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照
1897年,結束了印度9年軍旅生涯的英軍上尉亨利·迪西(Henry Hugh Peter Deasy)開始了他探索中國青藏高原的計劃。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發現:
在西藏的一些高地上,我們發現了成群的野牦牛,它們的數量從十幾隻到三十幾隻不等,有時數量更多。大多野牦牛是黑色的,棕黃色的則極為罕見。這些生物敏捷地遊弋在崎岖不平、布滿碎石的大地上,享受着那裡的雪,森林,和亘古不息的風。
▼英軍上尉亨利·迪西(Henry Hugh Peter Deasy),圖片來源:In Tibet and Chinese Turkestan: Being the record of three years' exploration
迪西上尉并不知道,他無意中發現的毛色罕見的野牦牛,是一種多麼獨特的存在。獨特到在12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界依然在争論,它是否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亞種。
但這情有可原,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它生活的地方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荒野。
I 荒野狂歡在青藏高原西北,北部的昆侖山,東部的唐古拉山,南方的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西側的喀喇昆侖山之間,是一片廣袤的“空地”,這便是羌塘,亦稱藏北高原。
▼羌塘高原範圍示意圖,制圖@張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這裡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地貌單元,面積接近6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6個江蘇省。這裡也是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平均5000米的海拔上,山地、丘陵和平原交織錯落,層次分明。
▼請橫屏觀看,喀喇昆侖山深入羌塘的雪山群,與羌塘高原台地相互交融,攝影師@青木
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順勢而下,形成間歇性的内流河,河流末端大小湖泊星羅棋布。
▼羌塘的河流與湖泊,攝影師@劉蜀雯&卡布
南部連綿的群山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使得這裡全年寒冷幹燥。加之荒漠和凍土質地粗糙、營養低下,土地上植被低矮稀疏,種類單調,大多是匍匐的針茅和蒿草。
因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人類的禁區,即便交通發達的今天,也隻有少數遊牧民在其邊緣地帶活動。
▼羌塘周邊地區的遊牧民,圖片來源@卡布
然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卻有着數量衆多的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白唇鹿、盤羊、狼、熊、藏狐、野牦牛等野生動物,上演着一場永不謝幕的生命狂歡。
▼請按順序觀看,依次為藏羚羊,攝影師@張揚的小強;藏野驢、藏原羚,圖片來源@卡布;狼,攝影師@喜力;棕熊、野牦牛,圖片來源@卡布
野牦牛無疑是這場生命狂歡中最具震撼力的生物。根據最新的調查統計,目前羌塘野牦牛數量在1.1-2.1萬頭之間,是臨近的可可西裡保護區的6倍之多。
高大強壯的它們具有極強的耐寒、耐旱和負重能力,牦牛肉和牦牛奶是高質量的蛋白質和熱量來源,厚重的皮毛則是抵禦寒冷最好的材料。通過馴化野牦牛,高原上的人類找到了可靠的生活依托。
▼羌塘高原上,人與牦牛相互依存,圖片來源@卡布
20世紀末,随着西藏文物普查工作的展開,研究者們陸續在青藏高原上發現了上千幅岩畫,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岩畫大多分布在羌塘南部,畫中的圖像90%是動物,而在這90%中,數量最多、常作為主角出現的,便是牦牛。
▼岩畫中的牦牛,圖片來源@卡布
而在人們熟知的野牦牛中,又有一群數量稀少的個體,它們身形魁梧,通體金黃,這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獨特種群,人們稱之為“金絲野牦牛”。
II 高原“神牛”在西藏,凡山皆有神。在羌塘國家自然保護區内的日土縣境内有一座當地人口中的神山:紮向前雪山,這裡是金絲野牦牛活動的核心區域之一。
當地的藏民中一直流傳着一個傳說:紮向前雪山東方的布耶雪山是他的妻子,布耶雪山嫁到這裡時,布耶的哥哥(一說父母)将7隻金絲野牦牛送給她作為陪嫁,這就是金絲野牦牛的來曆。
當地人遵循着神話的啟示,将這些與神山同來的金絲野牦牛也視為神靈,認為獵殺它們将會招緻厄運,甚至自然死亡的金絲野牦牛骨骸也被禁止帶回家中。
一直以來,它們活在傳說和故事中,直到2014年,中國林業科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研究者們對金絲野牦牛和黑色野牦牛的基因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兩者之間的基因差異比黑色野牦牛内部個體間的基因差異要大。這一生物的稀有性和獨特性終于得到了科學的論證。
但對于這種獨特稀有的物種,我們的了解依然太少了,甚至沒有什麼可供參考的影像資料。2016年,為了獲取更多研究資料,紀錄片導演卡布組織了約30人的攝制組深入羌塘腹地,對金絲野牦牛進行長期跟蹤拍攝。若從他第一次見到這種獨特生物算起,這次行動已經醞釀了11年。
