秋日金黃稻田,高低層疊,别有一番意境;冬日霜雪挂枝,紛紛揚揚。
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期待。
▲元寶山梯田 圖/郁良權攝影
▲秀美元寶山 章一明攝
▲杆洞雪韻 廖維攝
貝江
一碧千尋
貝江,大名鼎鼎的電影《閃閃的紅星》取景地之一,發源于桂黔交界的九萬大山,彙集摩天嶺、元寶山諸水流入融江,全長146千米。
▲圖/吳冠炜攝影
兩岸竹林影立,芳草萋萋,充滿詩情畫意。江水終年清透碧綠,偶有竹排悠然飄來,貝江的美就顯露在景與人、動與靜的反差之間。
脈脈山重,悠悠水複,滿目青翠令人賞心悅目,這大概是貝江版的“隻此青綠”吧!
▲圖/盧志松攝影
貝江水位落差變化大。在平緩的江段,波平如鏡,坐在竹筏上昂首遠眺,群山隐隐,如畫中之畫,景中之景,透着夢中旖旎的幽涼。
▲圖/盧志松攝影
在石門潭上遊,都郎河、三防河、香粉河從三道綠峽中撲出,猶如三條白色巨龍突兀地撞擊在一起,形成貝江上著名的三江門。
這裡濤聲如雷,浪柱沖天,驚心動魄。當地流傳民歌:“貝江河,水穹彎,七十二潭三十六個灘。”
▲圖/圖蟲@徒步南山
▲貝江河兩岸景色
雙龍溝
森林氧吧
假如你追求旅行中的體驗感,想去探索新的目的地,那麼雙龍溝景區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雙龍溝景區位于融水北郊,距離融水縣城也就5公裡左右,大約15分鐘車程。
兩條峽谷瀑布群飛流直下,溪水長流,彙集成占地百餘畝的水庫,故稱之為雙龍溝。
▲圖/微博@秋明思予
這裡的原始森林占地5000多畝,各種植被保存完整,可與元寶山媲美,非常适合“森呼吸”。
▲童話森林 圖/雙龍溝景區
這裡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童話森林,夢幻的白雪公主舞台劇新奇有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像遠離皇宮的白雪公主在這裡找回了快樂與自由。
▲圖/廣西雙龍溝景區
借助無人機的鏡頭,向下俯瞰,玻璃橋、玻璃滑道、高空滑索……好似密密麻麻的空中高架橋。
▲玻璃橋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玻璃橋橫跨梁山之間,垂直地面52米,長199.9米,是廣西少有的玻璃懸索橋。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登上玻璃橋,你可以用上帝視角将整個原始森林的風景盡收眼底。
當然,你還可以去乘坐“叢林飛鼠”(軌道滑行)。它可以自行控制速度,如同一隻老鼠靈活地穿梭在山林之間。
▲叢林飛鼠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如果覺得不夠刺激,那就去試試“空中之城”吧。一步之遙,給足你驚險感!
