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摘錄
海底撈“啄木鳥計劃”實施至今基本符合預期,計劃關閉的300家左右餐廳大部分已閉店,小部分暫時休整、兩年内擇機重開。
我們會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采用相應的整改措施。現階段要把精力放在提升現有門店的經營效果上,借助科技聯合研發出符合市場的産品。
海底撈CEO楊利娟。受訪者供圖
海底撈3月1日發布的一條重要人事任命震動餐飲界:曾是“最牛服務員”的楊利娟接替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出任CEO,負責監督集團的管理及戰略發展,并繼續負責“啄木鳥計劃”的落實與推進。
她在海底撈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海底撈,是伴随海底撈走出四川、開拓全國市場、上市以及經曆市場發展拐點的重要人物之一。
從“最牛服務員”到海底撈CEO,從月薪百元到身家超百億,巨大的轉變讓外界對楊利娟背後的故事格外關注。3月8日,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楊利娟。
| 談職業經曆
曾拒絕創始人張勇提供的工作機會
新京報:你在什麼樣的機遇下加入海底撈的?
楊利娟:我是在海底撈成立的第二年加入的。1994年的一天傍晚,海底撈員工在我當時所打工的飯館團建,張勇看我幹活勤快、待人熱情,便邀請我去海底撈工作,并開出160元的月工資,這比我當時120元的月工資高很多。不過,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沒有答應,甚至都沒有記住海底撈這家餐廳的名字。
1995年10月,我原來的老闆去外地發展,于是我開始找工作。當時海底撈在簡陽的生意如火如荼,不算大的城市已有幾十名員工,我經常遇到穿着統一樣式工作服的員工在街上走,才想起正是這家餐廳曾讓我去上班。等我去海底撈報名,張勇也真的開出160元的月工資。現在看來,這也是我人生重大的轉折點。
新京報:從1995年至今,你已在海底撈工作了27年,是什麼原因讓你堅持下去的?
楊利娟:我用了3年時間完成基層服務員、領班、門店經理的職位轉變。或許是出于對我業務熟練程度的認可,1998年我被派去獨立運營西安一家門店。我一直比較認同這種公平公正、雙手改變命運的企業理念,這也支撐我堅持在海底撈工作到現在。
新京報:西安首店是海底撈走出四川省開設的第一家門店,你怎麼看待這一段職業經曆?
楊利娟:在西安獨立運營第一家店,是我事業的轉折點,也讓我完成了管理者的進階。南方與北方在飲食口味、溝通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剛開始海底撈在西安的生意一般。我們嘗試“一桌一桌抓顧客”(注:用心服務每一桌顧客,直到顧客滿意為止,增加消費者黏性),注重消費者對産品、服務的意見,并調整修改。比如重慶、成都的牛油火鍋油多、鹽多、偏麻辣,西安的消費者會覺得過于油、辣。所以,在北方,我們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出清油麻辣鍋底,應該也是最早推出清油麻辣鍋底的火鍋店。而在成都,鍋底又是另一種研發方案。
從西安獨立運營第一家店開始,我感覺自己真正進階至管理者,也用實踐證明了“一桌一桌抓客人”的方式雖然緩慢,但非常有效。
新京報:27年從業經曆中,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楊利娟:當初西安首店運營初期不見起色,張勇提出要将我從前台領班升為西安獨立門店經理。在做好從四川簡陽到西安任職的準備後,升職門店經理的事兒遲遲沒有落地,卻收到調回普通崗位後廚打勤雜的安排。當時我感覺比較委屈,哭了一晚上,但第二天還是選擇繼續工作。幹了幾個月,後廚的配鍋、配料流程也全熟悉了。終于有一天,我接到升門店經理的通知,才明白原來這幾個月是為了讓我熟悉後廚的所有操作,也算對我的考驗和曆練。
我們當時在西安開第一家店是很難的,所以每一個到店裡吃飯的人,我們都特别珍惜,産品不滿意我們就改産品,服務不滿意我們就換個人來試試。那時候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鐘就起來,跑去十字路口跟跑夜班出租車的師傅聊,他們剛好下班,我們送一些礦泉水讓他們有空來我們店裡吃火鍋,就是為了多吸引一些顧客。經常有人問我,楊姐你是怎麼做到的,其實我覺得我就是勤奮一點,比别人多花點力氣,我想把這個事情做好。
| 談發展規劃
不達标準不會規模化開新店
新京報:海底撈發展至今也遇到了新拐點,去年11月啟動“啄木鳥計劃”。你作為該計劃的總負責人,目前這項計劃進展到什麼程度?
楊利娟:“啄木鳥計劃”實施到現在,基本符合預期。計劃的其中一項是對未達預期的門店關停、休整,我們計劃關閉的300家左右餐廳大部分已閉店,小部分暫時休整、兩年内擇機重開。
“啄木鳥計劃”中,我們強調重建并強化職能部門,恢複大區管理體系。事實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海底撈就逐步恢複了大區經理體系,管理半徑更短,目前已經進化為大區管理、家族長配合的管理體系,海底撈有7個大區經理,向上對總部彙報,向下管理家族長,每名大區經理管10名左右的家族長,家族長再管理各自的門店。這樣有效地縮短了管理半徑,更好地管理門店。
新京報:上任CEO後,你對現階段海底撈的規劃是什麼?
楊利娟:繼續深化、完善“啄木鳥計劃”,我們會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包括海外的門店,并采用相應的整改措施。接下來,在平均翻台率達到或超過4次/天之前,海底撈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新店。
我們現在還是要把精力放在提升現有門店的經營效果上,我們也會借助科技進行成本控制,減輕員工的勞動強度,比如在門店引入智能配鍋機,改變了傳統的人工配鍋方式,能在提升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減少後廚的人力使用,讓員工走向前堂更好地服務顧客。
| 談餐飲行業
确定領域紮根深耕
新京報:面對眼下原材料價格波動,你認為餐飲業該如何考量成本與定價?
楊利娟:原材料價格的變動是很常态的,對上下遊企業都有影響,這是整個餐飲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面對原材料波動,企業需要通過做好成本管控,穩定價格。我們會先判斷是短期還是結構性上漲,财務也會進行測算并給出相應方案。比如海底撈的每家門店是實行差異化定價,根據所在位置、運營成本、顧客喜好程度的不同,各家門店的部分菜品會有一些差異。另外,保持供應鍊和産品供應相對穩定,對價格變動會有一定的防禦能力。
新京報:餐飲行業人員一般流動性比較大,你在用人、留人方面有什麼經驗分享?
楊利娟:現在年輕人找工作不單是看薪資,還看個人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等。我認為,餐飲企業需要多站在員工的角度看待問題,通過制定完善的晉升機制,幫助員工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在海底撈,我們踐行“雙手改變命運”,實行計件工資,鼓勵員工多勞多得,這是公平公正的一種體現。同時給員工提供明确的晉升路徑,提供一線門店與職能部門雙通道的發展空間。
新京報:對當前正摸索前行的餐飲創業者們你有什麼建議?
楊利娟:無論你處于什麼行業,确定好自己喜歡的領域之後,紮根深耕。更換工作領域的時間成本很高,需要适應新的環境、業務、人事關系。有的人頻繁更換領域,10年時間就這樣悄悄溜走了,但這10年時間如果在某一領域沉澱下去,把每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都做好,一定會幹出一些成績的。
新京報記者 于桂桂
編輯 秦勝南 校對 楊許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