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台上右二)在論壇上發言 本報記者 徐程 攝
今年,你或許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國外一位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入院治療11天新冠肺炎症狀緩解,出院4個月複查顯示絕大部分腫瘤消失。
你覺得好奇嗎?這是醫學奇迹,還是奇聞怪談?昨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總站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辦的“科學嘉年華”的“生命健康論壇:免疫與癌症的博弈”上,觀衆們得到了答案:這是次人體免疫系統的孤注一擲。
人“不平衡”就會生病
談起癌症,很多人聞之色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确診癌症患者達1930萬,全球癌症過世患者有996萬。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去年新發癌症患者達到457萬,占全球的23.7%。為攻克這個人類健康的“殺手”,醫生和科學家前赴後繼,已經奮戰了百餘年,也看到了一絲曙光。
那為何在這場論壇上,要把癌症和免疫聯系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給出了關鍵詞:平衡。無論是感染性疾病,或是其他代謝性疾病,隻要一個方面出現“故障”,而另一面不能很好地平衡,人就會生病。樊嘉進一步解釋,人體在代謝運行中,細胞基因會發生突變,伴随而來的是異常的細胞。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能夠及時将這些“問題細胞”清除。但要是遇上免疫力低下,這些異常細胞就會快速生長、惡化;另一種情況是,人體的免疫監測系統“失靈”,無法察覺到“異族入侵”,也會導緻異常細胞繼續生長。在環境、作息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就有可能向腫瘤發展。
免疫系統不斷進化
“如果這場論壇隻讨論腫瘤,可以不用把我叫過來。但如果讨論免疫,就應該把我叫過來。”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風趣地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足40歲;今天,上海人的期望壽命已經達到了83.67歲。“在座的各位沒有活到85歲,别說自己長壽。”張文宏的話引得現場一片笑聲,“那我們整體如何獲得壽命的延長?這是因為大大改善了由于感染性疾病帶來的兒童死亡。”
張文宏笑稱,如果自己和樊嘉院長同時出現在非洲,那一定是自己更受歡迎;而如果兩人在上海,樊嘉院長顯然更受歡迎。“在上海有非常好的公共衛生體系,很多傳染性疾病早期就得到了控制。”張文宏說,人類的免疫系統在不斷進化,來抵擋每時每刻可能遇到的自然界的細菌、病毒等等。
衡量免疫力是個難題
11月1日,上海全面啟動了新冠疫苗加強免疫接種。張文宏在“科學嘉年華”上表示,第三針新冠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病毒的傳播,所以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成為一個極佳的全球性選擇。第三針疫苗接種以後,人類的免疫記憶力會進一步提高,如果全球疫情能夠就此得以全面阻止,第四針就不一定需要。如果出現像流感一樣定期每年暴發,就有可能需要定期接種疫苗。“未來疫情一定會被中止,我們的免疫力建設目标越快越早達成,這個時間點就會越早到來。”
這場科學嘉年華,吸引了許多科學愛好者參與。有人提問:為什麼有的人打完新冠疫苗反應很大,有的就沒有反應,這和個人自身的免疫力有關嗎?對此,張文宏回答,這與疫苗的類型還有身體的免疫細胞有關。“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的反應有強有弱。不過,身體反應激烈不代表後續産生的免疫能力就強。我們有反應隻說明免疫系統産生了作用,如果反應過于激烈,會出現過敏反應。”
也有人好奇,是不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得病,而且一得就是大病?“其實,免疫力低下很難定義,并沒有好的指标來衡量免疫力是否低下。這導緻我們會産生誤解,年輕人不會得病。可事實上,有些年輕人一旦得病,也會有很大的風險。”張文宏說,“但我們清楚,無論腫瘤還是病毒的清除,都與免疫力有關,而免疫力除了強度外,還有精準度的因素。”
新冠疫苗無抗癌作用
對于網上流傳的“新冠疫苗具有抗癌作用”,張文宏明确予以否定。“我一直呼籲大家打疫苗,但并不想傳遞錯誤的信息。”的确,世界上出現過感染新冠病毒後,大部分腫瘤消失的情況——但這僅是個例。張文宏認為,這是由于新冠病毒攻擊誘發的免疫風暴,衰老、被腫瘤抑制的免疫系統或被激活,可能殺死了腫瘤細胞。
張文宏還指出,目前的新冠疫苗,其中一種是核酸疫苗,而核酸疫苗最早是用來對付腫瘤的。“方法是一緻的,但内容都換掉了。核酸疫苗目前還沒有成功應用于腫瘤,這也說明治療腫瘤更為困難。”在他看來,會出現“新冠疫苗具有抗癌作用”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很多信息在時間與空間上出現了交叉。不過,張文宏也指出,腫瘤病人也是新冠的高發人群,應盡早接種疫苗——原因還是這場論壇的主題:“免疫力”。“科學與創新會讓人類活得更久,但我們最好的朋友仍然是免疫力。”張文宏如是說。本報記者 郜陽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