▲“空中之城” 圖/廣西融水雙龍溝景區
龍女溝
看山望水
龍女溝坐落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獨擁元寶山西南麓峽谷,藏着古老獨特的民俗風情,被譽為“廣西小九寨”。
▲ 龍女溝景區 圖/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一進入景區,天地仿佛換了個基調,滿山堆翠,雲氣氤氲,也難怪電影《再見,陌生人》會選擇在這裡取景了。
▲電影《再見,陌生人》海報
龍女潭、月亮潭、雙龍洞、龍女瀑布、雙箭瀑……山和水絕對是這裡的永恒CP。
▲龍女溝秋色 圖/綠洲@焖燒驢蹄
青山流瀑,深潭碧水,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可以讓人找回真正的度假感。
▲ 圖/小紅書@院長
看罷了山水,不如去看看龍女溝所在地——榮地村的歸秀屯與歸報屯。
▲歸秀屯 圖/小紅書@XIANG翔哥
“高低俯仰皆成畫,前後顧盼景自移”,兩屯依山就勢而建,都是侗族聚居的村落,僅一橋之隔,木質的吊腳樓和梯田相映成趣。
02
被時光遺忘的村寨
一磚一瓦盡是風情
遠離城市喧嚣,散發着質樸卻令人神往的氣韻。
在融水,你可以盡情地走村串寨,感受原汁原味的苗鄉風情。
▲《元寶苗寨詩意圖》 郁良權/攝
雨蔔苗寨
苗家生活
雨蔔苗寨,紮根在元寶山腳下,獨守一方靜谧。
2016年,上榜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觀景拍攝點”。
▲ 圖/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作為融水旅行感受地道人文風情的重要一站,它更是适合深度遊。
在這裡,你可以靜下心來,感受苗家人的生活節奏,比如梯田漫步,比如疊瀑踩水,比如學苗族蠟染。
▲雨蔔苗寨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站在竹風習習的風雨橋上,聽汩汩流水,看遠處蜿蜒起伏的重山,令人心曠神怡。
▲雨蔔苗寨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清晨山間薄霧飄逸曼妙,若是有幸,說不定能看到美麗神秘的苗嶺晨光。
黃昏長桌宴上,一品苗家風味。夜晚篝火晚會,欣賞《雨蔔苗韻》實景演出。
雨蔔苗寨裡,你能看到苗家人生活的縮影。
▲圖/綠洲@婷仔_dinhoidinh
夢嗚苗寨
大寨小夢
“夢嗚”,在苗語裡是“你好”的意思。
在廣西諸多的苗寨中,夢嗚苗寨的形成有些特殊。它是整體異地搬遷的苗寨,也是廣西最大的人造苗寨之一。
▲圖/微博@大夢一場的西早先生
苗寨裡看到的吊腳樓都是從原來的山區拆解搬過來的,保存了原本的苗族建築,每一座吊腳樓都有上百年的曆史。
請橫屏觀看
▲夢嗚苗寨 雷鑫瑩/攝
背靠遠黛青山,面朝清麗田野,綠水從寨中緩緩流過,平日裡的苗寨是如此的甯靜!
▲圖/小紅書@醬醬子生活錄
苗寨的生活往往是熱鬧與甯靜并行的,這裡還有苗家燒魚、鼓樓對歌、鬧魚、鬥馬、鬥雞、鬥鳥等等活動。
▲圖/微博@柳州小新
不僅如此,更有蘆笙迎賓舞、拉鼓互動、招婿互動、苗哥特技表演以及大型實景演出《夢魅》等。
▲圖/微博@大夢一場的西早先生
夢嗚苗寨就坐落在雙龍溝景區内,欣賞完美麗的原始森林,不妨再去苗寨感受苗家人的淳樸與熱情。
▲大型實景演出《夢魅》 圖/小紅書@小潘潘
03
以時造物、煙火知味
難忘的苗鄉風物
融水物寶天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苗家人代代相傳,創造了璀璨的物質文明。
從強勢出鏡《風味人間》的燒蔗,到撫慰人心的濾粉;從能上山下水的香鴨,到生活在稻田的禾花魚……一方水土育一方美食。
▲苗家簸箕宴 圖/微博@望江寨偉哥
燒蔗
尋常味道
燒蔗,融水人無法割舍的美味。
在融水,無論是在飯店酒席上、還是街市的粉店裡、抑或是尋常百姓的餐桌上,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燒蔗 圖/藍智康攝影
苗家人對燒蔗的“癡迷”程度,也讓《風味人間》的導演組開始對燒蔗有所好奇。
于是,登上《風味人間》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豬網油 圖/藍智康攝影
