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
作者:梁遠輝(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文化館館長)
我的家鄉有一寶,名曰浔江魚。
在華南珠江水系中,黔江、郁江和浔江于家鄉廣西桂平交彙。可謂“得江獨厚”,這裡水産資源豐富,特别是魚蝦類。其中,家鄉人耳熟能詳的浔江魚,便與合浦珍珠、容縣沙田柚并稱“廣西三寶”,遠近聞名。
江上“漁舟唱晚”楊一帆攝/光明圖片
在浔江衆多魚類中,久負盛名的,要數鲥魚。據老人說,鲥魚原産太平洋,每年春夏之交便成群結隊,經南中國海遊入内陸河道,再沿珠江、西江一路逆流而上,穿越廣東肇慶、廣西梧州後,在廣西平南、桂平一帶的浔江停留産卵,繁衍後代。
家鄉父老多稱鲥魚為“三來魚”。這麼特别的名字,由來頗為有趣,就是取其每年農曆三月必來之意。
三月河灘,魚兒亂翻。魚汛期間,北回歸線穿過的家鄉桂平,天氣多變,忽冷、忽暖,忽雨、忽晴。記得年少時,每逢春夏交接季節,降雨就多,江河漲水。在百裡浔江寬闊的河面上,百舸争流,漁網競相抛撒,機聲隆隆,人聲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漁民争相捕撈三來魚,像是過“狂歡節”,場面蔚為壯觀。我年紀雖小,但也興緻勃勃,跟着父親、叔叔和哥哥扛罾擡網、挑筌提簍,到江河邊或小溪、小溝旁捕魚撈蝦,每每收獲頗豐。
三來魚,形扁而長,背黑綠,腹部色白似銀,有角鱗,多脂肪。無論怎樣蒸煮,這魚味道都很鮮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家鄉生産隊分的糧油不多,肉品也匮乏。三四月間,青黃不接,早稻剛插完不久,正是缺糧困難的時候。好在臨近江河,家家戶戶時不時去捕得一些三來魚、小河蝦之類來吃,多少能填補一下口糧的不足。
銀魚是浔江魚中的佼佼者。這種魚身圓而纖細,有點像小泥鳅,但潔白無鱗,雙目似小墨點,形如面條,家鄉人亦叫為“面條魚”。小時候,我和村裡幾個年齡相仿的夥伴常趁星期天放假,各自挑着一擔竹篾編織的魚筌去捕魚。一般情況下,銀魚喜歡晚上沿小溪、小溝逆流而上覓食,吃飽後白天順着水流遊回江河。摸熟了它的生活習性,我們就在小溪、小溝裡安裝下魚筌,用于攔截順流而下的銀魚,然後悠然自得地躺在樹蔭底下納涼守候。隻要半天工夫,魚筌裡就會有不少銀魚,大家便心滿意足地挑着魚筌回家了。村裡老人常訓誡晚輩的:“但凡捕魚,見好就收;适可而止,留些作後;保護生态,來年常有。”雖是至簡至樸的順口溜,但卻十分管用、受用,無人逾越。
還有一種有名的浔江魚,就是鳡魚。鳡魚可謂浔江水族中的一霸。這種魚,體形長、圓,大的每條可達十來斤,力強口大,性情兇猛、魯莽,以其他魚類為食。古書曾有“池中有此,不能畜魚”的記載。盡管如此,家鄉人還是根據它的脾性總結出抓捕技巧:在小河、小溪通往浔江入口不遠處,設置木樁、竹栅等物件作為障籬,一些大條、性急、魯莽的鳡魚發現擋道的障礙就會變得怒不可遏,後退三四多米後拼死往前沖撞,結果往往碰得頭破血流,昏倒于水中,被漁民徒手收拾,成為餐桌上一道美味。
“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範仲淹的《江上漁者》,雖并非描寫浔江捕魚人,但想到從前家鄉漁者那艱辛的勞作場景,仍然不覺肅然起敬,并愈發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
如今,浔江魚這份大自然給予家鄉的厚重饋贈,不僅成為可令更多人一飽口福的美味佳肴,更是從家鄉走出的萬千遊子揮之不去的記憶,一縷割舍不下的悠悠鄉愁。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5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