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膠東方言名句

膠東方言名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0:44:52

在膠東半島地區,山川事物命名,與“萊”字相關的較多,地有蓬萊、萊州、萊陽、萊西、等縣市,山有萊山、福萊山、之萊山等,而貫穿南北的膠萊河,更是構成了膠東半島和内陸的分界線。

膠東半島古時屬萊國領地,又稱作萊夷,在我國古代,“夷”字是針對中原以外的東方部族們專用的蔑稱,如萊夷、淮夷、鳥夷、牟夷、湡夷等。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1

春秋時期

自商代至秦,名稱中挂“夷”的方外小國們,無一不是屢遭“五霸七雄“等”上國”的征讨,并相繼亡國,公元前567年,萊國為五霸之一的齊國所滅,轄地也遭侵吞。

對于原屬萊地的膠東半島,即便是“歸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地位仍相對低下,對此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有過立場鮮明的“地域黑”。

鹹丘蒙問曰:“語雲: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 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 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孟子·萬章上》

譯成白話是,鹹丘蒙向孟子請教時問到:“我聽說‘具備超凡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當作臣下使喚,父親也不能把他當作兒子看待。’舜做了天子後,堯率領諸侯朝見他,瞬的父親瞽瞍也跟着一起跪拜。舜見了父親瞽瞍,神色很不安。而孔子的看法是:‘在這個時候,天下真是危險到極點啦!’不知祖師爺真的說過這句話嗎?”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2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回答說:“不對,這種鬼話不是出自什麼正經人之口,這是齊國東邊鄉下人說的話。堯年老後,由舜代替行使天子職權,《堯典》中記載,直到二十八年後,堯才去世,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喪三年,天下不聞音樂之聲。’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人間沒有兩個帝王。’(如果)舜當時已經做了天子,卻又率領天下諸侯為堯服喪三年,這就同時有兩個天子了。

通過兩者對話,可見孟子對于膠東地域的整體評價不高,“地域黑”的同時還歧視着勞動人民,“齊東”便是齊國的東部的原萊國地區,至于“野語”則是指鄉野地區流行的粗鄙語言。

孟子的言行中,對于農民的蔑視情緒毫不掩飾,從此也形成了一個針對膠東地區的侮辱性成語,叫做“齊東野語”,該成語的釋義是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數千年的滄海變幻,曆史演變,現如今的膠東方言,同古“萊國”語言尚存有多少關聯,已無從考證,在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将膠東方言劃為膠遼官話,又稱萊語。

膠東青煙威三地,共計下轄28個縣市,且不說各縣方言各異,即便是首尾相連的各自然村,也存在“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的差異,語言這種事物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千百年來,它随着朝代的變遷,民族的交融而逐漸演變。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3

膠遼語系分布區域

在古時農耕社會,由于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一代或幾代人僅在家鄉生活,畢生未曾遠行的現象較為普遍,封閉固定的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一些當地特色的“俚語”,這些土到掉渣渣的當地特色語言,一部分是居于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性,自創而來并口口相傳,有些卻大有出處,細細追溯之下,甚至是記載于經傳之上,流産至今的古漢語。

“脰枕”

膠東地區稱枕頭為“脰枕”[dòu zhěn],“脰”字的釋義是脖子;頸部,關于“脰”字的應用,較早見于《史記》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4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将,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史記》

“脰枕”一詞,更能表現出“脰”在枕上,相對于“枕頭”一詞更為直觀形象。

“噘人”

膠東地區稱“罵人”為“噘人”[juē rén],此種說法雖膠東地區應用最為廣泛,但非獨有,影響範圍經由山東内陸輻射至河北等地,相傳在較遠的川蜀地區,局地也有類似應用。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5

“噘”字系由“讦”[jié]字演變而來,“讦”字的釋義是“斥責别人的過失;揭發别人的隐私”。

中國儒家學說《論語·陽貨》篇中,孔子問貢:“錫也有惡乎?”子貢曰:“惡讦以為直者。”

譯文是:孔子問弟子子貢:”你也有所厭惡嗎?”,子貢回答說:“厭惡揭發攻擊别人的短處來冒充正直的人”

“剺開”

“剺”,[lí],“剺”字釋義為割開,劃開的意思,泛指用較為尖利的刀具割裂某種事物。

“剺”字在膠東地區的應用,多見于街頭鬥狠時相互威脅的語言,如:“我剺了你個婢養的”。

通常事物需要“剺開”時,操作者普遍小心翼翼,防止出現誤傷,“剺開”的應用,迥異于菜刀切開,斧頭劈開等,“剺”字同樣是自古漢語流傳至今,仍在應用的典型。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6

思勖鸷忍,敢殺戮,所得俘,必剝面、剺腦、褫發皮以示人,将士憚服,莫敢視,以是能立功。内給事牛仙童納張守珪賂,诏付思勖殺之。思勖縛于格,棰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

