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三月,蒙恩遇赦的蘇轼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途經潤州。與親戚浙西路漕司程之元、故交錢世雄相見,一同前往金山寺中,見到李公麟所繪蘇轼畫像,作《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于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蘇轼在金山寺面對自己的畫像時所寫下的偈語,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世人皆知蘇诙諧幽默,黃惠儋三州是蘇轼貶谪之地、失意之鄉,此詩作亦是戲谑自嘲之詞。而深讀東坡居士的六十餘載沉浮,卻可知是他平生渡人自渡的真情寫照。
曾作《蘇東坡傳》的林語堂評價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月下的漫步者。
蘇轼一生創作2700多首詩,350餘首詞,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數穩居曆史第一,于國于世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對于個體而言,是渡人渡已的不世良方,且從黃州、惠州、儋州期間的三首詩詞來管窺一斑。
1.臨江仙•夜歸臨臯(黃州所作)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轼,多番周折覓得東坡,居于臨臯亭,白天耕耘勞作,夜裡飲酒讀書。
遠離京華煙雲的他,曆經三年已習慣在黃州的生活。九月間的夜晚,他照常與朋友飲酒劇談,薄醉歸家,在浩然連天的一江秋色前,過往舊事映入腦海,倏然生起莊子“汝身非汝有”的感悟,歎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遂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胸中塊壘一抒而發。
從七歲讀書學經,到二十六歲應試做官,十幾年學海官場奔流,治世經國的政治抱負是文人士子的畢生所願,蘇轼也概莫能外。
然多年外調的累身勞形,文牍瑣事的精神侵蝕,政見難以被上接受,直到因詩被台谏圍剿,不免感覺與世事格格不入,才有“揀盡寒枝不肯栖”的飄渺孤鴻影。在黃州的幾年春秋,讓他得以跳脫政治的修羅場,走進成為東坡先生的新軌迹。
這首寫于前後赤壁賦之間的詞,蘇轼反思自醒,嘗試真正地認識自己,移情江海,泛舟餘生。這種心情,與《蔔算子》中“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以及《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一貫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