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端直播講解博物館

雲端直播講解博物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2:40:03

作者:林栎

近年來,博物館從小衆走向大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因出彩而破圈,逛博物館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中國政府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衆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餘個線上展覽、1萬餘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浏覽量超過41億人次。

打卡博物館早已成為人們的新潮流,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既是為了感受一種文化氛圍,也是想要從文物中探索一段曆史。近兩年,為了滿足人們對文博事業的更多期待,不少博物館都策劃将文物搬到了線上,通過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VR(虛拟現實)等的運用,辦起“雲”逛博物館的活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想看的文物,了解想了解的曆史,點點鼠标就可以完成一場沉浸式博物館漫遊。

現代信息技術的加持,讓博物館“活”了起來,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也是博物館轉型發展的一個呈現。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正式公布博物館的新定義,其中就提到“向公衆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并“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這意味着博物館也要随着時代變化不斷調整,并最終更好地實現公共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普及。

在預防性保護措施之外,博物館要為受衆“提供多種體驗”不僅需要科技的力量,也需要下沉市場對受衆群體有所了解。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所言:“我們博物館人更應該做好準備,将文物内涵用一種公衆聽得懂、喜歡聽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說“雲”逛博物館滿足了一部分人的期待,那提升吸引力就是更進一步的目标。

此前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隻此青綠》《唐宮夜宴》等藝術作品都赢得了滿堂彩,這些為博物館的“破圈”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短視頻已成為互聯網用戶日益依賴的内容産品的當下,以此為借鑒,短視頻+博物館/直播+博物館正在形成新的傳播點。故宮博物院的匾額為什麼設在參觀出口?誰是紫禁城第一位西洋鐘表修複師?石鼓館為什麼隻展出十塊黑乎乎的大石頭?……這些冷知識,如今在故宮博物院官方抖音賬号推出的“抖來雲逛館”第二季上熱鬧了起來,因為專業性強,又充滿了趣味,吸引了大量網友。大到某座宮殿的曆史意義,小到一件器皿的紋飾演變,人們在刷短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曆史,也“儲存”進了大腦。潛移默化中,短視頻架起了博物館和受衆之間的對話橋梁。

雲端直播講解博物館(雲逛博物館搭建與受衆對話的橋梁)1

也應該看到,要建立起對博物館以及某一文化的整體認知,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有配套的産品進行系統性、持續性的輸出。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則嘗試以直播将小知識點連綴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面,如通過直播講解宮廷服飾、鐘表、茶文化等知識,揭秘在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古代,宮中人們如何度過夏天。常聽常新,這樣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給受衆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另一方面也更大程度發揮了博物館的功能。

不論是文物數字化還是線上展覽館,不論是打造短視頻産品還是直播開講,六百歲的故宮正變得愈發年輕。這或許會成為未來的常态,也給更多博物館以啟示,與這個時代發展同步,與民衆同行。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其館藏文物承載着一地的燦爛文明和曆史文化。人們對博物館的熱情日益高漲,其背後是對精神文化更深層次的追求。而這也對博物館“活”起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論技術如何發展,精準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都是未來“雲科技”背景下傳統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向。(林栎)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