———《新五代史》列傳 宦者傳

諸如膠東地區上對于昆蟲“蟬”的命名

近一百年,膠東地界上“蟬”的品種較為固定,共計有四種,按當地賦予的命名分别是“節流”、“嘟兩兒”、“溫呦兒”和最小的“滋子兒”,每一個品種的蟬,都有對應的單獨命名,但實際上都是口口相傳,就這麼叫了許多年,讀音都知道,卻是誰也不能确切的把讀音對應的文字寫出來。

首先“嘟兩兒”是蒙古寒蟬,在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歐陽修所做詩詞《綠竹堂獨飲》中,有一句“前有萬古後萬世,其中一世獨虭蟧。”,詩句中提到的“虭蟧”[diāo láo]便是蟬,同時也正是膠東地區被稱作“嘟兩兒”的那種蟬。

我曾長時間認為,之所以叫“嘟兩兒”,完全是因為它的叫聲特點,了解它的學名後,更堅定了這種看法,“都兩兒”同“虭蟧”的發音本就接近,可見古人在為蒙古寒蟬命名為“虭蟧”時,也是充分的參照了它的叫聲特點的。

其次是膠東人口中的“節流”,這是最為常見的蟬類,學名叫做“黑蚱蟬”,中國辭書之祖《爾雅》中的《釋蟲卷》裡最早對蟬的命名為“蜩”,

清嘉慶年間,栖霞著名學者郝懿行所

撰寫《爾雅義疏》中提到:“蜩” ,“今 黃縣 人謂之蛣蟟, 栖霞 謂之蠽蟟[jié liáo],順天謂之蝍蟟,皆語音之轉也。”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7

虭蟧——膠東人民謂之“嘟兩兒”

又諸如膠東地區上對于昆蟲“蟋蟀”的命名

猶記得早些年,家鄉還種地時,農曆九月是秋收的時節,那時成片的苞米稭殺倒後,漫坡遍野的蟋蟀便沒了藏身之地,大人們在田間揮汗如雨的勞作,孩子們則是滿地亂竄,捕捉那種身強體健的雄性“促蛛蛛”,裝在罐頭瓶裡讓它們捉對厮殺。

蟋蟀的“促蛛蛛”這個名稱,嚴格來說倒非膠東地方俗稱,在中國古時蟋蟀的學名叫做“促織”,三國後期,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一書,該書同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性質類似,同樣是一本對古籍進行注釋描寫的專著,陸機對于《詩經》中的“蟋蟀在堂”篇的注解中提到:“蟋蟀,一名蛬,一名蜻蛚, 楚 人謂之王孫, 幽州 人謂之趣織(即促織),督促之言也。俚語曰:“趣織鳴,嬾婦驚’”

由此可見,近兩千年以前,古時幽州地區便将蟋蟀稱作“促織”,而彼時的山東屬于“青州”,同幽州交界,大概率膠東蛐蛐兒的學名也同幽州一樣,也叫是“促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進而逐漸演變成“促蛛蛛”這個更為通俗上口的叫法兒。

膠東方言中,出自古漢語并沿用至今的詞語,不勝枚舉

“敢莫”(莫非)“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 現,遇此聖也?”——《西遊記》

“釜台”(煙囪),“釜”古代的炊具,用于蒸煮,是鍋的前身,“台”是指平而高的建築 物,“釜台”便是由此而來。

“逮飯”(吃飯),自“啖”字演變而來,“啖”古代便是“吃”的意思,

“夜來”(昨晚),禅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麽醉酒卧街?——南宋 《五燈會元》

“賓服”(臣服、佩服),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莊子·說劍》

“筲”shāo(水桶),權臣妒逸才,心如鬥筲窄。——唐《七愛詩·李翰林》

膠東三地中,萊陽、萊西兩縣的方言特點較為鮮明,近年網上盛傳山東人喜用倒裝句,然而萊西方言中不僅涵蓋了倒裝句,還大量應用了倒裝詞,以及兒化音,最為耐人尋味的是萊西萊陽兩地方言中,将“白”念做 [bó],“黑”念做 [hē],這在膠東乃至山東範圍内,幾乎可以說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然而遠在湖北和湖南的許多地方,對于“黑”“白”兩字的發音,卻同萊西萊陽兩縣類似,不僅也是将“白”字念做[bó],就連跟“白”字讀音類似的“百”字也讀作[bó]。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全國範圍内半數以上的地區,又把應該念做[bó]的“伯”字,偏偏要念成[baí]的讀音。

類似情形多見于京劇中的語言,例如武生戲劇《挑滑車》中,高寵的經典切口“看前面,黑[hē]洞洞,定是那賊巢穴,俺不免趕上前去,殺他個幹幹淨淨”,又比如老生戲劇《文昭關》中,“伍子胥一夜須發皆白[bó]等等。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8