燒蔗,也叫做燒炙,是拿豬網油包裹豬肉、蔥白、馬蹄、木耳、香菇之類和成的餡兒,用明火烤制或油炸出來的一種食品。
▲圖/風味人間
做燒蔗是一門手藝活兒。和餡兒時,食材的比例要适量;和好餡兒至少需要腌制兩小時以上。
用明爐烤制的燒蔗不能太靠近炭火,慢火烤出的燒蔗色澤油亮,味道鮮美。燒蔗正宗的做法為蔗渣引火,明火碳烤。
▲ 圖/藍智康攝影
做好的燒蔗,擁有酥脆的外殼和柔嫩的肉餡,油香四溢,吃進嘴裡,口感豐富,肉香撲鼻。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燒蔗,往往能傳遞出師傅烹饪手法的巧妙。
▲圖/藍智康攝影
濾粉
嫩滑爽脆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美食是無法被複制的,就像融水的濾粉。
濾粉在融水有很悠久的曆史,相傳為清朝時融縣(今融水、融安)的農民所創。
▲濾粉 圖/藍智康攝影
在融水的大街小巷裡,最多的就是濾粉店。
薄薄的晨曦裡,集市裡濾粉店早已熱氣蒸騰,人頭攢動。
▲圖/小紅書@XIANG翔哥
店主熟練地用漏篩将米漿均勻地在翻滾的開水上來回搖擺,濾下絲絲潔白,米漿條遇滾水便梳理成型。
▲圖/小紅書@XIANG翔哥
待熟後撈起裝碗,新鮮的濾粉現煮現賣,食之嫩滑,香甜,爽脆,鮮美可口,飽腹時間長。
若是喜歡還可以往粉中添加燒蔗,愈加味美。
▲圖/小紅書@XIANG翔哥
融水香鴨
味香可口
融水香鴨是當地群衆長期封閉自繁自養形成的一個地方家禽品種,含有特殊的肉香氣息,故名香鴨。
它們生活在大廟山的山流溪澗之中,成群結隊,追逐嬉戲。體脂率隻有普通鴨子的10%,堪稱鴨子裡的健美運動員。
▲圖/廣西好嘢
它們養在深山,吃的是優質的天然飼料,“不腥不膻很适口,鮮香帶甜味兒全,皮薄油少多瘦肉,神仙吃了不想走。”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它也曾受央視青睐,榮登美食紀錄片《美食中國》。
▲白切香鴨 圖/廣西好嘢
融水香鴨體型小巧,肉質細嫩,白切的傳統食法保持香鴨原汁原味,味道鮮美。
做成臘鴨、酸鴨,風味更甚,極其可口。
▲融水酸鴨 圖/藍智康攝影
禾花魚
稻香魚肥
禾花魚又叫田鯉,因飼養在梯田中,食稻禾花而得名。
禾花魚吃法多種多樣,苗鄉人更喜歡燒着吃。
▲圖/小紅書@XIANG翔哥
就着田邊支起火堆,用竹簽串起剛捉的田鯉,插在火邊慢慢炙烤。
這樣的烹饪方式,看起來很粗糙,其實别有一番風味。
▲圖/微博@望江寨偉哥
每年秋天,大批的苗家人都會聚集在稻田裡,收割稻谷,抓魚燒魚,享受時節帶來的美味。
▲圖/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如今,金秋燒魚已經從生活習俗變為融水苗族的文化符号。
每年稻香魚肥的季節,無數遊客紛紛湧入融水參加一年一期的“融水金秋燒魚季”。
▲圖/融水好門戶
04
經年流轉的民族印記
永續不變的傳承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多姿多彩的民族,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苗族文化,猶如飽滿宏亮的蘆笙之聲,穿透千年歲月的重重帷幕,至今依然回響不絕。
▲圖/微博@望江寨偉哥
苗族坡會
民族盛會
來融水,除了去看看元寶山的雲海,你一定還要去坡會看看,這裡有着最為集中和完整的坡會群。
▲圖/陸蓮 攝影
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舉家出動,四處趕坡。
從正月初三大年鄉的“三坡”到安陲鄉的芒蒿節“十七坡”,坡會不止,歡樂不停。
▲趕坡會 圖/圖蟲@潺陵人
坡會期間,方圓數十裡的男女青年穿着節日的盛裝,吹着蘆笙,趕往坡場。
▲百鳥衣節上的苗族姑娘 圖/李玉祥攝影
蘆笙作為苗家最喜歡的民族民間樂器,每個坡會必有蘆笙。
蘆笙曲有迎賓曲、送客曲、借路曲、歡慶曲等,多種多樣,聲音嘹亮,震地動天。
▲圖/周健攝影
坡會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幾十名青年婦女身着盛裝,圍圈而舞,氣氛歡快,場面熱烈。
除了蘆笙踩堂,還舉行舞龍、耍獅、鬥馬、鬥鳥、賽馬、對歌等活動。
▲鬥馬 圖/陸蓮攝影
蘆笙鬥馬節
東方狂歡