根據卡布多年來在羌塘實地追蹤、觀察和研究的經驗,金絲野牦牛的活動範圍大緻在以阿魯錯、魯瑪江東錯和紮向前雪山為核心的一片區域内。
▼金絲野牦牛大緻活動範圍,制圖@張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雖然劃定了活動範圍,但它們不定的行蹤和羌塘迷宮般的地形仍舊讓拍攝工作困難重重。搜尋過程也是艱苦卓絕,陷車、爆胎等事故屢屢發生。
▼搜尋過程中經常遭遇陷車,圖片來源@卡布
終于,在一個山谷中他們初遇了一群金絲野牦牛。遠遠望去,它們龐大的身軀卻十分靈活,輕快地走在山間谷地上。
雌性和幼年金絲野牦牛通常與雄性分開活動,它們組成數量約幾十頭的群體,甚至能在約30°的山坡上任意移動,輕松翻越積雪的山嶺。
▼一旦有人類接近,金絲野牦牛群便迅速轉向高角度傾斜的山坡離開,圖片來源@卡布
然而,搜尋行蹤不定、感官靈敏的金絲野牦牛着實不易,随着搜索區域的擴大,随隊物資大量消耗,攝制組不得不抱着遺憾撤出羌塘,在等待了4個月後才再次進入無人區。
這次,他們遭遇的是單獨行動的成年雄性金絲野牦牛。在羌塘,幾乎沒有動物是它的對手,當脾氣暴躁的它選擇正面抗擊“入侵者”時,即便饑餓的狼群和強壯的棕熊也不被放在眼裡。
▼雄性金絲野牦牛正面抗擊“入侵者”,圖片來源@卡布
成年雄性金絲野牦牛肩高可超過170厘米,體重可超過1000斤。它們身體的每個部分仿佛都是為羌塘荒野而生:厚實的皮毛、強大的肺活量、粗壯的四肢和一對攝人的大角。
甚至體内每一個血細胞都為氧氣稀薄的高原而定制:細胞體積更小,單位體積血液内數量更多,因而攜氧量是一般家牦牛的數倍。
當這樣一隻巨獸裹挾着沙石向你飛速奔來,唯一的選擇就是逃命。
▼雄性金絲野牦牛攻擊性極強,在它的驅趕下,越野車迅速逃離,圖片來源@卡布
為了最大程度避免對野生動物的幹擾,拍攝到自然狀态下金絲野牦牛的生存情況,攝制組将直接追蹤拍攝的方案改為觸發式紅外攝影機拍攝。
在這些紅外攝影機的鏡頭中,金絲野牦牛卸下了“神牛”的光環,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另一面:安靜祥和,甚至有點可愛。
它們會用長滿角質倒鈎的舌頭取食低矮的草和苔藓,為巨大的身軀供給養分。當食物不足時,它們還必須長途跋涉,尋找高質量和充足的草料,途中甚至需要吃雪來補充水分。
▼金絲野牦牛通過舌頭取食,圖片來源@卡布
而為了提高禦寒能力、降低體表散熱,它們進化出厚密的皮毛,同時舌頭則成了它們的散熱器官。
▼吐着舌頭散熱的金絲野牦牛,發現了攝制組布置的紅外攝影機并停下來查看,圖片來源@卡布
完美的生理結構和堅韌的生活習性造就了它們,讓它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羌塘圖騰”。
III “神牛”的明天20世紀末期,美國生物學家喬治·夏勒應中國政府邀請,三次深入羌塘調查野生動物,通過他的記錄我們發現,金絲野牦牛在整個野牦牛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逐次下降,最多的一次僅發現了不足10頭。
而通過今天攝制組的鏡頭,我們同樣看到了這一生物艱難的生存狀況。卡布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估計:羌塘金絲野牦牛的數量很可能已不足100頭。
盜獵、過度放牧、偷采礦産,甚至私自穿越無人區等行為正悄無聲息地蠶食着這片野生動物最後的栖息地,環境的波動也都牽動着羌塘脆弱的生态系統。但我們同樣能看到希望。
為保護金絲野牦牛在内的大批野生動物,國家于1993年成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并于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後,政府成立了巡護隊,培訓了大批野保員,在廣大區域内進行巡邏,防止損害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的行為。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界碑,界碑内部禁止放牧,攝影師@老土豹
在保護金絲野牦牛栖息地的政策出台後,當地的一戶牧民主動讓出自家5000畝草場,羊群數量從800隻減少到300隻。對此他隻是平靜地說:
如果以後金絲野牦牛的數目增多了,這些草場還不夠的話,我們會讓出更多空間給他們作栖息地。牧民們也會同意這些做法,沒有人會不同意的。
以金絲野牦牛為代表的高原野生動物,它們看似與我們相隔甚遠,但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是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多樣的基因、病毒和細菌庫,對人類進行炭疽、破傷風和結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更何況,僅僅是自然和生命本身就足以成為我們采取行動的理由。就像喬治·夏勒在《青藏高原的美麗生靈》一書中記載的一樣:
在幾千年的曆史中,人類已經成為羌塘的一個組成部分,祖先将數量衆多的野生動物和富饒的牧場留給了我們...當我注視這片草原的時候,我看到的是那些已經消失的景象。
▼金絲野牦牛,圖片來源@卡布
P.S. 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盡量減少人類的影響,我們絕不鼓勵私自穿越無人區的獵奇行為,驚擾動物的同時自身的安全也難以保證。讓我們僅在影像中贊歎生命的壯美,留這片大地與生靈共享。
P.P.S. 參考資料:胡一鳴,李玮琪,蔣志剛等.羌塘、可可西裡無人區野牦牛種群數量和分布現狀(2018); 劉務林,淺談野牦牛的起源與現狀. ;喬治·夏勒 著,康藹黎 譯《青藏高原的美麗生靈》;張亞莎著《西藏的岩畫》;張雲,石碩主編《西藏通史·早期卷》;周芸芸,張于光,盧慧等.西藏金絲野牦牛的遺傳分類地位初步分析(2015)
... The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