京劇《挑滑車》劇照

京劇源起自道光至鹹豐年間,由和春、春台、三慶、四喜,四大徽州戲班進京後,同秦腔、漢調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最終形成的,京劇語言中那些聲、韻與普通話不一緻的字,專業的稱謂叫做“上口字”。

所謂“上口字”是京劇念唱中的古音、方言字,古音來自“中州音”方言來自鄂、皖、豫、蘇等地,又稱作“湖廣韻”

換而言之,傳統京劇中某些字的讀音便是按照南方的方言來讀的,因為京劇原本就是來自南方,而戲曲傳承自身又具有嚴格體系,技藝授受中各角色的,動作、服飾、對白、唱腔等都是循規蹈矩、依章而行的。

戲曲傳承中的這種循規蹈矩,反而保留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有利于從中發掘古人生活的習性,語言等,雖然無法等同于膠片拍攝下來的紀錄片,卻也是一種相對有力的參照物,誠然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比對京劇的“上口字”,可以發現許多字的發音同膠東方言存有共性,如“上口字”中将哥讀[guō],科讀[kuō],“龍”讀[lióng],“勺”讀[shuó],這些字眼的讀法至今仍常見于膠東地區的老年人。

普通話語系中,z、c、s是不與齊齒呼、撮合呼的韻母相拼的,但京劇“上口字”中這種現象卻較為常見,例如把箭讀成[ziàn],廂讀成[siāng] 宣讀成[sǖan]娶讀成[cǚ]

這種讀法又同黃島地區的部分方言十分相似,黃島“薛”姓一族為當地大姓,在當地分布較為廣泛,黃島方言中稱呼薛姓人,通常将“薛”讀作[suē],當地年長者喜将年輕人稱作“青年”,“青”字也是讀作[ciēng],口音特色鮮明,極其類似于京劇中的“上口字”。

黃島薛姓乃祖為陽武侯薛祿,為明朝明永樂時期著名将領,據【薛氏房譜】記載,其父薛遇林祖籍陝西韓城,洪武二年遷至薛家島聚居立村,由于是自陝西方向遷來,且時間又是洪武初年,較大概率與明朝初期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有關。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9

陽武侯薛祿故居遺址

在即墨、蓬萊、萊西、崂山等地的多處自然村,族譜上皆記載有常遇春屠盡山東軍民的說法,《蓬萊縣志》中也有記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争奪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

曆史上,朝代的更叠無一例外要經過百般厮殺,在屍山血海中建立起新的政權,元明兩朝交替時也不例外,常遇春屠山東的事迹,雖未見于《明史》,但推敲之下也并未無此可能。

山東先于1127年淪陷于金國,南逃者衆多,後又被元朝統治至1368年,前後被遊牧民族統治長達二百四十多年,以至于大幅下降。

二百四十年幾乎等同于一個滿清王朝的統治周期,如此漫長的時間,足以将山東境内所剩不多的住民徹底奴化,令他們淡忘自己的漢族血統,在遊牧民族給予的狹窄生存環境中生存。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10

蓬萊縣志

諸如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豐,出生地位于遼東懿州,因彼時遼東為蒙古所治,是以張三豐畢生都自持為“大元子民”,至元朝滅亡後,雲遊四方時嘗自稱“大元遺老”。

洪武初年,朱元璋為尋求道家養生之丹方秘技,曾屢次召見,張三豐都推脫不出,為的便是以全仕元之節。

通過張三豐的民族觀念,也能側面折射出部分當時的社會背景,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當一個嶄新的漢族政權——明朝,建立的初期,實際上并不能引發當時山東原住民的民族情懷,畢竟能夠“守家待業”,過一些相對安穩的生活,是刻畫在每一個山東人骨子裡的情懷。

因此,當明軍大軍壓境時,山東不僅沒有出現“箪食壺漿”南迎王師的局面,反而随同當時的元朝統治者,同朱元璋的軍隊展開了“保衛家園”的激烈厮殺。

由此可見,膠東地區的縣志和諸多家譜中關于常遇春血洗山東的記載,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明朝政權穩定後,為了充盈山東人口,曾數次組織移民遷入,

膠東方言名句(那些你認為土到掉渣的膠東方言)11

明初全國移民簡圖

其中包括大量駐守雲南“烏撒衛”的戍邊将士,調防山東的兵戶人群構成複雜,籍貫各異,涵蓋湘、鄂、皖、豫各省人口,以及大量戰亂時南逃的原山東籍人口,在膠東沿海各個衛所屯守,并生息繁衍。

就目前的膠東地區方言來說,是山東地區原生土著、遊牧民族、以及中國南方地區省份融合在一起的語言,很難講是原有山東土著更多的同化了外來人群,還是大量湧入的外來人群最終兼并了最初的膠東方言,我個人更傾向于後者,畢竟自宋亡至明初,幾百年間山東人口銳減,是個不争的事實,否則也不會出現“大槐樹”移民和“烏撒衛移民”來充盈山東人口的現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