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02 15:04:05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第一節 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含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總結

第一節 健康和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含義

健康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開宗明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态(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态。由此可見,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适應等幾方面。所以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還應有健康的心理和行為,隻有當一個人身體、心理和社會适應都處在一個良好狀态時,才是真正的健康。

1989年将“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概念中。

二、心理健康:

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含義包含兩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态,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完好;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态。

“亞健康狀态”是介于健康與非健康之間的中間狀态,是機體在内外環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發生異常變化,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就是人體各器官功能穩定性失調尚未引起器質性損傷。“亞健康狀态表現:生活質量低、學習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動力、學習沒有目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感覺生活沒勁。軀體反應為睡眠質量不高,容易疲勞,身體乏力,食欲不振。

三、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

古代:心與身是統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而心是主導。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交互影響的。

生理功能的異常會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亂;任何過分的心理反應或異常的心态變化,也有可能導緻生理病變。——心因性疾病

第二節 心理健康的标準

心理健康的标準一般有:一、經驗性标準;二、醫學标準;三、社會适應性标準;四、統計學标準

一、經驗性标準

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個體依據已有的知識和主觀體驗對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斷。二是指觀察者依據自己所積累的生活經驗或臨床經驗對被觀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斷。特點: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局限性和差異性。具有重要的實用性、可信性和推廣意義。

二、醫學标準

醫學标準是将心理異常或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同樣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變化為根據的心理診斷标準。

假設:一個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現異常,其大腦、神經系統、内分泌系統或其他系統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變化的過程。

三、社會适應性标準

社會适應性标準有兩層含義:

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否嚴重違背一定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的标準。

二是以個人一貫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為依據。

社會适應标準與社會常模即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及個體心理的常态相比較而言。運用中應注意:

(1)應當充分考慮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性及其影響。

(2)必須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為的性質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3)要注意觀察

四、統計學标準

統計學标準是指依據心理特征偏離統計常模(即平均數)的程度作為判斷心理正常或異常的标準。常來源于心理測量的統計結果

特點: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資料,比較客觀,便于分析比較,操作簡便易行,統計結果一目了然

正常或異常是人為劃定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五、心理學标準

(一)馬斯洛等人的标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标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提出心理健康者的15個特征,它是目前人們引用較多的心理健康标準。

(1)正視現實 (2)接納自然、他人和自我

(3)言行坦率 (4)熱愛事業

(5)獨立獨處 (6)自主性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

(8)有高峰體驗(9)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0)人際關系良好(11)待人民主平等

(12)信守道德準則(13)富于幽默感

(14)富有創造性(15)不随波逐流

(二)王孝道的标準

1、三條标準(1)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原則

(2)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原則

(3)人格的穩定性原則

2、七條标準

(1)适應能力(2)耐受力(3)控制力

(4)意識水平(5)社會交往能力

(6)康複力(7)愉快勝于痛苦的道德感

(三)劉華山的标準

(1)對現實能正确認知,看問題能持客觀态度

(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

(3)自我調控能力

(4)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5)人格結構穩定協調

(6)生活熱情與工作效率

(四)林崇德的标準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2、人際方面的心理健康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一般認為: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諧。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第三節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标準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标準

(1)樂于學習、工作

(2)情緒樂觀

(3)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4)能面對現實、适應環境

(5)能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第四節 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

一、素質、素質教育的含義

1、素質

《辭海》對“素質”一詞做出兩種解釋:“白色的質地”和“本質”

心理學:素質是指一個人生來具有的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是指人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特别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發育水平。側重生理方面。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是這樣界定的:“素質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經系統以及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特點,特别是腦的微觀的特點,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

醫學臨床:素質多指病理性體質異常,即個體對某種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過敏性素質、出血性素質等

現實社會生活中,素質是指從事某一領域的社會實踐或承擔某種社會職責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和發展潛力,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幹部素質等。

教育學的角度,素質多側重于社會屬性,指手教育者在其先天禀賦的基礎上,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影響下所形成的那些穩定的、基礎性的、對其活動效率和未來發展能産生廣泛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的特點的總和。

目前人們對素質概念的一般認識概括起來有三點較趨向一緻:

(1)素質是有機體(人)特有的;

(2)素質是人基本的、穩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質);

(3)素質形成的基本條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礎又離不開後天環境(含教育)的影響。

素質主要是指有機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個體與環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在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中形成并内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獨特功能的品質。 —張大鈞

2、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

身心素質是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第五節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促進小學生個性心理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有:

1、要促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2、要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亦即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3、要增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亦即根據小學生成長發育的規律、特點和需要,采取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個性心理得到和諧發展。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應注意:

1、滿足合理需要

2、提供指導:包括集體輔導和個别指導

集體輔導:對一般、普遍問題進行輔導

個别指導:根據個體心理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指導。

3、及時調治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原則和方法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根據自身實際靈活選擇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

3、個别咨詢與輔導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講求實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