在中國大地上,隻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鬥馬,也是苗族群衆最喜愛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在融水苗鄉已有幾百年的曆史。
當蘆笙遇上鬥馬,極具東方狂歡情結的蘆笙鬥馬節便誕生了。
▲圖/陸蓮攝影
節日期間,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裝,佩戴銀花銀飾,青年男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着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湧來。
踏着笙歌的節奏,人們翩翩起舞,整個場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圖/陸蓮攝影
這邊蘆笙踩堂剛結束,那邊精彩的鬥馬已經拉開了帷幕。
鬥馬場上,隻見匹匹公馬高昂頭顱、耀武揚威;踏動四蹄、急切求戰;前蹄騰空、躍躍欲試。
▲圖/陸蓮攝影
鬥馬場上,常有成幹上萬人圍觀。觀衆情緒高漲,歡呼呐喊聲此起彼伏。經過輪番決鬥,獲勝的馬趾高氣昂、沖天長嘶。
奪得優勝的馬主牽着披紅挂彩的鬥馬繞場一周,接受觀衆的祝賀。
▲圖/陸蓮攝影
融水的蘆笙鬥馬場面宏大,故有“中國蘆笙鬥馬文化之鄉”的美譽。
每逢11月融水縣慶之際,濃郁的民族情趣、狂歡的氛圍就會吸引遠近的人們前來觀賞。
▲圖/陸蓮攝影
苗年
千年傳承
苗年,苗語稱“努輪”,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八日(不含閏月)為融水的苗年。
2015年12月,苗年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陳光基攝影
“苗族阿妹裙裾翻飛,頭上銀飾叮當作響,苗家阿哥倒滿米酒,好酒好肉慶苗年。”
苗年裡的苗寨特别熱鬧,吹蘆笙、跳踩堂、舞芒蒿、鬥馬……民俗活動很是豐富。
▲圖/郁良權攝影
如果你來到融水,苗家阿妹會端來米酒,為你唱起迎客歌,拉你跳起踩堂舞,你也一定從中能品出苗家人的情意。
▲圖/廣西新聞網
苗族蠟染
流光成韻
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廣西融水蠟染和貴州蠟染最為有名,步驟繁瑣、圖案繁多,名聲在外。
曾有人形容蠟染是“流光溢彩山水畫,雲蒸霞蔚朦胧詩”。
▲圖/廣西日報
苗族蠟染大緻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點蠟、染色、去蠟,不同的是蠟染圖案的創作與染色過程中下的苦心。
點蠟或許是蠟染的過程中最花心思的,江山河川或是蟲魚鳥獸,就在這一點一劃中成型。
蠟染最考驗人的地方也在于此,運筆需一氣呵成。
▲圖/林寶利攝制
點完蠟便是染色。浸泡能染色的藍靛,好的藍靛深色略紫紅色,染出的布黑裡透紅。染缸裡還應加入酒和姜,如此更好上色。
▲圖/神秘堯告
從染缸裡撈起後,經過沖洗用清水煮沸,蠟質被煮去,而漂洗過後的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極具民族特色的蠟染大體上便成了。
▲圖/冉玉傑攝影
走進苗寨裡,蠟染師傅的堂屋裡滿滿當當地挂着蠟染制品,純藍靛色的、拼接上織錦的以及繡上苗繡的……每一樣,都在細述民族文化的深刻意蘊。
▲苗族蠟染服飾 圖/郭鑫華攝影
融水是一幅當之無愧的少數民族風情山水畫,隽秀山水讓人一眼忘返,濃郁民風情令人念念不忘。
找個時間,來到這裡,感受苗鄉專屬的惬意時光。
綜合整理 |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編輯設計 | 羅琳 黃伊瑩
校對 | 甘維良 淩雪麗
責編 | 雷鑫瑩
總編 | 才巍 李志雄
運營 | 廣西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中心
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權,請聯系文旅君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