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别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殡儀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新華社長沙5月24日電 題:作别“雜交水稻之父”
新華社記者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遺體,24日在長沙火化。
從淩晨起,人們就在長沙市明陽山殡儀館門前排隊等待送别。10點鐘送别儀式開始時,隊伍延伸約3公裡。
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别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殡儀館舉行。這是市民前往明陽山殡儀館送别袁隆平。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在主送别廳裡,袁隆平仰卧在鮮花翠柏中,身上覆蓋着一面國旗。
廳裡擺滿花圈,其中一個上面寫有“敬挽”。另還有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送的花圈。
送别儀式比較簡樸,沒有念悼詞。袁隆平的親屬、同事、學生、當地黨政官員和照顧過他的醫護人員等默哀一分鐘、鞠躬。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更多來送别的人在另一個廳裡向他的遺像送上鮮花和稻穗,還有人獻了大米飯。
隊伍裡有老人、孩子,有長沙本地人和各地趕來的群衆。出租車自發免費接送人們前往殡儀館。有的外地人通過網上下單,委托快遞員送花過來。
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别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殡儀館舉行。這是市民在明陽山殡儀館為袁隆平送上鮮花。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30歲的王宇辰從深圳專程趕來。她說:“袁隆平是我從課本裡認識的科學家,很親切,很務實,令人尊敬。”
25歲的胡勝濤從廣州坐了10個小時火車前來。姥爺曾告訴他挨餓的往事。“袁隆平讓我們年輕人考慮吃得好不好,而不僅是飽不飽。”他說。
袁隆平的弟子吳俊穿着老師送他的淺色襯衣來送行。他說,袁隆平是一個愛國的人,也愛家人和學生,他平時生活儉樸。
袁隆平是22日病故的。他祖籍江西,出生于1930年。他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率先培育出高産稻種,讓水稻畝産平均提高20%。
網絡上有幾十億條留言,不少人稱贊這位工程院院士為中國用不到9%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1%的人口,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衆志 攝
中國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産的糧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2004年,袁隆平獲得世界糧食獎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糧食獎”。
吳俊說,多年來,袁隆平團隊與幾十個國家合作,緻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和人們營養不良等問題。
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國家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和試種,包括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巴西、馬達加斯加等,不少應用了袁隆平的技術。
巴西南裡奧格蘭德州水稻研究所技術主管伊沃·梅洛2017年曾來華學習水稻育種,獲得袁隆平本人頒發的資格證書。他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留下的遺産必将世世代代被銘記。”(記者劉芳洲、姚遠、婁琛、周勉、袁汝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